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日本“儿童食堂”项目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肖 京、李伯月
字号:

摘 要:儿童营养的改善,既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进,又关系到民生福祉的增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中国《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已十年有余,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通过改善儿童膳食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日本“儿童食堂”项目对于完善我国《营养改善计划》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对日本“儿童食堂”项目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和运营模式进行梳理可以看出,日本“儿童食堂”项目中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也有需要完善和改进的不足之处。日本“儿童食堂”项目启示我们,完善中国的《营养改善计划》,应当充分发挥法治的重要作用和媒体应有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实地监督和饮食教育。

关键词:《营养改善计划》;日本“儿童食堂”项目;启示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和民生问题,尤其是对儿童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高度关注,多措并举改善儿童营养。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对当前的教育和民生问题进行了重要决策部署。儿童营养的改善,既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进,又关系到民生福祉的增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因此,必须不断完善中国儿童营养改善的相关制度和政策,确保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落实,从而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保障。

201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①,实施至今已有十余年,该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儿童的生活水准,增强了农村儿童的身体素质,为其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重要保障。据《人民日报》2022年10月9日报道,《营养改善计划》已覆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2.38万所,受益学生达3.5亿人次;《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地区男、女生平均身高比2012年分别增长4.2厘米和4.1厘米,平均体重分别增长3.5公斤和3.3公斤[1]。另一方面,《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农村学校食堂供餐率不断提高,食堂软硬件设施不断完善,为中西部贫困地区教育总体水平的有效提升提供了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营养改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食品安全管理不严格、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供餐质量和水平较低等突出问题[2]。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营养改善计划》运行结构不完善。例如,《营养改善计划》重视学生的身体营养状况,却未能加强对学生的饮食教育,导致食堂食物浪费严重。再例如,《营养改善计划》主要依靠政府内部监督,并未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导致食品安全管理、资金使用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效果。

为了进一步完善《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机制,教育部等七部门于2022年10月31日发布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实施办法》分9章,共45条,分别从管理体制、供餐管理、资金使用与管理、采购管理、营养健康监测与教育、应急事件处置、绩效管理与监督检查等方面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行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前《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回应。但作为一个纲领性文件,由于面临着地方性差异和现实发展情况的考验,《实施办法》在具体执行的细则上仍有待完善,实际效果仍有待于今后的实践验证。从这种意义上讲,《营养改善计划》仍然处在“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需要根据实践情况进一步深入推进。

从国际视野来看,通过膳食的改善保障儿童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美国、德国、日本、芬兰等国家都根据自己的国情实施了相应的儿童营养餐项目,对我国《营养改善计划》的进一步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日本是中国的邻邦,两国同属东亚地区,同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有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共同价值和理念,日本相关制度对中国更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作为日本改善儿童膳食的福利项目之一——“儿童食堂”(子ども食堂)项目,与中国的《营养改善计划》尽管在具体的运行模式上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有诸多相通之处。梳理日本“儿童食堂”项目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和运营模式,并对该项目实施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将为中国《营养改善计划》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有益思路。

 

二、日本“儿童食堂”项目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和运营模式

 

“儿童食堂”是日本民间自主发起的项目,由社区居民或自治团体定期在不特定地点准备餐食,并以免费或较为低廉的价格向儿童提供,举办次数为每周1-2次或每月2-3次。项目服务的对象不限于儿童,也包括父母、老年人、学生等。由于“儿童食堂”能同时将多人聚集到一个场所,有助于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所以为实现共生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深入了解日本“儿童食堂”项目,需要对该项目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和运营模式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日本“儿童食堂”的产生背景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国民生活基础调查”的数据显示,2012年日本儿童贫困率达到历史最高16.3%,即儿童群体中每6人就有1人处于相对贫困状态②。2018年儿童贫困率降至13.5%[3],儿童贫困情况虽然有所缓和,但平均每7人中就有1人处于贫困状态,儿童贫困问题依旧严峻。

儿童贫困问题对日本的经济与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导致儿童贫困的直接原因是父母收入微薄,不足以支撑儿童的教育费用,儿童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十分有限,由此形成新一代低学历人群。当新一代低学历人群成年进入社会后,受制于有限的教育经历,工作收入也会相对较低,同样不足以支撑子女的教育费用,由此形成了世代贫困的恶性循环。

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看,放任贫困儿童问题,将会出现更多低收入父母和贫困儿童,这意味着国家在医疗、教育、保险等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将会大幅度增加。同时,中高收入群体人数减少将导致作为国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税收的减少。国家财政支出增加而收入减少,将导致财政危机和社会危机。由此可见,儿童贫困问题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问题,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

面对2012年高达16.3%的儿童贫困率,日本政府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着手解决儿童贫困问题。2013年,日本参议院通过了《儿童贫困对策推进法》,该法分为总则、基本措施、儿童贫困对策会议、附则四部分,旨在保障贫困儿童的生活及教育机会。2014年,日本政府又推出了作为《儿童贫困对策推进法》具体实施方略的《儿童贫困对策大纲》。《儿童贫困对策大纲》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泛,规定了国家、都道府县、市町村等各主体的义务,提出了教育支援、生活支援、就业支援、经济支援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对策以应对儿童贫困问题。

此外,日本还十分重视对上述法律的实施保障和后续完善问题。日本政府每年定期公布儿童贫困状况和儿童贫困对策实施情况。由于当时的儿童贫困问题较为突出,日本政府除了根据各项政策的实施情况和调查数据对《儿童贫困对策推进法》和《儿童贫困对策大纲》进行五年一次的修改,还通过制定和出台更具针对性的帮扶政策,不断提升民间对帮扶贫困儿童的责任意识。正是在此背景下,“儿童食堂”应运而生。

(二)日本“儿童食堂”的发展历程

2011年,近藤博子在日本东京都大田区东矢口的一家蔬菜店设置了第一个“儿童食堂”。2012年,丰岛儿童WAKUWAKU网络(以下简称WAKUWAKU)在东京丰岛区成立。WAKUWAKU参与经营“儿童食堂”,并在东京丰岛区开设了“要町朝日儿童食堂”。2014年4月,日本NHK电视台在一档名为《ASAICHI》的节目中介绍了该活动,引起了大众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也成为“儿童食堂”在日本推广的契机。

2015年,日本“儿童食堂网络”启动,该网络通过在“儿童食堂”之间建立横向连接,以协调食材和信息。从北海道到九州的许多食堂都加入了该网络。同年,由WAKUWAKU主办的“儿童食堂峰会”举行,使“儿童食堂”在日本得以进一步推广。2019年,日本全家FamilyMart宣布,从同年3月起,在全国约2000家便利店开设“家庭儿童食堂”,这也是日本的全国性企业首次主动参与推广“儿童食堂”。

由于“儿童食堂”在解决儿童温饱问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于是日本政府开始参与支持“儿童食堂”项目,并针对项目出台相关政策,日本各都道府县纷纷响应、支援“儿童食堂”项目。政府对该项目寄予厚望,期待它在构建共生社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根据日本“全国儿童食堂支援中心MUSUBIE(全国こども食堂支援センター・むすびえ,以下简称MUSUBIE)”③的调查,,截至2022年,日本全国范围内有7331家“儿童食堂”,相较于2016年的319家,“儿童食堂”的数量在六年间增长了23倍 [4],速度不可谓不快。

(三)日本“儿童食堂”的运营模式

在中国,《营养改善计划》由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全国学生营养办统一领导部署,地方各级政府具体实施,面向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试点地区和学校,中央财政提供膳食营养补助丰富学生饮食,地方财政提供支持改善学校就餐条件,以切实提升农村学生的健康水平。日本“儿童食堂”的运营模式与中国《营养改善计划》有着明显的差异,呈现出一定的国情特色,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1、“儿童食堂”的受益主体与受益人支付的费用

日本的“儿童食堂”项目面向的对象具有多样性。虽然近藤博子设立“儿童食堂”伊始,是为附近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餐食。但随着“儿童食堂”的发展,大部分地方开始不限制对象,社区的儿童、父母、老年人、残疾人士等弱势群体都可以参加。

参加“儿童食堂”并不一定是免费的。MUSUBIE202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其所调查的1367家儿童食堂中,对儿童免费的占据了最多数(68.5%),仅对成年人收费的有33.9%,同时,也有28.6%的食堂对所有参加者收费[5]

不同食堂采用的收费方案也不同。部分食堂允许成年人在既定数额之上自由决定付款金额,允许有钱人支付更多,并以此作为对项目的捐赠。

2、项目中的社会活动

日本“儿童食堂”项目不仅提供基本的餐食服务,而且通过举办一系列综合活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儿童食堂”项目通过组织儿童参与种植和食物制作等活动,提高儿童对食物来源和营养价值的认识。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儿童的实践技能,还促进了他们对健康饮食习惯的理解和形成。此外,“儿童食堂”也可作为社区互动的平台,提供免费课外补习班,帮助参与者掌握烹饪技能,这些做法加强了儿童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互动,有助于提升儿童的社会融入程度。

针对贫困儿童可能面临的社会边缘化问题,日本“儿童食堂”项目通过定期邀请专业人士参与活动,为儿童提供答疑解惑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重新融入社会。这种介入模式有助于缓解儿童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孤僻和人际交往障碍等,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3、“儿童食堂”的运营者与运营资金来源

日本“儿童食堂”项目由民间组织发起,经过多年发展,其主办和运营的主体与中国的《营养改善计划》有很大不同。根据MUSUBIE2022年的调查 [5],“儿童食堂”的运营主体有42.9%是市民组织,NPO法人占据了16.2%,个人运营者占比13%。此外,也有3.9%的公益财团法人和商业街振兴组织。总体来看,“儿童食堂”主要由私有主体运营,具体管理与执行则由非营利组织、私人组织、居民志愿者和个人进行。其中,志愿者群体包括当地家庭主妇、老年人、大学生等,亦有少数儿童志愿者参与其中。

在资金来源方面,日本“儿童食堂”主要依靠运营者自费运营,同时接受社会捐助。运营者通过互联网分享活动信息募集捐款,部分地方通过“众筹”方式筹集资金。此外,政府和私营企业也会提供一定的补贴和支持。这种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方式体现了日本“儿童食堂”项目在资金运作上的灵活性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日本“儿童食堂”项目展现了民间组织在社会福利项目中的重要作用,其创新模式在于通过社会捐助和众筹等方式实现了资金自给。

“儿童食堂”的私有主体运营和“自费+捐助”的资金来源模式,决定了“儿童食堂”的食材也大致分为自费采购和捐赠获取两部分。从自费采购来看,“儿童食堂”采购食材的具体地点主要是附近的超市、商业街等。从捐赠获取来看,食材捐赠者包括社区居民、其他个人、食物银行④等,其中也不乏企业捐赠,例如日本农业合作社(Japan Agricultural Communications)的分支机构为“儿童食堂”提供大米和蔬菜。

4、“儿童食堂”的举办场所

“儿童食堂”项目的举办场所并不固定,而是灵活运用多种空间以适应不同社区的需求。这些场所不仅包括传统的公共场所,如社区中心和儿童中心,还扩展到办公室、空置商店、私人住宅、餐馆、医疗机构和寺庙等,公司食堂、小学午餐室、大学学生食堂、废弃房屋、拖车房、出租仓库、神社、教堂等也被用于举办“儿童食堂”活动。这种多样化的场所选择,不仅提高了项目的可达性,也促进了社区的参与和互动,增强了项目的社区融合度。通过这种方式,“儿童食堂”项目有效地利用了社区资源,为儿童提供了更加友好和包容的就餐环境。

 

三、日本“儿童食堂”项目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

 

日本“儿童食堂”项目出现和运行的时间虽然并不算长,但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该项目的运营经验表明,民间组织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合作带来的多元化的运行方式,为项目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创新的运营模式,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但是,这样的运行方式也使项目也面临着资金不足、志愿者流动性大等挑战,限制了项目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一)日本“儿童食堂”项目的成功经验

1、普及了“食育”,避免了“孤食”问题

日本“儿童食堂”项目不仅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还重视其心理健康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对于促进儿童的整体福祉和减少社会不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食堂”十分重视对“食育”的普及。“食育”即饮食教育,不仅涉及基本饮食知识的传授,更是构建健康生活习惯的基础。2005年,日本颁布了《食育基本法》,正式将食育定位为国家层面的教育活动,目的是提升国民的饮食判断能力,实现终身健康生活,并培养健全人格。在“儿童食堂”的实践中,通过让儿童亲身参与种植和烹饪活动,深化了儿童对食物来源和营养价值的理解,培养了他们对食物的尊重和感恩之心。

“儿童食堂”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孤食”的问题。“孤食”,是一个日语词汇,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吃饭。在日本,尽管成年人领域对“孤食”褒贬不一⑤,但在儿童领域,“孤食不利于儿童身心发展”已是社会共识。据相模女子大学名誉教授河上睦子的分析,“孤食”作为关系儿童身心发展的“饮食教育”问题,有诸多弊病。如“孤食”儿童只吃自己喜欢的食物,导致营养失衡、肥胖,从而影响身体成长。此外,“孤食”的儿童由于缺乏家庭交流,社会性和协调性匮乏,容易因为寂寞而烦躁、情绪不稳定、引发心理疾病等[6]。“儿童食堂”的出现,将“孤食”儿童、成年人聚到一起,改变其以往的饮食方式,为个体交流提供了场所。儿童在吃饭时通过与同龄人交流缓解父母缺位带来的孤独感,通过与成年人交流起到解惑的作用,从而避免了“孤食”所带来的问题。

2、实现社会共生

MUSUBIE董事长汤浅诚对“儿童食堂”进行了分类,提出了“共生食堂”与“爱心食堂”两种类型。共生食堂是一种不限定参与对象的模式,具有连接儿童和成年人以及促进社区合作的作用。它成为社区内不同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人群的交流平台,强调共生理念,即社区内不同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与互补。共生食堂通过提供共同的餐饮体验,增强儿童对学校、集体的归属感,同时为单亲父母、老年人、残疾人士等提供交流空间,使他们从被社会排斥的状态重新回归社会集体,促进社会共生。爱心食堂主要面向生活困难的儿童,通过提供餐食的同时,为儿童在餐桌上的交流创造机会,帮助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学业上遇到的问题。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食堂开始偏向于“共生食堂”。这种转变说明“儿童食堂”在社会服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体现了它在实现社会共生和支持弱势群体方面的潜力。

(二)日本“儿童食堂”项目的不足之处

1、资金不足及其引发的稳定性问题

不同于国家项目资金具有的稳定性、连续性特征,“儿童食堂”这种民间公益项目更容易受到资金波动的影响。捐赠资金的减少,可能导致项目运营中断或中止。

资金的不稳定还直接影响了“儿童食堂”活动场所的租赁。由于资金限制,项目往往需要避免租赁成本较高的场所,而寻找免费或低成本的场所又颇具挑战性,这进一步导致了项目场所的不稳定。

此外,资金的不足还限制了“儿童食堂”的举办频率。受限于资金和场所,食堂的举办次数大多维持在每周1-2次或每月2-3次,这一频率对于贫困儿童而言,尚不足以根本解决其饮食问题。从深层次来看,这种资金和运营的不稳定性不仅影响了项目的日常运作,也反映了民间公益项目在可持续发展和效能发挥上面临的挑战。

2、志愿者不稳定以及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

日本“儿童食堂”项目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志愿者群体不稳定。“儿童食堂”的实际运营工作,大部分由志愿者完成。可以说,志愿者群体在“儿童食堂”项目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志愿者主要是老年人和儿童、家庭主妇、大学生。老年人和儿童受制于身体状况,无法成为志愿者的主力军;家庭主妇自由时间更多,有时间参与儿童食堂,是志愿者的主力军,但却很容易因为家庭事务而中断参与;大学生受制于有限的假期,也不是稳定的志愿者群体。这一现状使志愿者群体构成不稳定,流动性较强。志愿者不稳定可能带来一系列安全与管理上的问题。首先,志愿者的高流动性意味着项目参与者的背景和专业性可能存在差异,这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其次,由于志愿服务的门槛较低,志愿者群体的人员构成相对复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的安全性和质量。

3、无法确保贫困儿童受益

从项目运营的初衷来看,“儿童食堂”主要服务于贫困儿童,但在实际的运营中却无法确保贫困儿童从“儿童食堂”项目中受益。例如,通过大众媒体的宣传,公众形成了“儿童食堂”等同于贫困对策的刻板印象,进而导致部分儿童因为不愿意被贴上“贫困儿童”的标签而回避儿童食堂。同时,也存在父母出于自身原因阻止儿童前往的情况。也就是说,“儿童食堂”是否能充分服务于目标群体,取决于目标群体能否“主动”接受服务。但“主动”接受在现实中面临着不可控因素造成的阻碍。此外,由于大部分“儿童食堂”项目并不限制参与对象,也就无法确保参与的对象是真正的困难群体。

 

四、日本“儿童食堂”项目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儿童食堂”项目是日本解决儿童“孤食”问题、应对日本儿童贫困问题的一项有效措施。日本“儿童食堂”项目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和运营机制,对于当前中国《营养改善计划》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充分发挥法治的重要作用

日本“儿童食堂”产生的背景启示我们,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日本“儿童食堂”项目稳步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日本“儿童食堂”项目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之一是日本政府制定了解决儿童贫困问题的法律法规,如《儿童贫困对策推进法》和《儿童贫困对策大纲》。同时,日本不断更新法律法规来有效应对涌现的新问题。

上述经验对于当前中国《营养改善计划》的进一步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教育部等七部门于2022年10月31日联合发布《实施办法》,并废止2012年发布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等五个文件。相对于旧文件,《实施办法》在供餐管理、采购管理、监督检查等方面做了更加详细的规定,具有更强的现实针对性,为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提供了更为明确的依据。但同时也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地方相关制度的跟进问题。由于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实施办法》在很多方面都规定了“具体要求由各地结合实际确定”。因此,督促地方跟进制定相关政策,是确保《实施办法》真正落地的重要路径。二是《实施办法》的具体执行问题。《实施办法》在执行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行政执法人员的法治观念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例如,2021年11月发生在河南省封丘县的“30余名师生餐后集体呕吐腹泻”事件,经调查是一起食源性疾病事件。这暴露出《实施办法》在执行中存在食品安全监管和责任落实方面的问题。事发之后,该校校长称由于送餐公司来自于统一招标、无法更换,更说明《实施办法》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制度性障碍。对于《营养改善计划》在执行中暴露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并落实到对计划的制度化完善中。

随着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必然对《营养改善计划》的继续推进提出更高的要求。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法治观念,不仅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营养改善计划》有效实施的关键路径。通过法治手段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保障食品和资金的安全,确保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才能为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充分发挥媒体的重要作用

日本“儿童食堂”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日本媒体起到了重要的正面推动作用。WAKUWAKU设立“要町朝日儿童食堂”的活动被NHK的相关节目报道之后,日本很多知名的电视节目都进行了跟进报道,这成为“儿童食堂”在日本推广的契机。《朝日新闻》数据库查询结果显示,从2012年10月1日到2023年1月2日,包含“儿童食堂(子ども食堂)”词条的相关新闻可以查询到1616条,平均每2~3天就有一条相关报道。2016年东京开始开展“如何经营儿童食堂”讲座,并制作宣传册,在网络公开传播。作为一项民间公益项目,可以说“儿童食堂”的发展借助了强大且广泛的媒体宣传力量。

中国《营养改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应鼓励媒体在两个方面发挥具体作用。一是通过媒体实现信息充分公开和公众监督。《营养改善计划》运行过程中,学校方面的资金使用情况没有充分地向社会公开,各级政府的资金拨款时间、数额也没有充分公开,拨款延迟等状况时有发生。通过媒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公开资金拨付日期和使用情况,将有利于对资金进行外部监督,是提高资金发放效率、督促资金合理使用的必要之举。二是通过媒体宣传,吸纳社会资金。《营养改善计划》运行需要的大量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支持。其中,食堂修建、基础硬件设施、水电系统、后勤人员工资等主要由地方财政负责。而《营养改善计划》的试点集中在经济落后地区,受制于有限的财政资金,这些地区的财政支出会更偏向于医疗保障、基础教育保障、就业等更加“刚性”的民生领域,可能造成《营养改善计划》等“发展性”民生领域的财政支持被弱化。加之近年新冠疫情影响,卫生领域的财政支出急剧增加,一些企业的经营活动也受到了影响,政府税收减少。在“多支少收”的现实情况下,引入社会资金势在必行。借助媒体力量对《营养改善计划》进行宣传,让更多社会公众了解相关政策,将吸引更多个人、企业、慈善组织等的关注,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流入。

(三)切实加强实地监督

日本“儿童食堂”项目的运营模式同样启示我们,针对儿童的福利项目,需要发挥成年主体的实地监督作用。在日本,“儿童食堂”的参与主体除了儿童,也包括成年人。成年人的参与能够起到一定的实地监督作用。例如,父母与儿童一起用餐,能够提前提示食物过敏等食物禁忌。同时,成年人的参与对于确保食品安全、识别并排除变质食品,以及监督食堂制作营养均衡的餐食也至关重要。通过成年主体的积极参与,“儿童食堂”能够更好地保障儿童的饮食健康和安全。

中国《营养改善计划》要实现提升学龄儿童饮食质量的目标,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家长、老师等成年人群体的实地监督职能。《实施办法》中明确提出,学校应建立膳食委员会制度,委员会由学生代表、家长、教师、营养专家、学校领导及具体管理人员等多方组成,共同承担对学校食品安全和供餐质量的日常监管责任。进一步完善《营养改善计划》,需要发挥膳食委员会的监督作用,从源头到餐桌进行实地监督,确保食品安全落到实处。但是在实践中,许多家长因各种原因而忽视了对孩子饮食的关注,甚至对相关制度一无所知。因此,提升老师和家长的责任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实时公开学生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情况,充分调动膳食委员会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的举措不仅能够促进学校合理规划营养餐食,还能有效保证食品安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保障。

(四)进一步加强饮食教育

日本“儿童食堂”不仅满足了儿童的营养需求,还通过食育表彰、劳动教育等手段,推进了饮食教育。日本农林水产省在地方“儿童食堂”推行食育,鼓励地方政府和相关自治体设立食育表彰制度,并定期进行食育表彰活动。“儿童食堂”安排儿童作为志愿者,也是对儿童的一种教育行为。有些“儿童食堂”要求在项目中受益的儿童为餐食准备提供“帮助”,并以此作为食用膳食的“费用”,有些“儿童食堂”会举办种植、烹饪等活动。通过与获取食物相关的劳动让儿童体会劳动不易、食物珍贵,以此培养儿童对食物的感恩之心,“食育”由此铺展开来。日本“儿童食堂”项目的经验告诉我们,“饮食”不仅是满足儿童的温饱需求,更是一个全面的教育过程,对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增强对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者的尊重意识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食物浪费。“学生认为营养餐味道不好而剩下饭菜,甚至还有部分学生没吃几口全部倒掉营养餐”[7]等情况并不少见。而《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许多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学校雇佣的后勤人员工资普遍较低,大多只能是学校附近的居民。尽管学校对相关到岗人员进行了培训,但主要以食品安全为主,营养餐的搭配和菜品口味极度依赖厨师个人水平,无法通过满足口味上的需求解决浪费问题。因为学生缺少饮食教育,爱吃零食导致正餐少吃的情况也比较普遍。如果正餐剩余,学校食堂为保证安全,只能倒掉,由此也造成食物大量浪费。

要解决浪费食物的问题,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饮食习惯和价值观念。在我国,虽然没有直接对应于日本“食育”的概念,但我们通过设置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实现类似的目标。开展健康教育课,向学生普及营养知识,培养学生珍惜食物、爱惜粮食的观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应作为《营养改善计划》进一步推进的重要内容之一。《实施办法》规定学校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课、配备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等措施加强营养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和感恩教育,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例如忽视甚至随意取消健康教育课程等。有鉴于此,可以组织学校开展诸如健康教育课评比、表彰等活动,将健康教育课的落实情况与考评体系挂钩,以行政手段普及健康教育,提高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而提升学生的在健康饮食方面素养和质量。

 

五、小结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改善儿童及青少年营养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基于不同的国情,世界各国应对这一问题的具体方案并不完全一致。日本与中国在文化传统方面的相似性,使日本的相关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日本“儿童食堂”项目是一项民间发起的社会活动,后期虽然获得了政府的参与和支持,但仍面临资金不足、志愿者不稳定、无法确保贫困儿童受益等方面问题。相比之下,中国的《营养改善计划》自始至终由政府主导,通过行政手段实施,实现了贫困学生精准定位、全面覆盖;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财政,能给予相对稳定的经济保障,因此有效避免了日本“儿童食堂”项目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日本“儿童食堂”项目的诞生和稳步发展,得益于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广泛的媒体宣传。同时,其运行方式为实地监督和饮食教育的执行提供了可行性。进一步完善中国的《营养改善计划》,应当充分发挥法治和媒体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实地监督和饮食教育。通过对《营养改善计划》的进一步完善,培育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促进教育公平,才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吴月. 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农村学生3.5亿人次[N]. 人民日报,2022-10-09(001).

[2]教育部.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办法》的通知[EB/OL]. [2024-11-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7052/202211/t20221111_984150.html.

[3]日本厚生劳动省. 厚生労働省国民生活基礎調査[EB/OL]. [2024-11-21].https://www.mhlw.go.jp/toukei/saikin/hw/k-tyosa/k-tyosa19/dl/03.pdf.

[4]全国儿童食堂支援中心musubie. こども食堂の輪が全国に広がり その数は全国の公立中学校数と並ぶ 9,000箇所以上にまで増えました[EB/OL]. [2023-10-20].https://musubie.org/kodomosyokudo/.

[5]全国儿童食堂支援中心musubie. 第1回全国こども食堂実態調査集計結果[EB/OL]. [2024-11-21]. https://musubie.org/wp/wp-content/uploads/2022/03/a7043c68eccf433117d7c6238c32ac0e.pdf.

[6]河上睦子.「孤食」という問題?[J].現代の理論.2015年:vol.4. https://www.gendainoriron.jp/vol.04/column/col02.php.

[7]吴萍.缙云县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21.

 

注释:

①按照该计划,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试点,由中央财政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每天3元的膳食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小学生每天4元、初中生每天5元,同时决定改造学生食堂,切实提高学生就餐条件。2014年11月起,国家试点地区补助标准从每日补贴3元提高到4元。2021年,因物价上涨等因素,学生营养膳食补助国家基础标准由每生每天4元提高至5元。

②这里的相对贫困是指在社会中不能和其他人一样正常生活。

③全国儿童食堂支援中心MUSUBIE是日本认定非营利法人组织。该组织提出了“通过儿童食堂的支援,建立谁都不会泄气的社会”的愿景,联系各地区儿童食堂和想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企业、团体等,进而向儿童食堂提供支援活动。除此之外,该组织也会进行独立的调查研究。

④在食品制造销售过程中,部分食品因包装破损等原因无法销售,食物银行无偿收取这些无法销售的食品,并将其向贫困人群分配。

⑤在成年人中,部分人推崇以“餐食选择自由”为特征的“孤食”,但是在强调集体性的日本社会,与“孤食”相反的“共食”(即,和家人、朋友、同事、邻居等人一起吃饭)被认为是吃饭的正统方式,人们通过一起吃饭,谋求一体化,强化个体之间的共同性。

 

作者:肖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伯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