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2023年税法研究综述
肖 京、穆红梅
字号:

摘要:2023年税法研究在继续深入推进税法领域重点问题研究的同时,突出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研究。在税法总论领域,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促进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税法法典化、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在税收实体法领域,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主要税种的法律制度完善。在税收程序法领域,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数字税收征管和新技术在税务领域的应用。此外,还有学者从国际税法完善的视角,对“双支柱”方案和“一带一路”中的税法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税法研究;税法法典化;税收实体法;税收程序法;国际税法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的开局之年。本年度,税法学界在税法总论、税收实体法、税收程序法以及国际税法等领域,就税法基础理论、税法法典化、税收实体法完善、税收程序法完善、国际税收改革与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2023年度税法学界主要理论研究成果的梳理与总结,探寻我国税法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规律,以期为全面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和进一步完善税收法治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税法总论相关研究

 

(一)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税法研究

邓力平[1]认为,税收现代化应当坚持中国特色。岳树民等[2]指出,税收现代化建设即“六大体系”建设。谢波峰[3]基于国家治理视角对税收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许光烈[4]表示,税收现代化建设应当坚持政治性、人民性、系统性、创新性与能动性的基本路径。

刘峰等[5]指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税收征管改革可从场景化应对、标准化规范、数字化升级三个方面探索。翁武耀[6]提出税收征管法应当确立行刑相互独立的双轨制并处理好两项程序的关联。张民等[7]提出税务稽查应坚持人民立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马海涛等[8]认为新一轮税制改革应当以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本质要求为前提。高培勇[9]指出建立现代税收制度的本质是实现税收制度与税收职能的统一。冯海波等[10]表示,税收制度与税制结构应当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的转换。韩一多等[11]指出,新一轮税制改革应坚持稳定、民主、创新、法治的基本原则,对现实问题有所回应。崔文苑[12]认为税制改革应从优化税制结构、逐步降低名义税率、健全地方税体系三个方面入手。

地方税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税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胡怡建等[13]从功能定位、制度改革和治理等方面研究探讨地方税体系建设。李明等[14]指出,未来地方税体系的健全应从优化央地税权划分、改进划分方式、完善税收体系等方面入手。俞祺[15]指出,在涉及基本权利限制和基础制度的方面应当贯彻严格的法律保留。李蕊等[16]提出以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立法权的方式优化税权纵向配置体系。王婷婷[17]建议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健全地方税收制度。石绍宾等[18]则提出了稳定地方税源、加强地方财政自主权、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等建设地方税体系的具体建议。

(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税法研究

储德银[19]表示,财税体制改革可以统筹协调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刘剑文等[20]指出,财税法兼顾个体发展权与社会经济发展权的实现。熊伟等[21]指出,我国税收法治建设应融入新发展理念。邵娇等[22]认为税收政策应助推居民消费,并提出刺激消费的具体思路。刘军等[23]认为居民消费需求受劳动力就业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影响。刘华等[24]认为促进消费可以通过调节商品服务的价格和影响居民收入分配两条路径实现。

高佳燕等[25]建议激励农业技术创新,增强涉农支持的税收优惠。崔景华等[26]提出从主体税种、投资研发扣除、地方财力均衡、故乡纳税制度等方面入手优化乡村振兴税收政策。宫映华等[27]认为应妥善运用税收政策工具,有针对性地给予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支持和合理引导。彭妙薇等[28]指出税收政策在促进新经济发展中应当扩大覆盖面、提高针对性、增强支持力度。

(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税法研究

徐曼等[29]指出,未来的税收制度改革应充分发挥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积极作用。施正文等[30]提出了完善实际收益负担公平与应有收益分配公平的资本税收制度改革设想。何锦前[31]从内外部关系的角度对税法收入分配功能进行了研究。马珺[32]认为应进一步加强税收在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三个环节的调节作用。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大连)课题组等[33]认为第三次分配制度体系可以从健全直接税体系、提高直接税比重等方面予以改进。吕敏[34]提出以税收优惠推动慈善捐赠发展,促进第三次分配。窦清红等[>[35]表示,通过降低增值税税负、提高消费税税负,有利于提高共同富裕效应。张守文[36]建议从课税要素结构的视角厘清个人所得税制度结构优化的具体路径,以发挥个人所得税制度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在数字化背景下,周文等[37]指出,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应当完善数字经济税收治理体系。

(四)税法法典化研究

熊伟[38]表示,税法法典化有助于提升税收立法质量。施正文[39]指出,应当遵循一定逻辑关系,构建“总则—实体—程序”的法典体系。叶金育[40]指出,在法典化背景下,税法附表的设计也应遵循法典化思维。

刘剑文[41]指出,税法总则体系建构应采取法学视角,关注静态法律条文安排与动态法律关系运转。刘剑文等[42]还认为,应当实现税收效率原则、税收法定原则、税收公平原则间的协调统一。张婉苏[43]指出应进一步贯彻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实现从税收法定到税收法治的实践进阶。侯卓[44]表示,税法总则应完整理解税收法定。熊伟[45]指出,税法总则立法应当贯彻纳税人主义价值立场。

(五)税收优惠政策研究

邢丽等[46]指出,减税降费应坚持整体观和系统观。陈海宇等[47]通过研究发现,减税降费政策能够显著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李杰生[48]指出,小微企业对减税降费强度与持续性需求突出。庞凤喜等[49]指出,减税降费政策对直接税比重提升更多体现在数量上,未来应向质量转型。熊惠君[50]认为,减税应注重“效率”,并建议增强生活必需品税收优惠力度。邓伟等[51]指出,我国部分税收优惠政策不符合公平竞争审查标准。蔡婧萌[52]指出,对区域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公平竞争审查需注意避免流于形式。

张成松[53]指出,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税收优惠宜从缴费与领取等方面整体设计。董克用等[54]提出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第二、三支柱养老金税收优惠模式。

(六)评述

2023年度学术界对税法总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税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税法促进高质量发展、税法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税法法典化以及税收优惠政策五个方面。税法总论研究的前三个主题紧密关联,以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体现了税法对二十大报告精神的全面贯彻。2023年度税法法典化研究,主要集中在税法典的体系结构和税法总则建构两方面,体现了税收法定原则和纳税人保护立场。未来应加强对税法总则的核心框架、逻辑遵循、具体制度的探索。税收优惠政策是税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学界充分探讨了减税降费的优化路径和公平审查,税收优惠政策对老龄化问题的回应体现了税制的时代性与现实性。未来应当增强税收优惠政策研究的针对性。

 

二、税收实体法研究

 

(一)增值税

张守文[55]指出,增值税的改革与立法应遵循一般法治逻辑与特殊法治逻辑。宋珊珊等[56]认为我国在处理增值税跨地区收入分配问题上可以新兴经济为试点,基于消费地原则实行差异化制度安排。万莹等[57]指出,应设定短、中、长期增值税横向收入分配方案解决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均衡。翁武耀[58]聚焦金融商品交易增值税提出完善建议。杨小强[59]认为应在立法中就私募基金增值税实践中的争议点给出答案。

崔军等[60]建议我国坚持增值税留抵退税行业试点分类管理。李新阳[61]提出加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年轻企业的留抵退税支持力度。钟油子[62]指出,在留抵退税政策执行中应妥善处理好组织收入与落实政策、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加快退税与防范风险三大关系。胡建美等[63]提出留抵退税政策延续和可持续的优化建议。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税务局课题组[64]提出建立常态化增值税留抵退税风险防控机制的具体建议。

(二)企业所得税

薛伟等[65]提出,在企业所得税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保持以数治税、依法治税、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四个原则协调共进。李晶等[66]认为企业所得税应当体现对微型微利企业支持和对小型微利企业支持的持续性。左胜强[67]指出我国企业所得税有效税率与社会就业存在着显著负相关关系。缑长艳等[68]认为我国应积极推动国内法规与双支柱方案的衔接。郑家兴等[69]提出优化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应注意与支柱一、二的具体规则相适应。罗秦等[70]表示,我国企业所得税优化应当促进对外投资。

(三)个人所得税

闫海等[71]立足我国最新的《个人所得税法》,提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制度内容与征收管理改革方向。张世明[72]指出,财税应该有利于培育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张德勇[73]指出,应更重视个人所得税的调节收入分配职能。朱旭阳等[74]表示,直接税有助于调节收入分配和实现社会公平。周克清等[75]指出我国个人所得税应当提高公平性。张志勇等[76]提出以税收抵免替代部分专项附加扣除、引进家庭为纳税单位等个人所得税改革建议。欧阳天健[77]指出,新经济模式下,应当重新审视经营所得范围,并给予制度完善与征管优化。汤洁茵[78]提出了养老费用扣除制度的重构思路。

何代欣等[79]提出,个人所得税可降低生育养育成本、优化人口分布。范子英等[80]提出个人所得税可以促进积极生育。侯卓等[81]建议设立长期照顾护理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项目。樊勇等[82]认为我国税收政策应从生育、教育、就业、养老四个方面完善。

(四)财产税

岳希明等[83]建议充分发挥财产税的财富再分配效应。胡翔[84]指出,财产税制度改革应抓住调节分配的核心功能。谢伟等[85]建议妥善设计遗产税规则,适时开征遗产税。张多蕾等[86]等建议采取总遗产税税制模式,制定遗产税优惠政策,加强遗产税反避税制度建设,开征遗产税的同时开征赠与税。张平[87]探讨了房地产税如何设计能够因地制宜且具备可行性。

(五)其他税种

李帅[88]建议构建数字服务税法律制度作为消费税的拓展适用进行立法固化。伍红等[89]指出,应当重视消费税节能减排作用的发挥。马蔡琛等[90]提出消费税具体改革思路。

刘海英等[91]指出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分别通过改善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夏凡等[92]指出仅靠单一的碳减排机制难以实现“双碳”目标,并提出两者协调发展的设计思路和制度安排。胡苑等[93]认为碳税较碳排放权交易具有制度优势,我国开征碳税兼具正当性与必要性。熊伟等[94]指出,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碳税征收正当性具有法治保障,并建议以独立税种形式开征碳税。张宝[95]认为,开征碳税应当首先厘清方式选择、税种设置和税收定位三大关系。王钦[96]建议将碳税纳入环境保护税体系中,并由中央和地方共享税收,逐步推进碳税施行。肖京等[97]提出了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积极应对碳关税挑战的有效路径。

(六)评述

2023年税收实体法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财产税、消费税及碳税等领域。增值税作为我国主体税种,一直是税法学界探讨研究的重点。2024年有必要继续以增值税法立法为契机,深入研究增值税法相关问题。2023年学界对企业所得税的研究更多地考虑了双支柱国际税收改革方案的影响,对个人所得税的讨论更加重视与人口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契合。财产税方面,在研究探讨房产税的同时,提出了遗产税与赠与税两种新税种的开征与设计方案。在“双碳”目标下,碳税与碳关税的研究也成为一大热点,未来应加强对碳税具体制度完善方面的研究。

 

三、税收程序法研究

 

(一)数字经济税收征管研究

邓齐月[98]指出,完善网络货运平台税务监管可有效助力网络货运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张守文[99]指出,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经济法的促进,建议依法落实数字经济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与其他手段有机结合,促进和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蔡昌[100]提出借助大数据技术完善我国税收治理体系。刘和祥等[101]提出我国数字化转型在与国际趋势基本一致的基础上应当具有中国特色。吕铖钢[102]提出在税收立法与税务行政中明确虚拟财产的范畴与类型。沈斌[103]提出涉税数据行为规制的具体路径。白彦等[104]认为应充分发挥数字税法的市场调控与规制功能并进行税制优化。薛钢等[105]指出,应优化税收治理以应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性失业。袁娇等[106]建议税收治理从“法治”和“数治”两翼协同推进。黄成敬欣等[107]从立法、征管、监管等角度提出构建税收治理新格局的具体建议。王婷婷等[108]建议进一步完善数字税收制度以优化数字财政建设。

(二)新技术在税务领域的应用研究

李荣辉等[109]认为人工智能技术与税收征管现代化理论相契合。贾楠等[110]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为提升税法遵从度提供技术支撑。陈晋军等[111]就如何利用企业集团税收大数据开展智能化分析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分析中的应用提出具体建议。邢会强[112]指出,在税收大数据执法过程中应当践行比例原则,注重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徐朝威[113]建议提升税收大数据的规模性、多样性、高速性和价值性。杨森平等[114]建议更好地发挥ChatGPT在税收管理中的价值。杜津宇等[115]建议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对人工智能税收风险进行审视。杨小强等[116]指出,有必要对税务领域的人工智能运用予以法律规制。

(三)评述

2023年税收程序法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数字经济税收征管和新技术在税务领域的应用两方面。学者们还就新技术对税收征管与服务的支撑展开了激烈的探讨,提出了人工智能运用到税收治理的诸多建议。但大多数研究成果在应用可行性、实践指导性等方面仍有待加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应加深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新技术的本质及应用价值的认识,加强对新技术在税务领域的应用研究,同时做好伦理审查与风险防范的对策研究。

 

四、国际税收法治建设研究

 

(一)“双支柱”方案研究

朱青等[117]建议我国在推进“双支柱”方案政策落地时准确评估其所带来的经济政治影响,并做好法律法规衔接。李香菊等[118]提出面对数字经济国际税改我国应坚持多边主义框架维护发展中国家税收权益。吴小强[119]从企业角度为应对全球最低税挑战提出具体建议。张泽平[120]指出,应在维护税收利益的同时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税收新秩序。蒋遐雏[121]提出,应综合考虑税收竞争因素,进一步提升中国化避税规制话语体系。

(二)“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研究

梁若莲[122]指出我国应继续完善“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持续提升我国税收话语权。陈甬军[123]探讨了“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经济机制。张泽忠等[124]指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需完善中非税收合作机制。卢颖异[125]建议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作用。马蔡琛等[126]主要从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完善等方面提出了 “一带一路”税收治理政策建议。崔晓静等[127]对进一步完善“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提出了建议措施。

(三)评述

2023年的国际税收研究更注重国内税收制度与国际税收改革方案的衔接协调。税法学界以“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为重点,提出强化税收征管能力、提高我国税收话语权的策略。未来应就提高我国税收话语权、应对数字经济新形势的国际税收进行深入研究,持续推动国际税收法治建设。

 

参考文献:

[1]邓力平.税收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思考与实践途径[J].税务研究,2023,(04):5-14.

[2]岳树民,王庆.加快税收现代化建设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J].税务研究,2023,(04):15-22.

[3]谢波峰.税收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认识[J].国际税收,2023,(04):47-53.

[4] 许光烈.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税收现代化的若干问题[J].税务研究,2023,(02):31-36.

[5]刘峰,赵强,李佳怡.税费征管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思考[J].税务研究,2023,(04):29-35.

[6] 翁武耀. 论税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立法的完善——基于《税收征收管理法》的修改[J]. 广东社会科学, 2023, (01): 264-276.

[7]张民,沈怡.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的税务稽查现代化路径探索[J].税务研究,2023,(10):127-132.

[8]马海涛,孟晓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税收制度优化[J].税务研究,2023,(09):5-12.

[9]高培勇.从结构失衡到结构优化——建立现代税收制度的理论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23,(03):4-25+204.

[10]冯海波,宋凌菲.中国税制结构嬗变的内在逻辑——基于国家治理体系转换的视角[J].税务研究,2023,(11):42-50.

[11]韩一多,储德银,纪凡.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税制改革:意义、原则和路径[J].税务研究,2023,(09):13-19.

[12]崔文苑.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税制改革研究与探索[J].税务研究,2023,(09):101-107.

[13]胡怡建,周静虹.深化地方税体系改革服务中国式现代化[J].税务研究,2023,(08):5-11.

[14]李明,朱志钢,龙小燕.地方税体系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作用机制、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税务研究,2023,(08):17-22.

[15] 俞祺. 央地关系中的法律保留[J]. 中国法学, 2023, (02): 189-208.

[16] 李蕊,李佩璇. 数字经济时代区域税收失衡的矫正:基于税权纵向配置视角[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23, 25(01): 108-123.

[17] 王婷婷. 地方税收保障立法的衍生逻辑、问题检视与完善路径[J]. 法学, 2023, (11): 171-192.

[18]石绍宾,张晓丹,姜琳.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地方税体系建设的思考[J].税务研究,2023,(08):12-16.

[19]储德银.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财税体制改革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税务研究,2023,(03):5-8.

[20] 刘剑文,侯卓.发展型财税法的理念跃迁与制度构造[J].中国社会科学,2023(05):129-147+207.

[21]熊伟,高苑丽.税法促进发展职能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J].国际税收,2023,(02):11-21.

[22]邵娇,岳颂.数字经济背景下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选择[J].税务研究,2023,(04):64-70.

[23]刘军,王光旭,林俊.恢复和增强居民消费需求韧性的税收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23,(09):50-56.

[24]刘华,胡思妍,王姣.扩大内需战略目标下提升居民消费潜力的税收政策[J].税务研究,2023,(04):58-63.

[25]高佳燕,柳颖.助力涉农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税收政策:现状、问题与完善[J].税务研究,2023,(04):129-132.

[26]崔景华,肖笑瑶.日本、韩国助力乡村振兴的税收政策经验与启示[J].税务研究,2023,(08):89-94.

[27]宫映华,钟世虎,张尚蓉.助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局限与完善[J].税务研究,2023,(11):23-28.

[28]彭妙薇,陈志刚,徐进.促进新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完善[J].税务研究,2023,(08):110-116.

[29]徐曼,黄靖,邓创.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与实现共同富裕——基于税收制度改革的思考[J].国际税收,2023,(08):30-36.

[30]施正文,汪永福.共同富裕目标下资本税收制度改革研究[J].国际税收,2023,(08):22-29.

[31] 何锦前. 共同富裕视域下税法收入分配功能的结构解析[J]. 北京社会科学, 2023, (11): 82-93.

[32]马珺.关于完善分配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思考[J].税务研究,2023,(07):5-10.

[33]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大连)课题组,郭江,王鸿君.基于共同富裕的第三次分配税收问题研究[J].税务研究,2023,(01):106-108.

[34]吕敏.慈善捐赠税收政策和征管的国际借鉴与改革路径[J].税务研究,2023,(11):137-140.

[35]窦清红,冯文芸,郝东杰.间接税的共同富裕效应及其完善对策[J].税务研究,2023,(08):117-126.

[36]张守文.中国式现代化与个人所得税制度优化[J].税务研究,2023,(05):5-12.

[37] 周文,韩文龙.数字财富的创造、分配与共同富裕[J].中国社会科学,2023(10):4-23+204.

[38]熊伟.税收法定原则的法典化诉求及其实现路径[J].法学杂志,2023,44(01):28-42.

[39]施正文.税法典体系结构的设计和创新[J].税务研究,2023,(10):69-76.

[40] 叶金育. 法典化背景下税法附表的应然定位与构造基准[J]. 法学, 2023, (06): 144-165.

[41]刘剑文.税法典目标下税法总则的功能定位与体系安排[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3,41(01):108-118.

[42]刘剑文,江利杰.税法总则目标下税收效率原则的功能定位与制度保障[J].税务研究,2023,(08):67-75.

[43]张婉苏. 从税收法定到税收法治的实践进阶——以进一步落实税收法定原则为中心[J]. 法学研究, 2023, 45(01): 162-178.

[44] 侯卓. 税收法定主义的演进脉络、路径依赖与完整谱系[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23, 41(01): 133-146.

[45] 熊伟. 税法总则立法中的纳税人主义及其制度体现[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23, 41(01): 119-132.

[46] 邢丽,陈龙.积极财政政策:中国实践的新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23(02):57-77+205-206.

[47]陈海宇,杜丽,张晓颖.减税降费、融资纾困与企业高质量发展[J].国际税收,2023,(09):40-52.

[48]李杰生.小微企业减税降费获得感影响因子研究——来自C市调查数据的验证[J].国际税收,2023,(08):56-63.

[49]庞凤喜,涵默.持续性减税降费对我国税制结构的影响分析[J].国际税收,2023,(05):18-23.

[50]熊惠君.增值税如何“减”更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兼论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的减税收入再分配“效率”[J].税务研究,2023,(06):103-112.

[51]邓伟,李慧敏.公平竞争审查视角下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其完善路径[J].税务研究,2023,(08):35-42.

[52]蔡婧萌.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公平竞争审查:困境、原因及破解[J].税务研究,2023,(06):71-77.

[53] 张成松. 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的法理构造与制度设计[J]. 南京社会科学, 2023, (08): 74-82, 122.

[54]董克用,周宁,施文凯.美国私人养老金计划税收政策借鉴及启示[J].税务研究,2023,(05):91-98.

[55]张守文.增值税改革与立法的法治逻辑[J].政法论丛,2023,(02):3-12.

[56]宋珊珊,朱为群.我国跨地区增值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于欧盟的经验借鉴[J].税务研究,2023,(05):48-54.

[57]万莹,陈恒.增值税税收与税源背离对我国地区财力均衡的影响[J].税务研究,2023,(05):32-40.

[58] 翁武耀. 论我国金融商品交易增值税规则的完善[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23, 25(04): 138-152.

[59] 杨小强. 私募基金增值税:国际比较与立法选择[J]. 政法论丛, 2023, (02): 63-75.

[60]崔军,花培严.增值税留抵退税分类管理:政策逻辑与优化建议[J].税务研究,2023,(02):130-135.

[61]李新阳.增值税留抵退税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效应[J].税务研究,2023,(11):112-117.

[62]钟油子.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实践与思考[J].税务研究,2023,(01):21-25.

[63] 胡建美,刘帅,张峰.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延续与可持续[J].财政科学,2023(08):42-48.

[64]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税务局课题组.关于建立常态化增值税留抵退税风险防控机制的思考[J].税务研究,2023,(01):109-112.

[65]薛伟,霍志远,唐建国.企业所得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析[J].税务研究,2023,(04):42-48.

[66]李晶,李文明,韩庆岩.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研析[J].税务研究,2023,(10):113-119.

[67]左胜强.企业所得税的就业效应研究[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23.

[68]缑长艳,唐晓旺.双支柱方案下的我国企业所得税改革:契机、压力及应对[J].税务研究,2023,(06):33-37.

[69]郑家兴,徐迪佳.基于双支柱方案进展及落实优化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的思考[J].税务研究,2023,(06):27-32.

[70]罗秦,牟岫筠.全球税收治理视域下的我国企业所得税优化——以打击有害税收实践为例[J].税务研究,2023,(06):21-26.

[71]闫海,冯硕,赵菁.个人所得税的良法善治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72] 张世明. 税收法律制度对于公民意识的培养解析[J]. 政法论丛, 2023, (03): 3-17.

[73]张德勇.多元目标下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思考[J].税务研究,2023,(03):90-96.

[74]朱旭阳,马蔡琛.推动直接税比重提升的税制结构优化研究[J].税务研究,2023,(11):61-68.

[75]周克清,吴近平.新一轮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目标使命、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J].地方财政研究,2023,(10):4-10.

[76]张志勇,靳东升,田志伟.共同富裕目标下优化个人所得税再分配效应的思考[J].国际税收,2023,(01):3-9.

[77] 欧阳天健. 新经济模式下经营所得课税之优化[J]. 法学, 2023, (05): 179-192.

[78] 汤洁茵.个人所得税法上年龄非中性的实现——以老年人生存权益的保障为核心[J].法学研究,2023,45(02):83-99.

[79]何代欣,朱钰凤.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税收政策完善[J].税务研究,2023,(10):18-23.

[80]范子英,曾艺.人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促进积极生育的财税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23,(10):12-17.

[81]侯卓,吴东蔚.长期照顾护理的税法扶持机制研究——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为视角[J].国际税收,2023,(05):64-70.

[82]樊勇,邵琪.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J].税务研究,2023,(10):5-11.

[83]岳希明,胡一凡.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现状、途径与对策[J].国际税收,2023,(01):10-22.

[84]胡翔.财产税制度的分配逻辑及法学解构[J].法学,2023,(04):162-173.

[85] 谢伟,姚岸颀.遗产税立法的本土困境、共识凝聚与规范构造[J].学习与实践,2023,(11):93-101.

[86]张多蕾,武振建,陈煜焓.第三次分配视域下开征遗产税问题研析[J].税务研究,2023,(11):118-122.

[87] 张平.中国房地产税改革:实证分析与实施策略[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3.

[88] 李帅. 论我国数字服务税法律制度的构建[J]. 法商研究, 2023, 40(04): 45-57.

[89]伍红,王昊.“双碳”目标下的我国消费税优化——基于节能减排视角的分析[J].税务研究,2023,(02):45-50.

[90]马蔡琛,管艳茹,白铂.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消费税改革探索[J].税务研究,2023,(02):37-44.

[91]刘海英,钟莹.碳交易与“碳税”的减排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J].商业研究,2023,(01):98-107.

[92]夏凡,王欢,王之扬.“双碳”背景下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与碳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J].西南金融,2023,(01):3-15.

[93]胡苑,杨岳涛.我国开征碳税的正当性、必要性及制度选择[J].税务研究,2023,(01):33-37.

[94]熊伟,曹保磊.生态文明视域下碳税的正当性反思与立法建议[J].税务与经济,2023,(06):1-7.

[95]张宝.“双碳”目标下开征碳税需要处理的三大关系[J].税务研究,2023,(01):26-32.

[96]王钦.我国开征碳税的现实依据及政策应对[J].时代金融,2023,(02):47-49.

[97]肖京,张洁.碳关税的国际现状与我国的应对之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04):12-21.

[98]邓齐月.完善网络货运平台税务监管的思考[J].税务研究,2023,(01):123-128.

[99]张守文.数字经济发展的经济法促进[J].经贸法律评论,2023,(05):1-14.

[100]蔡昌. 数字经济的税收治理问题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23.

[101]刘和祥,李欣,张纪宇.税收征管数字化转型实践的国际比较及借鉴[J].税务研究,2023,(06):84-90.

[102] 吕铖钢. 论税务行政中虚拟财产的可税性[J]. 行政法学研究, 2023, (02): 145-157.

[103] 沈斌. 数字经济时代涉税数据行为的法律规制[J]. 法商研究, 2023, 40(02): 159-172.

[104]白彦,刁文卓.论数字经济的税法调节[J].税务研究,2023,(01):63-69.

[105]薛钢,董睿,许慧欣.应对技术性失业的税收治理优化——基于ChatGPT的挑战[J].税务研究,2023,(07):104-109.

[106]袁娇,成文倩,王成展.中国税收治理现代化:构建法治与数治双翼治理新格局[J].税务研究,2023,(10):60-68.

[107]黄成敬欣,王志平,于金秋.数字经济背景下构建税收治理新格局的路径探究[J].税务研究,2023,(10):138-143.

[108] 王婷婷,杨明慧.数字财政的发展动因、主要挑战与优化路径[J].财政研究,2023(05):103-115.

[109]李荣辉,罗伟平,董立峰等.人工智能赋能税收征管现代化的思考[J].税务研究,2023,(08):60-66.

[110]贾楠,鲁钰锋.运用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提升税法遵从度的几点思考[J].税务研究,2023,(06):10-15.

[111]陈晋军,张碧云,吴小强等.企业集团税收大数据的价值与智能化分析——基于征纳主体的双重视角[J].税务研究,2023,(11):76-82.

[112] 邢会强. 税务大数据执法与比例原则[J]. 北京社会科学, 2023, (11): 70-81.

[113]徐朝威.大数据服务大企业税收治理:挑战、经验与建议[J].税务研究,2023,(08):140-145.

[114]杨森平,余丽莎.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税收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税务研究,2023,(06):16-20.

[115]杜津宇,王洪亮.税收征管数字化转型中的合成数据应用[J].税务研究,2023,(07):62-69.

[116]杨小强,王森.人工智能在税务领域应用中的风险及规制[J].税务研究,2023,(02):69-75.

[117]朱青,白雪苑.OECD“双支柱”国际税改方案:落地与应对[J].国际税收,2023,(07):3-10.

[118]李香菊,付昭煜.数字经济国际税改与我国应对思路[J].国际税收,2023,(07):18-23.

[119]吴小强.全球最低税实施过渡:“走出去”企业面临的关键挑战与应对[J].国际税收,2023,(11):15-22.

[120] 张泽平. 论国际税收秩序演进中的法制输出[J]. 政治与法律, 2023, (06): 79-94.

[121] 蒋遐雏. 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避税规制的法律路径[J]. 法学评论, 2023, 41(02): 127-138.

[122]梁若莲.依托“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提升我国税收话语权[J].国际税收,2023,(10):35-43.

[123]陈甬军.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共赢机制分析与创新发展[J].国际税收,2023,(10):44-48.

[124]张泽忠,许悦.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非税收合作机制探析[J].国际税收,2023,(11):54-61.

[125] 卢颖异. 国际税收争议解决机制的新发展及其应对[J]. 法学, 2023, (04): 174-191.

[126]马蔡琛,龙伊云.“一带一路”税收治理:回顾与展望[J].国际税收,2023,(10):27-34.

[127]崔晓静,孙奕.借鉴区域税收协调经验进一步完善“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J].国际税收,2023,(10):17-26.

 

作者:肖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穆红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

来源:《西部学刊》202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