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中
大
哦,一晃五十年了。近来的法学所似乎飘浮愈加氤氲的历史气息,一个个与所庆有关的话题,一场场与所庆有关的活动,让许多的人连同他们的事从历史走来,又让许多的人连同他们的事向未来走去。
法学所那座由梁思成设计、有李四光捐资的老楼,于今浸染更加浓郁的沉静沧桑。当年老北大的地质馆,今天法学所的办公楼;当年沐浴过五四运动的风雨,今天承载着法学所人对法学的耕耘、对法治的追求。这其间似有历史的暗合,法学正如社会科学的地质学。
那两扇楼门,多少年日复一日地开开合合,迎过多少我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的面庞,送过几代我知道的与不知道的人的背影。他们来去匆匆所为之事,都是与法治建设有关吧,因那些热切缜密的建言献策。
那楼梯扶手经年陈旧,扶其上下楼的当有学界耆宿,也有青年才俊。我故去的导师也扶过的,尽管我看不到扶手上是否还留有他的掌纹或手心的汗水。那些在楼梯扶手上留下体温的人,为法学界留下的更是厚重的理论积累、卓然的学术大观。
那三楼几经装修的会议室,墙壁中肯定遗存当年的声纹。多少可记载于史的学术讨论,就在这间会议室中展开。那些心系法治、情怀社会的人,就在这里呈献他们智慧的思考、理性的论断和学者的责任。
我的办公室逼仄局促,却有历史与当下的紧密相连。有人站过的是我身边的窗前,那里映下他们曾经的沉思;有人伏案的是我眼前的桌子,那里承载他们曾经的疾书。我挨着他们的沉思而沉思,我接着他们的疾书而疾书,也许这其中就是传承。
法学所老楼是有灵气的,法学所是有灵魂的,当进入法学所任你的神思遐想或沉思默想时,分明会感到一种灵魂的萦绕与撞击,总在提醒法学所人应当是什么,总在告诉法学所人应当做什么。
五十年风风雨雨,法学所人一路走来,为人民、为社会、为学界,留下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思考与他们的期盼。于今,我们在这浸着法学所人心血与汗水的绚烂学苑中,撷取一朵朵多彩多姿的精英,构成本书《法苑撷英》。用一张张照片,展现着法学所志同道合的生命集体;以一篇篇简历,粘合起法学所延绵伸展的奋进历史;由一篇篇代表作,映现出法学所薪火相传的学术历程。当然,这些并不是法学所的全部,这仅仅是由闪光的点构成的轨迹。因时间的仓促与收集的疏漏,还有许多法学所人的简历与代表作此次未能收录,但他们是同样闪光的点,在本书之外的轨迹中闪烁。
五十年,很是一个诱发怀旧的时刻。一天下班我走出楼外,回望法学所老楼的各个窗户,像睿智而深思的眼,与我两相凝望。似有人告诉我,怀旧一下就好,重要的是向前努力。此时,有人喊我一声"陈老师",循声看去,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身影从楼门前飘过,在法学所院子里划出一缕朝气蓬勃的痕迹。我心释然而欢喜:是的,怀旧一下就好,重要的是向前努力,法学所有的是生命活力。
2008年10月20日于法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