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努力开创法学期刊研究会工作新局面
——李林在法学期刊研究会2018年年会上的讲话
李林
字号:

尊敬的梁斌副校长、张新宝会长,尊敬的各位理事、专家学者、各位嘉宾:

大家上午好!

在举国上下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2018年年会在美丽宜居的天府之国——成都召开。在此,我代表中国法学会,向年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2017年年会以来,法学期刊研究会在张新宝会长和常务理事会的带领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党对研究会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办刊中正确的政治引领、思想导向和办刊方向,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及中国法学会的整体工作部署开展各项工作,紧紧围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强相关研究和期刊选编发工作,紧紧围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高期刊的学术性和理论性,紧紧围绕研究会的党建、队伍、制度、思想、能力、学风等工作环节加强自身建设,在繁荣法学研究、引领法学发展、培养学术新人、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服务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中国法治建设取得显著进步和法学研究取得显著成就的40年,也是法学期刊对依法治国和法学事业提供服务与引领的40年,是法学期刊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40年。

40年来,中国法学期刊开展了关于“人治与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改革与法治”、“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尊重保障人权”、“依法治国”、“司法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法治文化”、“民法典编纂”、“宪法修改”、“法学基本范畴”、“统筹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建设”等一系列法学和法治的重大理论、重大学术和重大实践问题的讨论,为40年来中国从法制走向法治、从依法治国走向全面依法治国,发挥了重要的引领、服务和助推作用。

40年来,中国法学期刊从改革开放初期只有《法学研究》《法学》《法学评论》等为数不多的法学专业刊物,发展到今天的229种,其中中文法学期刊122种,法学辑刊93种,法学英文刊物14种。随着法学刊物的增多,法学期刊编辑队伍也得到长足发展。本次年会将对改革开放以来“从事编辑工作30年”的19位资深法学编辑颁发荣誉证书予以表彰。这是对40年来法学期刊发展及其队伍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充分肯定,是对长期从事法学期刊编辑工作并作出重要贡献的老同志的充分肯定和褒奖,是对法学期刊后起之秀才俊们的激励和鞭策。在此,我也代表中国法学会,对40年来法学期刊取得的辉煌成就表示衷心祝贺!对40年来所有法学期刊编辑默默无闻付出的辛劳和做出的贡献表示崇高敬意!对今天获颁荣誉证书的各位资深编辑表示热烈祝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中国法学期刊繁荣发展的新起点。面临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法学期刊要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不断开创法学期刊研究会工作的新局面。

在这里,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第一,法学期刊研究会要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政治导向。坚持党的领导是办好法学期刊的根本保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导向和意识形态规矩是办好法学期刊的内在要求。1、法学期刊不仅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专业性、学术性和理论性,而且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建设好法学期刊研究会,办好法学期刊,必须坚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坚持政治性与法治性相统一,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2、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政治导向,要进一步加强党对研究会和法学期刊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办刊的全过程各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会党支部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全面贯彻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认真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确保法学期刊在政治方向和意识形态方面不出问题。3、办刊过程中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4、要恪守办好法学期刊“三条底线”的基本要求:一是政治底线不得逾越。要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的要求,自觉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工作纪律、群众纪律、生活纪律,做遵规守纪的模范。二是法律底线不得践踏。法律人和法学期刊要做遵宪守法的表率,进一步增强办刊工作中的法治意识,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刊、办刊,防止和杜绝一切可能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发生。三是职业伦理底线不得触碰。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指出:“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有的逃避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有的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对于这些现象和问题,我们法学期刊要引以为戒,防微杜渐,杜绝在其他某些期刊中存在的人情稿、关系稿、利益稿等现象发生。

第二,法学期刊要进一步在五个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进一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繁荣发展法学研究,推进法学理论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依据和法理支撑,就应当从以下方面充分发挥法学期刊的更大作用:其一,法学期刊要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学理研究、法理阐释,深刻把握其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迈向良法善治新境界,做出新贡献。其二,法学期刊要为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发挥更大作用,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建设,做出新贡献。其三,法学期刊要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建设中国法治话语体系发挥更大作用,为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时代法学体系和法治理论体系,做出新贡献。其四,法学期刊要为形成科学、公正、积极正能量的法学评价体系发挥更大作用,不断提高法学期刊的学术水平和质量,为引领和推进中国法学学术创新和理论发展,做出新贡献。其五,法学期刊要为创新法治理论人才培养机制发挥更大作用,为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理论人才及后备力量,为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的高水平法学家和专家团队,为建设高素质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专兼职教师队伍,做出新贡献。

第三,新时代法学期刊要进一步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应当体现“六性”。这既是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办好新时代法学期刊提出的基本遵循。法学期刊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就是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治国理政和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法律传统文化精华。法学期刊体现原创性和时代性,就是要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中国法学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法学期刊体现系统性和专业性,就是要为加强马克思主义法学学科建设服务,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法学学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法学学科体系,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创新发展。

第四,法学期刊研究会要进一步加强编辑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青年优秀人才。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是加强法学期刊建设的根本人才保障,是繁荣发展新时代法学期刊事业的基础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在科研项目资金管理、职称评定、对外交流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为包括法学期刊人才在内的专业人才成长营造了更宽松的氛围、创造了更有利的机会、提供了更符合法学期刊规律和特点的条件。法学期刊研究会应当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把法学编辑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让全体法学编辑和期刊工作人员成为法治先进思想的倡导者、法学学术研究的开拓者、法学良好学风文风的引领者、全面依法治国的支持者。法学期刊编辑在坚持“又红又专”的基础上,还可以考虑“编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即法学编辑不仅要做编辑匠,更要做编辑家。编辑匠基本上是被动地技术性地为他人发表论文作嫁衣裳;而编辑家则要“编研结合”,能够在深入研究和撰写有分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动策划和引领法学研究新发展、法学创新新趋势、法治变革新路径,为新时代中国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5月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专门谈到了法治人才的重要作用,对如何做好法治人才培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对青年法治人才的成长提出了具体要求。法学期刊研究会要特别关注青年法学编辑人员的成长,努力创造条件,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为青年法学编辑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快速成长创造条件,为中国法学期刊繁荣发展做好人才储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