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回应“检察之问”
——《检察再出发》序
刘仁文
字号: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公诉部刘哲检察官的《检察再出发》即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邀我作序,我欣然从命。

我与刘哲的相识缘于2012年在镜泊湖召开的一次死刑研讨会。彼时蒙蒙细雨中我们夜游镜泊湖,大家谈到我刚出版的一本随笔集《法律的灯绳》,并各自对灯绳的含义作出自己的解读。当晚回到房间,收到刘哲给我发来一首词,记得里面有“细雨林间慢行,胜过把酒言欢,灯绳勾心弦”这样的美句。此后,我与他一直保持有联系,并不时收到他发来新的诗作和文章,我们还曾共同研究过强制医疗的司法程序完善等问题。

特别近年来,我经常在一些公众号和报刊上读到他的各类文章,有的短小精悍,也有的洋洋洒洒,比如收入本书的同名文章《检察再出发》就将近两万字,这似乎违反了公号文章的一般格式,却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据说累计点击率超过了15万次,引起不少检察机关领导的重视。现在,作者把这些文章结集出版,当然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翻阅本书,我有以下几点突出印象:

一是厚重的历史感,浓浓的检察情怀。检察之所以要再出发,是因为检察制度处在三重改革叠加的历史关口。作者从百年检察制度变革的历史视角和各国检察制度本源的比较法视角出发,发出了“检察向何处去”的追问,其给出的答案也发人深省:“放眼更加长远的未来,以大尺度的历史观考察检察发展路径,公诉权应成为当之无愧的检察核心,公诉权是检察制度的源头和归属,是检察制度的灵魂,应当以强大诉权回应以审判为中心的召唤,将庭审打造成检察制度的发言席和宣传栏,以自组织的管理模式理顺检察内部激励体系,在法庭上强势回归,使公诉人成为人格化的检察制度,以指控立德、立言、立行,以思想力、语言力、行动力赢得实实在在的公信力,将以往分散用力的检察布局向诉权方向集中,以专业化细化诉权分工,以诉权为核心整合检察职能,打造检察核心竞争力。”他还主张,要重新诠释公诉权内涵,将公益诉讼注入其中,让公益诉讼成为新时代检察制度的战略增长点,使公益诉讼与指控犯罪成为新时代检察制度的双轮驱动。这些思想,体现了一名一线检察官的历史情怀和法治理想。

二是内容覆盖面广,时空跨度大。从内容结构看,作者由公诉到检察再到司法体制最后到法治机理等宏观问题,这样就可以把我国公诉工作和检察体制放到整个司法体制和依法治国的事业中去考量;从时间跨度看,上至检察制度本源的探讨,下至未来之法的展望,当然重点还是放在当下;从国别看,作者立足我国,放眼世界,如从“重庆纂江虹桥垮塌案”中法院对于检察机关指控罪名的变更这一问题谈起,引发对诉因制度的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之考察。

三是有问题意识,行文接地气。例如,作者在《即席发言的意义》一文中,指出过去存在的我们熟悉的法庭场景:一个公诉人经常闷头完整宣读完好多页书面的公诉意见,法官也不好意思打断,有时公诉人甚至还会在答辩提纲中翻找答辩意见。作者认为,这一看似检察机关优势的做法,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背景下,已经成为一种劣势,鉴于此,公诉人应提倡和锻炼即席发言。他认为即席发言有五个好处:一是尊重;二是自信;三是现场呼应;四是更好地抓住重点;五是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说说公诉腔》等文中,作者批评了某些公诉人在法庭上那种“总感觉有点端着”的语态和话术,认为这种“煞有介事”的气势和姿态不能产生令人心悦诚服和直达人心的效果,反而容易使人产生做作和疏离感。与此同时,他也肯定和表扬了另一些公诉人好的做法,如尊重被告人、重视沟通理性、平和有耐心等。

四是从司法规律出发,不迷信权威。针对有人提出起诉书宜简洁,甚至有知名专家主张“一句话起诉书”,作者认为,“一句话起诉书”体现了侦查中心主义下的庭审形式化和效率优先原则,随着庭审实质化程度的加强,起诉书应该追求的核心目标是叙述性。如果说判决书要把“理”说清楚,那么起诉书就是要把“事”说清楚。对于起诉书的篇幅来讲,应该服从叙述性的充分展开,“事”没说清楚,不能停笔。此外,作者还提出“我出庭我做主”,认为对领导定好的出庭方案,出庭公诉人完全可以根据庭审的变化而调整,惟此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他还针对司法实践中的汇报,提出“司法官的汇报艺术”这样一个命题,认为需要从语言、能力、个人品格和担当等方面来掌握好这门实用艺术。

五是尊重人性,弘扬人性。书中随处可见人性字眼或与人性相关的表述,如作者提出,公诉人首先是人,是人就要有人情味,所谓不忘初心,公诉人的初心就是人性;司法规律与人性规律相通,人性是法治信号的强化器。从此出发,作者呼吁重视被告人的认罪悔罪,也对冤假错案的酿成表现出无尽的痛。他提出“我们办的不是案件,其实是别人的人生”,机械理性的执法方式只是司法伦理的最低水准,只有倾注情感,才能闪烁人性光辉。这些话语令人感到温馨和鼓舞。

本书不同于一般的自媒体文章合集,它体现的是刘哲检察官对一系列检察制度和法治问题的认真思考,不少地方带有对检察制度本源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的探讨。其行文表述虽然带有较强的口语属性,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论文,却也可以通过平实、真切、直击人心的语言把复杂问题讲得深入浅出。我相信这些文字的系统整理和出版,一定会引起更多有识之士的思想共鸣或碰撞,为推动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和法治事业的发展作出它应有的贡献。

是为序。

(《检察再出发》,刘哲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版。本文主要内容原载《检察日报》2018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