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法律影评之八:法律公正与非法律公正
——从《教父》三部曲看人性的蜕变和成长
马可 胡冠南
字号:

 

 

第一幕公正(Justice)

亚美利哥•勃纳瑟拉,满面愁容地坐在教父维托•柯利昂面前,悲伤的诉说着女儿不幸的遭遇,几度哽咽。突然,他停下来,眼中闪过一丝希望,说:“For justice,we must go to DonCorleone.(为了公正,我们必须找柯利昂阁下)”

这是就是影片《教父》[①]的开场,意大利风情的民谣,低沉舒缓,庄严肃杀中带着些许悲情。一个苍老疲惫、略带沮丧的声音说: “I believe in America.”画面却是一片黑暗。一束昏暗的光线打在勃纳瑟拉的脸上,他在倾诉着,镜头从他的面部开始慢慢拉远,直到教父的背影缓缓出现在镜头。这个堪称经典的长镜头,用四分三十秒的时间,微妙地呈现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社会的文化、经济、自由、法律等意识形态,反映了意大利移民与美国社会在文化上、法律上的冲突和矛盾。而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用“For Justice”一词,凸显出教父与法律的对立。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无意识的思考,教父何许人也?他究竟有多大的能量,能够带来公正?在影片中,马龙•白兰度饰演的教父维托•柯利昂是意大利黑手党柯利昂家族的首领,其所领导的黑帮是美国纽约市五大意大利黑帮之首,其所掌握的商界、金融界、政界的人脉资源数不胜数。不用多想,他为建立这个庞大的黑帮帝国,犯下的罪行肯定是罄竹难书。

在法律的眼中,教父是一个罪行滔天的大罪犯。但是为何在荧幕上,他却成为观众心目中的慈父、英雄呢?这一切都可以在《教父》的第一幕中找到答案。

勃纳瑟拉,一个殡仪馆的小老板,一个意大利移民,一个父亲。他的话语中体现了他多重的身份与保守的性格。他相信美国,美国成就了他的财富,他甚至用美国的谐音为自己命名:亚美利哥。不难看出,他是无数追求美国梦的移民的缩影。一个如此虔诚相信美国的文化、法律、制度和自由的人,却在女儿的不幸遭遇中,丧失了对美国的信赖,至少是美国法律的信赖。两个纨绔子弟强奸未遂,恶毒殴打了他的女儿,却在法庭上只被判处三年监禁并缓期执行。在强大的司法机关面前,勃纳瑟拉只是一个小人物,即使遭遇黑暗、不公的司法裁判,他也毫无反击之力。为了寻求公正,他必须去找柯利昂阁下。

正是这份“公正”,把教父柯利昂的行为“合法化”了,让观众认同了教父的所作所为。也正是因为“公正”,充分体现了教父所代表的黑帮文化与法律、法治的对立。究竟什么是公正?法律一定能带来公正吗?这是法学理论中永恒的论题。无数先哲都试图给出定义,每个普通人心中也有自己的正义观念。但无论正义如何变化它普罗透斯的面容,在客观上都是被迫切需要的,勃纳瑟拉急切的需要正义,而法律没有给予他,但教父却能够满足勃纳瑟拉的需要。教父的正义观,即是平等对待。这一点,符合亚里士多德对正义的看法,在他看来,正义存在于“某种平等”之中。愤怒的勃纳瑟拉恳请教父杀掉那两个伤害他女儿的年轻人,教父一口回绝了,但是他做出了让这两个年轻人吃点苦头的“判决”。在教父眼中,平等才是正义。这也符合了大部分观众心中的正义观,让教父“光辉正派”的形象留在了观众的潜意识中。

然而,这份“公正”是不是真正的公正呢?在笔者看来,不是。因为这份公正的代价非常沉重。这份“公正”以臣服为基础,以报偿为代价,甚至以同流合污为条件。教父在一开始并不乐意帮助勃纳瑟拉,因为勃纳瑟拉不尊重他,不愿意尊称他为教父。从深层次看,这是一种对制度的不认同,是勃纳瑟拉对教父的权力、对教父所代表的家族制度的不认同,这点让教父最无法忍受。所以教父对勃纳瑟拉的第一句回应就是“你去报警前为何不先来找我?”这句质问,反映了教父的一种心理,就是他可以高于法律;他,就是法律。

况且,这份“公正”亦不是教父的赠与,而更似是一份契约的标的。教父在送别勃纳瑟拉的时候说:“也许有一天,也许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我会需要你的帮助,那时,我会叫上你。”这句话完成了教父与勃纳瑟拉的契约,让勃纳瑟拉无时不刻不感到自己背负着教父的债务,有朝一日必须偿还。在原作小说中,勃纳瑟拉常常在梦中惊醒,这份债务让他心内惶惶。这正是教父的高明之处,他兜售正义,收买尊严,笼络人心,散布恐怖。

这样,正义被教父利用,成为宣扬自己名声的工具;成为招募、收服“臣民”的法宝,成为构建自己体制的砖瓦。

第二幕家族(Family)

欢快曼妙的歌声,酣畅淋漓的舞蹈,在长岛镇的这个小院里,每个人都沉醉在这场盛宴之中。这是教父女儿的婚礼,许多人都收到了柯利昂老头子的请帖,他们有的是教父的老同事,有的是他的老邻居,有的人为教父工作,有的是受过教父恩惠的朋友。总之,他们形形色色,来自社会的各个角落。然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与教父的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或者是这个家族的一部分,或者与这个家族有着微妙的共同利益。

当然,这里的家族,不仅仅是指通过血脉关系建立的家庭,也包括那些通过一种特殊关系而聚集在身边的朋友,这些人,听命于教父,对教父无比忠诚。这样的家族,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集体、群体。这正是教父本人所重视的,在剧中,老教父不止一次说到:一个不重视家族的男人,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其意味深远。

家族之所以重要,这是因为家族是教父力量的来源。在教父的世界里,危险无处不在,主流社会的打压,敌对帮派的竞争。要想生存,唯有靠高度组织化、体系化、制度化的家族。当我们仔细观察教父的家族体系,不难发现它与现实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有着惊人的类似。教父本人就是这个体制的权力机关,发号施令;参谋黑根则是行政机关,负责传达命令,协调各方;率领武装人员的司令克拉门扎和泰西欧就是执法机关,而跟着他们的小头目、打手,则是士兵,负责执行命令。教父的命令就是法律,必须得到贯彻。教父指示军师下达指令,军师找来司令宣布命令,谋划方案,司令再召集士兵执行命令。每一道环节都是在极其保密的条件下完成,除非每一环都背叛教父,否则法律根本无法追查教父本人的罪状。这套统治模式充满人治的色彩,所有成员都与家族有着极强的人身依附关系,他们或是依靠亲友关系进入家族,或是才能为上级看中而招募。当然,几乎所有的家族成员都必须是西西里人,至少是意大利人,他们对家族和教父必须有着绝对的忠诚,教父则享有绝对的权力和至高的权威。

与其说这是一个家族,不如说是一个独立王国,一个高度组织化、体系化、制度化的小社会,有着自己的法律与制度。这样一个社会,存在于主流社会的阴影中,被人们称为“Mafia”(黑社会)。

这样的家族能够与主流社会共存,其深层次的原因与美国的法治、自由以及人权保障息息相关。如果在一个没有法治的国家,黑手党家族完全没有容身之地,如二战前墨索里尼时代下的意大利,西西里岛的黑手党几乎被铲除殆尽。而在美国是一个高度重视法治的社会,其有着一套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保护着人权和自由,如宪法第五修正案,不经法院判决不得定任何人有罪。但是,法律的滞后与局限,司法权力的寻租和腐败,加之严格的证据定罪规则,使得美国社会的黑手党家族大有法律的漏洞可钻,他们不但能够长期生存,还能够操纵判决,甚至操纵法律的制定,为自己谋求利益。另一方面,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社会中,法律的保护也只是一个美好的谎言,更多的时候,法律还是在为有钱人服务,普通百姓能够从法律得到的保护少之又少,像勃纳瑟拉这样的普通大众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得不寻求黑手党的帮助。这样,真正在起作用的法律往往是暗行在主流社会之下的“潜规则”,如盛行于意大利移民间的“缄默法”,即个人发生了纠纷不找司法机关解决,而是向黑社会寻求帮助;即使警察来盘问,要求作证也一律拒绝,保持缄默。

就这样,在民主与法治的光辉下,柯利昂家族为代表的黑手党团伙在美国生根发芽,枝叶繁茂。这是美国社会不得不容纳的,因为有了民主与法治,才有人权和自由的保障。而要保障人权和自由,法律就不得肆意干涉这些家族的活动。可以说,家族即是主流社会畸形的产物,也是主流社会民主、文明、自由、法治的一个侧面象征符号。

第三幕迈克•柯利昂(Michael•Corleone)

一部电影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其通过镜头而看到人心,洞察人性。但是法律并不探究人的内心,只关注人的行为。我们究竟该选择什么标准来评价一个人?这是为法律和道德所共同关注的。《教父》的三部曲就是迈克•柯利昂的成长史,在一个男人眼中,迈克•柯利昂,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榜样,他坚定果断、冷静成熟,城府极深,谋虑极远。难怪有人会评价《教父》是男人的圣经。

但是,迈克•柯利昂亦是法律中的人。如何评价,不应该仅仅从感性的情绪和盲目的崇拜出发,也要分析其成长的历程,用法律的目光审查其言行,从而得出一个客观、理性的结论。

纵观《教父》的三部曲,迈克•柯利昂的人生转变集中体现在第一部中。影片中,他从一个大学生转变为老教父的继承人,再转变为一个真正的教父。每一个阶段,迈克都有着不同的心态,其言行也反映出其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刚从军队退役的迈克,带着女友参加了妹妹的婚礼。他们坐在花园的角落,极力想与这个家庭疏远。迈克一面为女友讲述家庭的一些历史,一面又严肃的表态:这些只是我的家庭,不是我。从种种细节中不难看出,此时的迈克还只是一个置身于“教父世界”之外的人,他不愿听从父亲的教诲,不服从父亲的安排,更不愿参与到家族的事业中。他想努力保持自己的清白。

然而,父亲被刺,重伤住院。就在迈克探望父亲的时候,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针对父亲的暗杀,凭借过人的智慧和胆识,他挫败了毒枭索罗佐的阴谋。极深有谋虑的他知道索罗佐不杀他父亲不罢休,所以假意接受了和谈。在会谈中,迈克拔出事先藏好的枪,干掉了索罗佐。无论怎么看,迈克的转变,都是没有选择的。大哥的暴躁,二哥的软弱,以及军事黑根的无谋,都使得迈克在家族存亡关头必须挺身而出。迈克慢慢意识到,或许从命运的开始,他就注定要成为“教父”。

对于一个“教父”来说,迈克从来不缺少智慧,他缺少的是经验。在老教父的辅佐下,迈克成为了“实习教父”,虽然电影中对这段一笔带过,但笔者认为,这是迈克后来地位巩固的基石。迈克正式成为了教父的继承人,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如何处理各种事务,接续父亲多年积累的人脉关系,以及培养自己的亲信。如同所有人治王国的弊端一样,教父的世界里也存在着继承的难题。然而迈克却成功的接过了父亲的权力。他所缺少的,只是一场加冕为王的“仪式”。

在圣洁的灵歌中,迈克为自己的教子做洗礼的仪式。与此同时进行的,是这位年轻的“教父”给自己的洗礼,一场鲜血的洗刷无声降临在纽约五大黑手党帮派头上。迈克•柯利昂一面在上帝面前起誓,一面暗行着魔鬼的勾当。敌对黑帮家族遭到迈克•柯利昂家族的血洗,其首领和主要头目皆惨死在迈克的枪下。家族内部的叛徒被清除,连自己的妹夫也没能逃过“清算”。此时,迈克已经加冕为这个地下世界的王,接受着下属的觐见,成为了真正的“教父”。

无疑,迈克•柯利昂从一个无辜的孩子,堕落为一个犯罪帮派的首领。在法律上,不容他逃过惩罚。然而,他并非单纯的自甘堕落,迈克的原罪就是出生在柯利昂家族。迈克•柯利昂似一个在“无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下的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角色。大幕拉开,自己无可奈何的继承父亲的遗产,或者说罪恶,并且在这条不可回头的路上越走越远。不幸的是,正义的制度已经被制定,他被社会定为罪犯,有生之年也难以刷洗这个罪名。

迈克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救赎,为自己的家族,自己的子女寻找救赎。在他向妻子凯求婚之前,他曾说过:他会在五年内,领导家族走向合法化。在迈克成为教父多年之后,他依然念念不忘让家族的事业合法化。然而,在迈克不断向合法化努力之时,他发现那些操纵他的上流社会,更似是一个组织精密的犯罪集团。在最后,迈克也不禁感慨:他们(教廷、金融界顶层)才是真正的黑手党。

多年的努力,迈克的想找的救赎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自己的家族不再承受这样的罪名,不愿看到自己的子女一出生就是罪犯。这是迈克的夙愿,在《教父》的其后两部作品中,迈克也一直在为这个愿望而努力,但是黑帮世界的规则不容他有这般幻想,甚至主流社会也不愿意接纳他。他在排斥、斗争和复仇中一次又一次被拉回那个黑暗的世界,继续为生存而斗争。在最后,迈克还是无奈的把“教父”的权力交给了自己的侄子,而女儿仍因自己的仇怨而死,使其人生的痛苦达到了极点。迈克的最后,孤独的死在西西里乡村,这般惩罚,并非法律所能实现。

谢幕(the end)

《教父》影响了一个时代,从它问世起,就为人们不断模仿、解读。坦白说,从法律的角度解读《教父》并不适宜。除了辩论摇摆不定的正义,批判社会体制的漏洞,评价法律中的个人,所能展开的讨论少之有少。再者,法律也只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标准,不能代替道德、甚至情感上的评价。如果单从考察犯罪的视角观看《教父》,未免单调无趣。

所幸《教父》所宣扬的,并非犯罪本身,而是一个男人成熟的标准:冷静、城府、果敢、隐忍、坚毅等等。一个男人所要具备的成功要素,都在《教父》中被定义的清清楚楚。无论是老教父维托还是第二代教父迈克,他们的人生都有着无可奈何的选择和不甘命运的反抗。在这般矛盾的人生中,他们身上所闪现的人性光辉,唤起无数观众内心的共鸣。经典的艺术作品,无不回归人性,关注现实中的人。成就《教父》经典地位的,或许正是这一份真实的人性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①]《教父》是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的一部黑帮题材的电影,改编自马里奥•普佐的同名小说,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等主演。影片于1972年在美国上映。1973年这部电影获得了第45届奥斯卡奖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三项奖项;此外还获得了第30届美国金球奖最佳电影奖、最佳导演等奖项。2007年美国电影协会评选了“百年百佳影片”,《教父》排名第二。

作者简介:马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胡冠南,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系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徐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