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万隆精神历久弥新
赵建文
字号:

习近平主席将于4月21日至24日赴印度尼西亚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回首60年前,万隆会议冲破各种阻挠成功召开,这是有史以来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的国际会议,形成了“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60年来,万隆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新的世界格局下仍焕发着勃勃生机。

当年,由于召开之时正值冷战高潮,1955年亚非会议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火药味,大会发言中一再出现攻击他国的言论。会议面临不欢而散的危险。在轮到中国发言时,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使会议出现转折的“求同存异”方针。周总理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周总理的讲话驱散了会场上的乌云,扭转了会议的方向,使会议得以顺利进行。从那时起,“求同存异”便成为亚非国家乃至世界多国处理相互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时至今日,面对各国千差万别的国情和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国际社会依然需要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化解“文明的冲突”,实现和谐共生。

在60年前的亚非会议上,中国、印度、缅甸向其他国家倡导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有的国家认为“和平共处”这一概念来自苏联,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周总理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建议改用《联合国宪章》中“和平相处”的提法,并且赞成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引申和发展为十项原则。《亚非会议最后公报》载入的“尊重基本人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等十项原则,都是当代国际法的重要原则。当今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断加深,越来越成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命运共同体。在此背景下,坚持和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万隆会议和万隆精神,使亚非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随后的“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都与万隆精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今天,亚非国家整体崛起,参与国际事务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但是,和平和发展问题依然是很多亚非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南北发展仍不平衡。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历史时刻纪念亚非会议60周年,亚非国家仍然需要像60年前那样,为维护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为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合作谋发展是亚非会议的重要议题。《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正文开头和结语都提到了“经济、文化和政治合作”。继承、发扬万隆精神离不开务实合作。60年来,中国始终是亚非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中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契合了万隆精神,中国提出的命运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同样是对万隆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习主席此次与会更是充分显示了中方推动亚非合作、促进亚非国家共同发展的坚定立场。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

(《解放军报》2015年4月21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