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在法学系2015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李林
字号: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同学:

今天是一个值得铭记的金榜题名的辉煌日子!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代表法学系和法学系全体老师,代表陈甦书记和穆林霞副所长,对今年我们法学系234位同学(法学博士、法学硕士、法律硕士)能够刻苦学习,努力拼搏,完成学业,顺利毕业,表示热烈祝贺!

我一般不太习惯事先准备讲稿,多是根据临场感受有感而发,所以很多场合我不太愿意去讲话。但是,对于法学所/国际法所/法学系的学生,无论是开学典礼还是毕业典礼,只要时间能够安排得过来,我是一定要参加的,参加了就要讲话。为什么?因为这不仅是所长和系主任的责任,更是老师的一份感情,这是一种情分,是一个缘分。研究生毕业,对你们每一个同学来讲意味着什么?研究生毕业,意味着你拿到了一张火车票,一张可以登上列车、载你驶向人生幸福未来的火车票。但是,这只表明你有资格可以上车了,却不能保证你一定会乘车达到成功和幸福的终点。研究生毕业证(学位证)这张火车票,仅仅是你实现梦想、获得成功、达到幸福终点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研究生毕业,意味着你走向社会,走向独立,走向未来。然而,未来是什么?未来是不确定的。所以,同学们研究生毕业,意味着新的努力、新的奋斗、新的人生的新开始。刚才有同学在发言中讲了许多毕业感言,老师代表也讲了很多离别赠言。我边听边想一个人生的哲理:如果说法学系三年前的开学典礼是师生见面,那么我们的见面是为了今天师生的分别,而今天毕业典礼后的分别,又是为了明天师生的再见面。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十多天前,我带中国社科院青年学者代表团访问日本。代表团参观了松下幸之助研究所。松下先生只受过四年小学教育,十岁时便离开家去当学徒学做自行车生意。在这样的人生起点上,松下先生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拼搏、不断发展,抓住人生的一次又一次机遇,最后造就了他的“松下帝国”。在松下幸之助研究所里,一进门看到的是个巨大的“道”字,这是一个被松下先生奉为座右铭的字。这里的“道”,不仅是指为人之道,处世之道,经营之道,用人之道,也是一种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更是一种理念、道路和价值的选择。就是说,一个人,如果道路选对了,方向选准了,方法用对了,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那么他人生的未来将是无可限量的。正如松下先生所言:事情一旦决定之后,必须坚持到底,不得自己迷失方向,或被他人言行迷惑,否则不会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道路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今天你们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毕业了,如果今后的道路或者方向出了问题,那张火车票把你们带到了与你们人生旅途相左甚至相反的某个地方,那么,未来对于这些同学来讲,可能就会产生一种不愿意看到甚至是悲哀的结果。

法学所/国际法所/法学系每年都有毕业生。对于你们而言,每个盛大隆重的毕业典礼都是人生的唯一。但对于我们老师而言,每年都要参加表面上形式相同,但内容各异、主体不同的毕业典礼仪式。在每一次毕业典礼上,我都希望讲一些内容不尽相同的话。今天,我讲“三个‘三’”,作为在毕业典礼上送给每个同学的临别赠言。

第一个“三”,是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发展中注意“三个结合”,即西医与中医相结合、法治与政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一个结合,是要把法学的“西医”与法治国情的“中医”结合起来。同学们在法学系学了两、三年甚至五、六年,不管学了多长时间,大家从法学系毕业了。大家回过头来想一想,研究生学习期间,同学们实质上始终围绕着法学、法治这类关键词展开阅读、学习、思考和研究。然而,究竟什么是法学?什么是法治?同学们学到的法学和法治知识,归根结底,就是“西医”。法学和法治的概念、原则、方法、逻辑、规范,甚至诸多的名词、每一个法学细胞,都流淌着“西医”的血液及其元素。大家研究生毕业了,学到了诸多主要是“西医”的法学和法治知识。但是,大家未来将面临的中国社会,面对中国的国家机构、政法机关、政法队伍,它们(他们)在实践行为中认同和实行的,主要是类似于“中医”的法治理念、法治原则、法治方法、政法思维,等等。所以,同学们走上社会,到国家机关、政法部门、公司企业、教学科研单位甚至到律所等工作,未来能否成功,第一步就需要下功夫学会把法学法治的“西医”与中国法治国情的“中医”有机结合起来,而不要“言必称西方法学或者法治”。同学们将两者结合得越成功、越彻底、越全面,未来的发展将会越顺畅、越成功。

第二个结合,是要把法治与政治结合起来。这里讲的“政治”,不是让同学们去钻营、做政客,而是说大家要懂得中国改革发展的大势、大局、大战略,这是中国最大的政治。即使同学们在一个基层部门、在一个具体单位、从事某个具体,哪怕你是教书、做研究的,如果不懂得中国的政治,是不会有前途的。懂得中国的政治,才知道前进的方向,才知道自己未来发展的那个“道”在什么地方,才能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即“西医”与法治中国的国情、法治社会的社情、依法治国的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法律人、法学人、“社科法律人”。

在中国,把法治与政治结合起来,必须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政法建设最突出的特色,也是全面依法治国最基本的前提。

第三个结合,是要把法学理论知识与中国法治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大家即将走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走出法学所/国际法所,走出“正直精邃”的这个沙滩北街15号小院,即将奔向未来的四面八方。同学们怀揣着自认为是满腹经纶的各种法学理论、法治知识,自认为是“国子监”出身的社科法律人。但是,当大家到了政法实际部门,到了国家机关和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以后,同学们很快会发现,大家在校园里学到的法治知识、法学理论、法律学问是如此的苍白无力,如此的稀少不够用。即便是这种苍白、稀少的理论知识,如果同学们不注意与千变万化、生动丰富的法治实践相结合,不注意在司法改革、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科学立法、法治宣传教育等法治实践中得到运用和发挥,那么你们学到的什么都不是,只是一堆虚无缥缈的概念名词,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气振动。所以,大家一定要有谦虚好学的态度,把在校园里、书本上和老师讲授中获得的法学理论与法治中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虚心向法治实践学习,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所学到的法学法治知识,而且要终身学习、终身提高。

“西医”与“中医”相结合,法治与政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我讲的第一个“三”。

第二个“三”,是希望同学们有“三个认同”,即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

我对很多同学和朋友讲过,大家都是同一所法律院校的毕业生,走入社会20年、30年以后,为什么有些人会成功、有些人会失败、有些人混得不好不坏,为什么有些人挫折多多、有些人顺畅发展……?决定的因素非常多,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认同”问题。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的法律人法学人,一个在中国生存发展的中国人,如果不能解决好“认同”问题,那么,他失败受挫的概率必然是极高的。因此,同学们要解决好“三个认同”的问题。

第一个认同,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同学们在内心深处,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文化和家庭文化,要有一种自觉的认同。这是每个中国人否认不了也割裂不开的事实。中华文化的历史传统和社会存在,像基因、血液、细胞和皮肤一样,与每个中国人同在,即使有人不认同,但中国人的黄皮肤不会改变,中国人的基因构成不会改变;即使有人不认同,中国人喜欢吃中餐、用筷子、“舌尖上的中国”等等不会改变。所有这些,就是中华文化基因,是我们不能选择而只能接受和认同的事实。所以,同学们与其回避或者否定这种中华文化基因的存在,不如认真地面对、积极地认同。同学们要从根本上认同中华文化的根基,认同中华文化的基因,认同中华文化的存在和影响。在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和发展之源。

第二个认同,是要有情感认同。这种情感认同主要是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特别是对中国法治,要有充分的情感认同。与政法机关领导打交道时,不时听到有的领导发表对法律法学人才的评价和看法。他们表达的话语可能是一种忠诚度的考察,一种政治评价的标准。但是,从专业和学术角度来看,其核心是要树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等的情感认同,要发自内心地树立对中国法律专业共同体、对中国法律体系和政法体制的情感认同。这种情感认同,类似于一个人对自己母亲的认同。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母亲都不认同,甚至排斥和否认自己的母亲,那么,他怎能在这个家庭中得到更好的呵护、更好的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所以,情感认同是非常重要的,是在法学法律知识之外但又是同学们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要素。

第三个认同,是政治认同。政治认同不是政治投机,不是要同学们做政客、野心家、投机分子,而是要大家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关心党和国家的事业。不管同学们今后从事哪一行、哪一业,只有在对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高度认同过程中,才会有自己更好的前途和发展。现在连广大股民都知道,要想炒股成功赚钱,一定要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看新闻联播,实际上就是在关心政治,股民只有跟进中央的政策,才能及时获利。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功利性的政治认同。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社科法律人,不要搞这种功利性的政治认同,而要有自觉的政治认同。正如我前面讲到的,大家要把法治和政治结合起来,结合的基础就是自觉的政治认同。同学们未来要有前途,无论做律师,在企事业单位工作,还是到政法机关或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一定要记住政治认同的基础和前提。中国大陆的提法是“政法大学”,在台湾地区是叫“法政大学”。这既是两岸不同的政治理念和法治语言,也是不同的政治模式和法治道路。

第三个“三”,是“三个铭记”,即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铭记母校的培育之恩,铭记导师的教导之恩。

第一个铭记,要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一个人如果人性有瑕疵,人性有弱点,不能对家庭尤其不能对父母尽孝,那不管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讲,还是从忠孝两全、服务国家社会的角度讲,这个人内心深处的道德修养是不够的。松下先生在他的回忆录中讲到,他做所有的事业,母亲是他的精神支柱。在他受挫的时候,母亲鼓励他;在他成功的时候,母亲提醒他,给他泼冷水降温,让他树立社会责任感,回报社会……所以,一个人如果不能用感恩之心来对待自己的父母,那么这个人很可能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不会有真正的感恩之心、责任之心、真诚之心。所以,同学们的感恩之心,应该从孝侍父母做起。

第二个铭记,要铭记母校的培育之恩。同学们要铭记母校研究生院、法学系,铭记法学所/国际法学所对各位同学的培育之恩。没有这个学习研究的环境,没有诸多的老师和工作人员构成的教学体系,没有法学所/国际法所沙滩北街这个小院,没有“正直精邃”的精神激励,没有所有这一切,就不会有今天234位同学的金榜题名。母校是一个概念、一个符号、一种象征,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法学系的集体主义精神,是法学所/国际法所与众不同的法治文化、法学教育文化、法学研究氛围的特色所在。过去几年,同学们在法学所/国际法学所和法学系收获了各种法学知识,获得了各种法治经验,受到了各种法观念熏陶,取得了大丰收。如果说,过去同学们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这个“国子监”深造学习而骄傲,那么,正如刚才有同学发言讲到的,未来法学所/国际法学所和法学系要以每一个同学为骄傲、为期待。我们骄傲和期待的前提,是大家要有一种对母校培育教导的感激之心。毕业以后,同学们要经常回校、回所来看看,看一看我们的大楼,看一看大家曾经走过的每一条小路,看一看我们办公楼道里大师们的画像,看一看所里“正直精邃”的牌匾,看一看所里的每一位老师、每一间办公室……每当看到法学所/国际法所/法学系这些“法律文化”的具象和存在,对大家将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记忆和未来启迪。

第三个铭记,是铭记各位老师的教导之恩。法学所/国际法所的各位老师,包括为大家服务的从事行政后勤工作的老师,对同学们都有直接或者间接的教导之恩。我们的老师与其他政法院校系的老师比起来,最大的特点就是我们的老师尊重每一个同学,尽可能地发挥每一个同学的自主性,然同学们在法学研究方面早日走上轨道。而不是像某些高校法学院那样,采取填鸭式、灌输式方法让同学们学习,强迫同学们接受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导,是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如果用经济学的理念来解释,就是我们的教学更倾向于是一种自由市场经济式的教学方式,它让同学们作为市场主体(学习主体),从而能够更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能动性。当同学们需要指点帮助、耳提面命的时候,导师们再有针对性地指点指导、答疑解惑。法学所/国际法所老师和法学系管理所要做的,主要是宏观调控,是方法、思路、风格、特色的培养。宏观调控的法学教学方式固然有它的不足,但实践证明,这是我们长期以来成功实践形成的优良传统,是法学所/国际法所培养研究生的特色和优势。在这个宏观调控的教学指导过程中,每个老师不仅在法学法治专业知识方面给予大家一种传授,更重要的是在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各个方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教会大家很多书本里所没有的东西。我特别希望同学们能够记住所有老师对大家的恩德、教诲和善意,忘掉所有老师对你们不得已的疏忽、指责,忘掉那些让你们觉得不愉快的话语。包容、大度、坦诚……这些品德是一个未来成为成功人士所应具备的胸怀、品质和理智,希望以感师恩为核心的这些优良品德能够在未来引导同学们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法治建设驶入了快车道,进入到新阶段、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整体战略布局的提出,依法治国在执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四个全面”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依法治国在中国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意味着中国正在进入“法学家治国”的时代。“法学家治国”,需要更多的法律人,需要更优秀的法学人,需要我们法学系培养大量优秀的法律人法学人。我去年年底到台湾去,台湾一些著名教授、大律师、大法官讲他们对四中全会决定的看法,认为四中全会决定是符合中国现实国情和社会文化实际的,他们担心的是大陆有没有大量合格高素质的公民、特别是大批高素质的法学人法律人能够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建构相匹配。他们说,全面依法治国的种种制度设计和改革措施很好,如果这些改革完成了、制度建造起来了,有没有高素质的法律人才去运用和驾驭,就是一个关键。我想,台湾同行的看法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中国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50年要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未来中国的全面发展,法治将是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法学家治国的时代,将给法律人法学人提供更多的机遇,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同学们要看清国家发展的这个大势,把握时代前进的这个大运,迎着“中国梦”这个大势去规划人生,去塑造自己,去创造自己事业美好辉煌的未来。今天临别之时就给大家讲些。再次祝福大家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就!希冀同学们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做出无愧于自己和时代、无愧于母校和老师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谢谢!

 

李林

 

2015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