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导向的冲击力:国学论政汇纂连载一
尤韶华
字号:

提要:

国学是民族文化的称谓,具有层次和多样性,包括核心价值、行为规范、治国理念、治疗、品尝、鉴赏、观赏、包容或容纳,其中有交叉重叠。以《尚书》为源流的民族文化,蕴涵核心价值、行为规范、治国理念,是最高层次的国学,即治国之学。现代国学诸家并蓄,非独儒学,其基础结构应为民本、诚信、兼爱、法制、民主。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特征是民主和法制。民主和法制将在民族文化复兴的过程中健全。惟有本土培植的民主与法制,才能支撑中国社会良好地运行。

国学走向政坛,意味着经历百余年衰弱之后,开启民族文化振兴时期,将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强烈的导向性意义。而随着发端于希腊的欧洲危机的加剧,以及欧洲主要国家加入亚投行的举动,致使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受到挑战,这种导向性更具冲击力。无论愿意与否,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同程度地感受到这股冲击力,或多或少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自然,也会有不少人坚持既有立场。

笔者在重点研究《尚书》的同时,长期对国学论政跟踪研究,其学术目标是一致的。国学走向政坛,凸显了《尚书》研究与传播的重要性,即经世致用。专著《习近平国学论政考叙》将在近期完成。在此,将多年收集的习近平公开发表的讲话中对《尚书》及各种国学典籍的引用予以连载,以飨读者。“连载一”以“民本、诚信、兼爱、法制、民主”为序,此后,则以时间先后为序(2008-2014)。《习近平国学论政考叙》将对所引用的内容加以考证与评述,包括历代的解说与运用。

一、以人为本

现在有些领导干部讲科学发展观,只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有的甚至把“发展是第一要义”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要求割裂开来;还有的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把经济社会发展简单地归结为GDP决定一切。这些认识都是不正确的。我理解,只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发展,才是符合第一要义的发展,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

2008年5月13日在中央党校2008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师资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08.05.14来源: 学习时报

(另见“以民为本”)

八十六、以民为本

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2013年0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08月21日《人民日报》

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

2014年04月15日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04月15日来源:新华网

一百七、民惟邦本

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来源:人民日报

一百五十一、为国者以富民为本

我们要坚持以实现共同发展繁荣为目标。“为国者以富民为本。”在世界经济前景不确定性增加、有关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本组织要在互利共赢基础上,深挖区域合作潜力,共创合作机遇,增强成员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

2014年9月12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百五十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

2014年9月21日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百五十八、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的重大工作和重大决策必须识民情、接地气。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

2014年9月21日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百五十九、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面向未来,发展好各项事业,巩固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通过民主集中制的办法,广开言路,博采众谋,动员大家一起来想、一起来干。正所谓“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2014年9月21日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八十七、讲信修睦

坚持讲信修睦。人与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国与国相处讲究诚信为本。中国愿同东盟国家真诚相待、友好相处,不断巩固政治和战略互信。

2013年10月03日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2013年10月04日人民日报

八十八、诚信为本

(见“讲信修睦”)

一百一十三、言必信,行必果

(见“民惟邦本”)

一百一十四、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见“民惟邦本”)

一百三十八、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

中国将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中国坚持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中国坚持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对外政策的基础,坚持正确义利观,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

2014年6月28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百三十三、兼爱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在亚洲诞生,是因为它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

2014年6月28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百三十四、非攻

(见“兼爱”)

一百四十四、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我们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我们继续前进的新起点。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法律体系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

2014年9月5日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奉法者强则国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我们要逐条逐项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部署和措施。

2014年12月31日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

来源:新华网

一百四十五、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加强和改进法律实施工作。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必须担负法律实施的法定职责,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坚决整治以权谋私、以权压法、徇私枉法问题,严禁侵犯群众合法权益。

2014年9月5日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百六十四、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束之高阁,或者实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无济于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应该是保证法律严格实施,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

2014年10月28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来源:新华网

一百六十五、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

(见“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一百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见“民惟邦本”)

坚持公平正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平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在国际关系领域追求的崇高目标。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公平正义还远远没有实现。

2014年6月28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