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中
大
近日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出版,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未公开发表过的谈话和文稿。书中载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月22日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如果升学、考公务员、办企业、上项目、晋级、买房子、找工作、演出、出国等各种机会都要靠关系、搞门道,有背景的就能得到更多照顾,没有背景的再有本事也没有机会,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月7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批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少数干警缺乏职业良知。过去讲"有理走遍天下",现在"有理也得到处找人","不打点打点,不融通融通,不意思意思,就办不成事!这种现象一定要扭转过来!"这些话真是说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不打点不办事",当然有传统中国人情社会的原因。农业社会里,传统中国人主要生活在基于血缘和地缘的宗族或自然村落,大家沾亲带故,"共饮一江水",形成了人情味很浓的关系型社会。随着社会发展和交往增多,尤其是随着公权力对资源的强势掌控,事情也越来越"难办"。哪怕是在家族村落内部,由于有亲疏远近、地位高下之别,位卑势弱者,也不得不付出更多的代价来获得自己本来就应享有的待遇。而有权有势的,为了躲避处罚,或者牟取非法利益,同样会用银钱来疏通关系,强势如《红楼梦》里的凤姐,也经常到处打点。
等到城市市民生活和现代工商社会形成,尤其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交往就不再那么重视关系、人情和面子,而主要仰仗于一套以法律为基础的新的规则和逻辑了。工商社会不强调"同心圆"式的差序格局,而更注重规则面前的人人平等。在现代社会,办事要打点固然有传统的因子,更重要的还是特权及特权意识的存在。
特权往往由于权力配置的不合理,或者权力运行的不合理。权力配置不合理,则意味着权力越俎代庖,公权力掌握了过多的、本不该由其来掌握的社会资源,管了应该由社会或者市场机制自己解决的事情。权力配置不合理的结果,不仅使得政府无法有效管理自己该管的,也因政府管了不该管的而导致社会和市场被扭曲,形成特权并为腐败和寻租提供了空间。
权力运行的不合理,同样会导致特权,引发社会不满。其表现形式更多,权力运行不透明,公众知情权被侵犯,并且因没有知情权而无法监督权力和行使自己的其他合法权利;更严重的就是公权私用、以权谋私,少数掌握权力者将权力当成了自己的私人物品,一方面使得政府的服务窗口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利用权力寻租、以权谋私、钱权交易、权权交易。权力运行的不合理,还会导致越权、滥权或者怠政、惰政、不作为,有时候虽然不一定谋私,但可能会给国家、社会和个人带来更严重的损害,这在政绩工程、规划变鬼画、环境污染、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而至于利用权力自肥,在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分配、利用内部信息牟利、公款吃喝、旅游甚至奢侈腐化等方面,占据相对于普通民众的优势、好处或便利,也屡见不鲜。
值得重视是,"不打点不办事"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蔓延,成为贬损人格、破坏信任、摧残道德、妨碍法治、激化矛盾的毒素。不仅对官员打点,对教师、医生也打点,商业经营中的请客送礼拿回扣,已经成为常态。办事打点,不管是被迫而为还是主动贿赂,本身就意味着放弃了光明正大办事的途径,以见不得光的方式走后门,自然也就意味着对求人者和办事者人格的贬损或自我贬损。一旦自己手中有点资源或权力,自己也同样难免不给打点不办事。
打点本身就意味着对办事人员人格的不信任和不尊重。这种道德和人格自贬的结果是,求人时低声下气,打点后"戳脊梁骨",成事后得意洋洋,内心里并不平衡。即便事情办成了,实际上也不一定高兴,更多的是当面求人、背后骂人。为什么大家一边骂官员、骂医生、骂教师、骂领导,却还在不停地想方设法找他们"打点"?就是这个道理。特权思想蔓延,人们不得不打点,打点又助长特权思想蔓延,形成恶性循环。
当然,人都有交际与感情的需要,批评打点并不是说要一刀切地禁止人际交往,但要区分什么是正常交往,什么是"打点"。法律上以证据界定也许并非轻而易举,但实际上交往时人人都有一杆秤,并不容易混淆。打点恰恰是对正常人际关系的破坏,它不仅是基于特权的交易,不仅是对法律的违背,也是对人格的践踏和对社会道德的摧残。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为了人的自我圆满,免于匮乏、无需恐惧、自立、自主,最终达致自由,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在任何一个国家,特权都是法治的大敌,也是一个平等的社会里人们所难以认同的。特权的存在是治理不够精细的表现,也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相容。因此,只有加强透明政府、民主参与、社会监督才能管住特权,才能扭转"不打点不办事"的现状,真正实现依法治国,让人民生活得轻松而又有尊严。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环球法律评论》杂志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