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理论也是竞争力
支振锋
字号:

原刊于《人民日报》2014年9月23日第5版

题为"《中国超越》讲述奇迹背后的政道法理",略有删改

假使能够拉长历史的轴距,在100年或者更久之后回顾今天的世界,人类一定会为中国奇迹正在从容舒展的宏阔画卷而油然生出发自心底的赞叹。一个民族以前所未有的十数亿人口之规模,在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的世纪里,始终保持着持续的高速经济发展。深度上前所未有,广度上无与伦比,其他不少经济体,都不过相当于其一个省份,甚至市县的规模。最重要的,这是一个包容惠益的发展,她贡献了全球脱贫人口的80%,超过了其他所有发展中国家之和;这是一个自立自主的发展,独立的综合创新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使得她不存在任何对外界的依附或依赖;这是一个内部和谐稳定的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和谐、人民康乐、欣欣向荣;这是一个对外和平包容的发展,没有殖民、没有侵略、没有贩毒、没有贩奴、没有欺骗、没有掠夺、没有屠杀印第安人,更没有发动世界大战,而仅仅乐于充当世界经济的发动机,欢迎所有发展中国家搭乘的希望号快车。

历史将证明,这是人类灾难深重的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具道德的发展,时间也终究会为中国人民为民族伟大复兴而付出的卓绝努力赋予尊严。但在当前,中国奇迹却并未在国际"微信圈"赢得她应有的声誉。"中国崩溃论"虽然不断崩溃,总又冒出新的泡沫;"历史终结论"虽已终结,却依然余烟袅袅。究其原因,一方面,人性所固有的不完美,使得既有的理论范式无法解释中国发展时,有些人不是将其视为创新旧范式的新机遇,而更是吹毛求疵、猜疑忌恨、抱残守缺,甚至造谣污蔑;另一方面,我们自己未能讲好中国奇迹这个激动人心的励志故事,未能摆出中国发展背后的政道法理,导致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的被动、笨拙与无措,亦是重要根源。质言之,我们学术已经落后于发展的实践,未能提炼出对中国发展有解释力的理论,甚至一度都没有这样的意识与自信。

坊间有识之士的反思与努力,但遍历百国、读破万卷的张维为教授新著《中国超越》,仍然不同。这是作者百国之行"三部曲"中的封顶之作。正如之前的《中国触动》触动人们真正观察现实世界的环球凉热,《中国震撼》震撼了人们对自己日用不知、习焉不察的中国奇迹的深切体认一样,《中国超越》以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也将会启迪我们勇敢地去重新对自己置身其中的这个国家与世界进行再认识。作者没有像学究一样寻章摘句,也没有像政客一样闪烁其词,而是理性而坚定、温婉而敏锐,以数据、体验、实例和故事娓娓道来,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中国发展为什么能触动世界、中国奇迹为什么能够震撼全球、中国超越为什么能够贡献人类背后的深层道理。不隐恶、不虚美,让事实说话,使真相发声,令人信服。

对于读者而言,这是一次不出书房的生命历练,也是一次无论如何都必须睁开眼睛、打开心扉、解放思想的理论刺激。但它最大的启发还在于让我们思考,中国奇迹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中国故事背后有什么样的道理,中国贡献将给人类带来怎样更美好的未来?我们如何跳出陈规旧范,在国际宽荧幕和历史长时段中为中国发展找到更准确定位;如何以新的视角、新的理论来理解中国发展,将一个好的中国发展故事呈现给世界;如何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大的理论创造力,在中国发展所为人类带来的物质文明丰富之上,进一步发掘中国道路在治理机制和思想理论上所可能蕴含的普遍性典范贡献,从而惠益于全人类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精进;以及,如何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把握中国发展中所蕴藏的风险与缺陷,从而绳弊纠顽、革故鼎新?

但这不是被动辩护,而是希望以平等讨论来深化认识;不是消极迎合,而是试图以中国智慧去贡献人类。国际世界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一些经济周期性停滞与崩溃的国家在教导他人如何发展经济;一些不断对外发动战争,制造无数人间惨剧的国家在宣扬捍卫人权;一些拉帮结派、与邻为壑、历史上罪行斑斑、现实中巧取豪夺的国家在做国际正义的"法官";而更奇怪的是,不少受害者却是其追随者。原因何在?这不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而是理论的吸引力,因为这些国家除了硬实力之外,更有一套以具有某种程度上解释力的理论为基础的话语体系。实践已经证明,理论也是竞争力。

因此,对于思想界来说,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正义理论的框架下,在正当的政治意识形态宣示之外,基于中国经验,从学术层面提炼中国理论,开展理论竞争,就成为不可逃避的责任。在这个意义上说,张维为教授的《中国超越》,也许有人认为还不够"学术",亦难称完美,但它却呼应了中国要在扎实发展基础之上进行理论超越的时代强音。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环球法律评论》杂志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