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中
大
跟以往相比,今年的“两会”更强调节约,从吃的到喝的,都做了严格限制,扰民的现象少了一些,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安保也严格了一些。但这些都不是事儿。
与以往相比,我们仍然看到了一些很不靠谱的事。
首先,代表或委员的资格真是让人捉急。代表、委员的构成我们不清楚,可能有关部门做了交代,但很多人并不清楚。这涉及到代表或委员的身份、职业等等。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首先应当具有参政议政能力,跑得快、跳得高、唱得好、生意做得好、名人后代能否就具备作为代表的资格,似乎很值得讨论讨论。判断一个人能否作为代表或委员的唯一标准是其是否具有参政议政能力,毕竟担任代表或委员是一种责任,而不是一种荣誉。另外,一些媒体的智商也挺让人捉急,国计民生问题大概知之不多。群星荟萃,追星便利,直把“两会”当“晚会”。
其次,“两会”的委员或代表的发言更让人捉急。媒体对代表或委员的发言做了大量的报道,从这些报道内容来看,两会更像一个茶话会,代表们随性而发,话题各不相干,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既无讨论,也难达成共识。结果只能是,说归说,听归听。“两会”的目的是代表和保护各种人和人群的权利,代表没有出席会议的人,从而保护全体人民的权利。然而从媒体披露的提案、议案来看,不少是基于本部门、本行业的利益的,有多少是着调的,有多少是可操作的,天知道!存在这样的现象,至少是因为代表、委员的专业性不够,是否具备专业性不是说你在自己那个领域是老大就行了,而应该具有大局观,整体意识,有提出问题、归纳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商能力,能力前面已经说过,不再赘述。
再次,提案议案的处理不仅让人捉急,而且可笑。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最终会汇总到一个专门机构来分门别类加以处理。且不说这个机构是否有足够的人力或专业性来处理,就处理结果来说也往往令人啼笑皆非。在有一年的人大会上,来自中国社科院的人大代表曾经提了一个提高社科院工资待遇的提案,这个提案最后批转给了中国社科院处理。这种兜圈子的处理方式真是体现了某些人的智商。
最后,“两会”议事规则同样让人捉急。开会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就必须有一套议事规则,否则,大家你说我说,各不相干,看起来热闹,却不解决任何问题。会,年复一年地开,提案,年复一年地提,今年不顶用明年再提,浪费人力、浪费资源。因此,建议两会参考“罗伯特议事规则”。“罗伯特议事规则”是对开会的有关动议、附议、反对和表决的规则。开会时,一个提议被提出来后就是当前唯一可以讨论的议题,必须先把它解决了,或者经表决同意把它先搁置了,然后才能提下一个提议。讨论必须围绕该议题,如果发言人的言论与议题无关,就应该被制止。意见相左的双方应轮流发言,发言时应避免争执。一个人对某动议有不同意见,首先应想到的是,按照规则他是否还可以发言。当他表达不同意见时,要向会议主持者说话,而不能向意见不同的对手说话。因此,“两会”在议事规则方面应进行大的改革,在会前就应该拟定几个国计民生最迫切的议题,分组进行讨论,形成决议,真正发挥代表委员的作用。决议一旦形成,就应成为当年优先考虑项目,并且具有强制性。当然,这需要代表和委员具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很强的责任心和敏锐的判断力。
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解决,“两会”就是另一个“晚会”,是政府官员、明星和企业家表演的另一个平台,除了媒体的狂欢外,不解决任何问题,与百姓的要求越来越远,百姓也将越来越不关心,最终会消耗人民的耐心、腐蚀政府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