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
中
大
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在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时,明显表现出重视欧美国家、轻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倾向。各反法西斯国家都为最后的胜利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但英国教科书在这方面的书写并不客观,着重突出英、美两国的作用,刻意淡化其他国家为战胜法西斯所作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这明显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苏德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德军将大部分精锐投入在那里,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苏联的牺牲和贡献理应得到承认。中国战场更是被刻意忽视,威廉森编写的教科书直接把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作为太平洋战争结束的标志。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反法西斯斗争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在叙述和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时,为西方列强主导的凡尔赛体系和英、法对德国的绥靖政策开脱。本·沃尔什在其编写的教科书中提出,严厉批判《凡尔赛条约》的声音多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和刚刚结束之时,“今天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这些批评基本上是不公平的。他们认为调解人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在这种情况下做出了合理的努力”。戴维·费利比在其编写的教科书中也提出,“历史学家们认为这是在当时环境下可以得到的最好的结局”。关于绥靖政策,虽然各版本的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都对其进行了批评,但又会列举学术界关于绥靖政策的争论,为英法的行为提供诸如“误判希特勒的意图”,“受大萧条打击后把目光转向国内”,“军备废弛、无力一战”,“民众普遍厌战”等一系列借口。
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在书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历史时明显带有意识形态偏见。在回答谁应该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负责任这个问题时,费利比认为希特勒首当其冲,紧随其后的斯大林甚至排在了推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之前。“因为斯大林的共产主义政策被看作是西欧国家的威胁,因此一些政治家真心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德国可以作为对抗共产主义扩张的缓冲器。”这种观点的荒谬之处在于它不仅把苏联的存在当成英、法绥靖的借口,还把它们反苏反共、祸水东引的可耻行为看成是天经地义。凯特·基里写道:“很多西方人把第二次世界大战视为是独裁与民主,极权主义与自由之战。但是与苏联的尴尬联盟使这一说法变得不准确,并将在二战结束和冷战开始后产生可怕的后果。”各版本教科书往往会突出美国(资本主义)和苏联(共产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并刻意使用“独裁”和“对个体实行严格控制”之类的论调抹黑苏联政权,在这样的语境下,二战后期美国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似乎就成为一种正义行为。
作者:王若茜。
来源:《历史评论》20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