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
中
大
2025年4月1日,专利法正式实施四十周年当天,京城阳光暖煦。明媚的春光穿过首都图书馆一隅,朵朵红花映照下的春明簃阅读空间格外静谧。
这一天,记者从昌平赶来,早早等候在此,翘首以盼一位见证中国专利法从无到有、更迭完善的老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李顺德,听他讲述与专利制度发展的深厚渊源。
若不是知道他的年岁,看到背着双肩包、迈着矫健步伐的李顺德,很难将他与“老人”这个词联系起来。若不是见他仍然坚持使用整洁方正的传统手帕,能够清晰地回溯历史、准确分析法理,并对当前专利制度特点如数家珍,很难想到他已经退休十多年。如今,他仍然坚持在大学校园授课,活跃在知识产权领域研讨会和论证会上,并及时分析解读涉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重大政策。
谈及与专利的不解之缘,李顺德将记忆拉回20世纪80年代前后。1977年,已经工作十年并成家的李顺德参加高考,学习电子工程专业,并于1982年大学毕业。在专利法颁布的1984年,李顺德任职于原北京广播电视工业总公司科技处,负责科技管理工作。这段工作经历为其与专利结缘奠定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1985年3月,为了更好地实施专利法,原北京市专利局组织举办专利代理培训班,200余名来自多个领域的科研、管理骨干参加学习,李顺德就是其中一员。在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后,他通过考核获得原中国专利局颁发的专利代理人证书,成为我国在专利法实施以前获得资格的首批专利代理人之一。回到工作岗位,李顺德所在的原北京广播电视工业总公司积极响应号召,组建了北京广播电视工业总公司专利代理事务所,并任命李顺德担任所长,负责专利代理和专利管理工作。
“1985年4月1日,专利法实施第一天,我们专利代理事务所将代理的首批专利申请提交给原中国专利局,也是那个时候,我正式与专利结缘,迈进知识产权‘大门’,但这一阶段还算不上专职。”李顺德回忆,在其管理电子工业专利代理事务所期间,边干边学成为他的工作常态。爱琢磨、爱学习的李顺德热衷于研究专利法相关著作、进行专利文献检索。在长期学习和积累中,他又将目光扩展到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研究领域。
上世纪末,中国提出恢复在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的申请牵动着众多国人的心,李顺德也深受触动。因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的要素之一,这个阶段李顺德也将研究方向聚焦于中国入世后知识产权可能遇到的冲击,并分别围绕集成电路、计算机软件、化学产品、药品等撰写了4份课题研究报告,本报前身《中国专利报》对这些研究报告进行了连载,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专利法首次修改提供了智力支持。
1994年,李顺德的好友、当时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的郑成思,已经是知识产权领域颇具名气的学者,正为筹建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四处“组队友”。看到李顺德发表的知识产权相关研究成果后,郑成思迅速锁定了这位“队友”。同年9月,李顺德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担任新创建的知识产权法研究室首任室主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副主任。
“至此,我便开始了专职从事知识产权研究、教学的历程,2009年退休返聘以后,开始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兼职任教至今。”李顺德感慨,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他见证和参与了包括专利法在内的诸多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工作。
数十年来,李顺德坚守初心、行而不辍,以扎实的研究作风,积极推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回望专利法四次修改,李顺德这样评价:“每一次都是国际形势发展所迫,每一次也是我国自身发展所需。”在他看来,专利制度作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重要一环,其产生和发展是由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基础决定。专利等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言自明。“希望我国根据国内发展实际,进一步完善包括专利制度在内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更好激发创新活力,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李顺德满怀期待。
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将至,采访结束后,记者为李顺德送上了202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首发的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徽章。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征途上,知识产权人的“双向奔赴”将在之后无数个春天延续……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2025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