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书香茶韵•新书出版沙龙”活动第1场:
王怡博士《当代中国城市立法》出版沙龙成功举行
字号:

2023年10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法学分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科研处共同主办的“书香茶韵·新书出版沙龙”首场活动在法学所图书馆举行。沙龙由《法学研究》责任编辑、助理研究员王怡主讲,法学分馆馆长支振锋研究员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丁晓东教授、清华大学屠凯副教授、光明日报政治经济部记者靳昊、检察日报记者张立担任评议人。来自法学所和国际法所的科研人员、研究生等20余人参加了本次沙龙。

 

 

 

在著者分享环节,王怡为参会者介绍了《当代中国城市立法》的框架结构和基本内容。她指出,在立法学的视野中凸显城市的主体性、在城市立法的语境中突出人的主体性,是《当代中国城市立法》一书的写作初衷。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城市化的核心任务也由物的城市化向人的城市化、交往规则的城市化转向。当前,如何在城市广泛赋权的基础上,对城市进一步赋能以改善城市立法供给,是理论研究与实践亟需回应的问题。享有地方立法权的设区的市,既应重视对专家参与、公共参与等立法机制的设计与完善,也要避免重复立法和立法雷同,在选取立法议题、进行规则设计时,需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公众的社会文化心理等,以期通过高质量城市立法带动高质量城市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稳步推进。

 

 

法学分馆馆长支振锋研究员表示,王怡博士的《当代中国城市立法》富有启发意义。城市是市民生活的基本空间,虽然城市已然是一个集基础设施服务为一体的系统化整体,但城市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却可能越来越少,居民和所在的社区联系减弱。部分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和规划不够宜居、不够友好,是一个突出问题。如何建设全民友好型城市,完善城市国土空间立法,仍是一个棘手且重要的课题。

 

 

在与谈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丁晓东教授指出,《当代中国城市立法》具有重要的价值,该书把城市化的进程与城市国土空间的规划纳入到了一个法学的视角,是一个重要贡献。城市立法不应仅是管理型的立法,而更应是支持公民参与、保障公民权益的立法。未来也期待作者在城市和法治之间的互动关系、城市化具体问题的法律对策等领域,作出更多精彩的研究。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屠凯指出,《当代中国城市立法》一书亦如当代中国城市本身,既坚固、充实,又充满新意、美感。法学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城市具有多面性,有着不同于西方城市的特征,并最终体现为城市法规。“区域协同”可能是中国城市立法未来的重点和难点。此外,“县城”的“立法”究竟如何发展,也需要我们持续观察。

 

 

《光明日报》政治经济部记者靳昊指出,通过立法法的修改,城市立法的主体和权限得以扩大,法治在守护美好生活方面的作用日益彰显。本书结合了立法学原理和法律社会学的思维方式,既是阐述城市立法基本问题的“大写意”,也是个案剖析、具体制度建构的“工笔画”,文笔流畅、娓娓道来,让读者得以一览城市立法的“风光”。也期待作者继续深耕城市立法研究,为“城市法律学”这一新兴交叉领域作出新的贡献。

 

 

《检察日报》记者张立表示,很荣幸能够成为首场新书出版沙龙的见证者。王怡博士从立法的角度审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使读者深刻认识到立法在保障当代城市的烟火气和推动城市繁荣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何从法治角度思考城市的发展、不断完善城市立法是未来法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在自由交流环节,法学所刘洪岩研究员、谢海定编审、张志钢副研究员、王小梅副研究员、焦旭鹏副研究员、卢超副研究员、刘志鑫助理研究员、徐持助理研究员,国际法所王惠茹助理研究员,法硕办李辉老师,法学分馆孙思阳馆员等分别围绕本书内容展开自由交流,多维度深入探讨了当代中国城市立法问题。

 

  

 

沙龙最后,支振锋研究员表示,“书香茶韵·新书出版沙龙”系列活动的举办可以为两所科研人员提供一个轻松的开展学术研讨、自由交流阅读心得与学术见解的学术平台,营造新书出版的仪式感,表达对作者、对论著及其所含的知识和思想的敬意。同时,也拓宽了图书馆服务的方式,使图书馆在促进学术交流与创新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功能。本次沙龙是“书香茶韵·新书出版沙龙”活动的第一场,气氛轻松、探讨深入,为今后积累了经验,取得了预期效果。

 

附: 屠 凯:在王怡博士《当代中国城市立法》新书出版沙龙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