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小
中
大
10月23至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法学研究所主办的纪念联合国成立80周年“多边主义与国际法治建设”国际研讨会在深圳举行。来自中国、巴西、秘鲁、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瑞士、土耳其、韩国、泰国、埃及、阿根廷等近30个国家的百余位法官、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多边主义与国际法治建设的重大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赵志敏,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洪祥,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张文显,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黄进,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分党组副书记、副庭长刘峥,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副司长刘洋,深圳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清泉,广东省委政法委副书记、广东省法学会党组书记叶向荣,深圳市政法委书记、深圳市法学会会长张礼卫和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中国驻苏丹前大使马新民,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第76届会议主席马丁·帕帕林斯基斯和起草委员会主席马里奥·奥亚萨瓦尔,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单方面强制性措施对享受人权的不良影响问题特别报告员阿莱娜·杜晗,秘鲁外交部前部长凯撒·兰达等中外嘉宾出席会议。
赵志敏在开幕致辞中指出,联合国成立80年来,始终关注和平与安全、可持续发展、人权保障等重大问题,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严重冲击国际秩序。中国主张世界各国共同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本次论坛适逢中国共产党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与会专家深受鼓舞,围绕多边主义与国际法治建设进行深入讨论,有助于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王洪祥强调,联合国是多边主义的旗帜,也是推进国际法治建设的主要平台。中国作为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创始成员国,始终坚定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为夯实多边主义的全球根基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四大全球倡议,是中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法治建设的重要抓手,充分彰显和体现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的大国担当。

马丁·帕帕林斯基斯高度评价中国对联合国以及国际法发展的贡献,指出中国学者和实务专家在国际法委员会、国际法院等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强调,国际法委员会通过条约编纂和研究小组工作,不断推动国际法与时俱进。

李清泉在致辞中表示,深圳大学高度重视国际化发展,实施全球连接计划,与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的310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他强调,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深圳大学将加强涉外法治学科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法治人才,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叶向荣在致辞中强调,坚守联合国初心和《联合国宪章》宗旨对完善全球治理至关重要。他表示,广东将深入贯彻四大全球倡议,发挥法治之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提升经济活力与创新动力。广东愿积极参与和支持香港国际调解院工作,深化涉外法治建设与国际交流合作。

张礼卫在致辞中指出,深圳的发展是中国践行法治、融入全球治理的生动缩影。他表示,深圳正加快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已与联合国多个机构开展务实合作,打造中国法治窗口,让法治成为深圳集聚全球要素的强磁场。

刘洋在发言中回顾了联合国80年来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表示多边主义仍面临严峻挑战,各方应当弘扬宪章精神、促进国际法治、推动共同发展、完善全球治理。中国愿继续与各国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莫纪宏主持。

在主旨发言阶段,张文显指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大倡议”是对《联合国宪章》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他建议推动制度性构建,以应对新的问题、矛盾和挑战,解释并保障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有效实施。

黄进强调,维护二战后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提出五大路径:捍卫联合国权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加强国际法治、促进文明对话、推动共同发展。

马新民阐述了《联合国宪章》对多边主义的发展和贡献,指出宪章是多边主义的集大成者,确定了多边主义的原则、法律依据、国际机制和共同目标,多边主义已成为国际法的价值理念和重要原则。

马里奥·奥亚萨瓦尔介绍了《新加坡调解公约》在推动国际商事调解执行方面的重要作用,呼吁更多国家加入并完善调解机制。

阿莱娜·杜晗聚焦单边制裁对人权与国际法治的负面影响,指出其违反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等原则,呼吁国际社会加强法治约束。

刘峥介绍了中国国际商事法庭的建设成效,表示将进一步深化完善“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积极推进完善国际商事审判机制,持续促推国际法治工作,深化国际交流和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升中国司法的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

凯撒·兰达回顾了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到《联合国宪章》的和平共处原则演变,强调多边主义是应对当前全球冲突与危机的根本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刘敬东聚焦“一带一路”法治建设,指出应通过法治创新防范法律风险、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动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法治体系。

主旨发言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委员柳华文主持。


会议设六个分论坛,就“全球南方”与国际法治新发展、多边主义与全球治理新议题、应对碎片化世界:跨境交易中合规与风险管理、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权发展、多元化纠纷解决与国际法治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国际经贸新秩序等六个议题进行深入研讨,为推动多边主义与国际法治建设凝聚了广泛共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面依法治国智库、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管理委员会、深圳大学、盈科律师事务所联合承办,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法治协同创新中心、深圳市法学会、南方科技大学廉洁研究院、广东省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共同协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