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小
中
大
2025年10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主办的第三届涉外法治论坛“涉外法治与争端解决机制建设”在深圳成功举行。来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横琴粤澳合作区执行委员会、北京市丰台区委政法委、深圳国际仲裁院、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涉外法治体系构建与争端解决机制建设展开深入研讨,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所长、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委员柳华文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背景下召开此次涉外法治论坛意义重大。我国涉外法治建设正在全面推进,亮点纷呈。2023年制定实施的《对外关系法》是涉外立法中里程碑式的成就,2025年国际调解院的正式成立是争端解决机制的创新。推动涉外法治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国际法的研究和运用是重中之重,必须重视人才培养,深度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解释和实施。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陈坚表示,检察机关正通过打击跨境经济犯罪、推进国际司法协助、参与国际规则讨论,强化涉外法治实践,呼吁学界共同构建中国特色涉外检察理论体系,提炼国际争端解决中的“中国方案”。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廉洁研究院院长姚文胜从反腐败国际化视角切入,指出当前国际反腐败话语权存在西方垄断问题,中国需通过构建特色话语体系、推动《反跨境腐败法》立法、传播“廉洁丝绸之路”倡议,打破西方偏见,彰显中国反腐败治理优势。

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院长黄平表示,前海作为大湾区法治创新前沿,可依托“一国两制”优势,加强与香港法学界合作,让涉外法治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前沿”和“抓手”。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科研外事处处长、研究员刘小妹主持。

论坛研讨环节分两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的专题发言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法研究》编辑部主任、研究员曲相霏主持。

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张亮教授以《“一带一路”投资争端解决机制构建》为题发言,建议依托在香港的国际调解院细化规则,联合亚投行构建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仲裁制度,吸纳沿线国家人才参与裁决,兼顾效率与文化适配性。

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教授王江雨以《涉外法治的方法论问题》为题发言,聚焦涉外法治方法论,强调通过跨学科视角破解概念认知差异,避免将法律工具化,同时呼吁加强实证研究与案例积累。

新疆社会科学院新疆工作研究院副院长江钦辉研究员在题为《用水权配置的国际主要模式》的发言中,梳理了德国、智利、美国等国用水权配置模式,提出“市场机制与政府监管结合”的优化路径,为水资源治理提供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文广以《〈海商法〉修订的焦点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为题发言,详解《海商法》修订焦点和关键调整,指出修法需平衡“国际接轨”与“中国实践”,为海运业应对中美贸易博弈提供法律保障。

深圳国际仲裁院院长助理、国际合作与发展处处长黄郭勇以《中国企业海外争议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建议》为题发言,建议加强企业法律风险意识,推动国内仲裁机构“主场战略”,完善涉外法律服务生态。

《中国法律评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齐梓伊担任本环节评议人。她认为,五位专家的发言从不同维度呈现了当前法治建设的热点与难点,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思考,又有脚踏实地的实践探索,充分凸显相关主体在推动国家安全与发展、促进国际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第二阶段的专题发言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私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庆明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沈伟以《构建上海合作组织的〈能源宪章条约〉——以投资者—东道国投资仲裁机制为视角》为题发言,提议在上合组织框架下构建“能源宪章条约”,应对能源投资中的政治风险与制裁挑战。

《武大国际法评论》编辑部主任、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副教授乔雄兵以《中国反外国制裁追偿诉讼制度:挑战与回应》为题发言,分析《反外国制裁法》追偿诉讼制度的主体界定模糊、管辖权规则缺失等问题,建议参考《民法典》完善主体范围,明确管辖连接点。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克江在题为《涉外法治建设与跨境权益保护》的发言中,呼吁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环境的系统性调研,提升中国律师在跨境争议解决中的专业能力。

香港中国涉外法治研究院联合创始人龙冠敏以《立足香港的涉外法治研究探索》为题发言,强调应建立符合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法治评价体系,逐步打破西方评价体系的垄断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惠茹以《论公法域外管辖的原则与限度——以美国出口管制法为切入》为题发言,以美国出口管制法为样本,提出公法域外管辖需遵循主权平等原则和比例原则,为应对单边制裁提供理论支撑。

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研究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欣新担任本环节评议人。他认为五位发言人的研究均体现了涉外法治中公法与私法协同的现实需求,面对主权安全审查、制裁追偿、跨境权益保障等挑战,需立足发展中国家特点完善规则体系,同时发挥香港在衔接国际规则方面的桥梁作用。

论坛还举行了涉外法治系列成果发布,集中推出五大类学术成果,涵盖理论著作、译丛、智库报告与集刊,为涉外法治研究与体系建设提供重要学术支撑。发布会由柳华文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莫纪宏研究员发布了《法治“一带一路”文库》与《当代国际法丛书》。两套丛书基于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地调研编撰而成,目前已出版13册,包括《国际法研究导论》《国内法如何服务国际条约》等,着力推动当代国际法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孙世彦发布了“国际人权公约评注译丛”。该译丛系统翻译国际核心人权公约权威评注,已完成《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评注》《残疾人权利公约评注》等6部,未来将实现对全部9项核心公约的覆盖,对国内国际人权法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刘小妹研究员发布了《涉外法治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作为“涉外法治智库系列”首部成果,系统梳理涉外法治的理论架构与制度实践,推动形成学术共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沈倩发布了《涉外法治论丛》(2025年创刊号)。该集刊聚焦涉外法治前沿议题,致力于打破研究壁垒,构建中国自主的涉外法治学术话语体系。

王惠茹助理研究员发布了《中国涉外法治发展报告(2024)》。该年度报告系统梳理我国在涉外立法、执法、司法与法律服务等重点领域的进展,并首次推出中英文双语版本,为把握中国涉外法治发展脉络提供重要参考。

随后,大会还举行了基地交流工作会和涉外法治青年论坛。


闭幕式上,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分党组副书记、副庭长刘峥在致辞中系统介绍了我国国际商事法庭的建设进展,强调通过诉讼、仲裁与调解的有机衔接,构建公正高效的国际商事纠纷多元解决机制。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行委员会法律事务局副局长吴燕翔分享了横琴在规则衔接、跨境仲裁合作与中葡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的创新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莫纪宏研究员在总结中指出,论坛紧扣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理论与实务深度融合,并呼吁学界持续关注大湾区法治创新,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贡献智慧。

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科研外事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孙南翔主持。

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涉外法治优势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涉外法治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面依法治国智库前海基地联合承办。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