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
中
大
2025年7月4日,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讲坛在深圳前海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全面依法治国智库副理事长、前海基地主任莫纪宏研究员,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分党组副书记、副庭长,第一国际商事法庭负责人刘峥法官分别作为该讲坛第一讲和第二讲的主讲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和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前海蛇口自贸区人民检察院、前海管理局等单位的70余名理论与实务专家参与交流。
第一讲的题目是“涉外法治是一种强法治”。莫纪宏研究员围绕涉外法治的研究难点、大湾区法治建设的要点、大湾区涉外法治的概念与分类,引入相关实践案例进行了讲述。他指出,涉外法治研究对研究者知识要求广泛,同时与传统法学界资源分隔,门槛较高。大湾区法治建设需要在尊重港澳原有法律文化特点的同时,保证域内法得到切实遵守与运用,确保宪法具有统筹内地法与港澳法的能力。
他建议,走出将香港法和澳门法作为域外法的认知误区,将它们置于域内法框架内进行考量。大湾区的涉外法治应当是介于纯粹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之间的“准涉外法治”。此外,他还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在国际经贸纠纷、“一带一路”国家的法治状况和中国法域外适用的探索等方面的有关问题。
第一讲由法学研究所台港澳法研究中心主任支振锋研究员主持。
第二讲的题目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的现实难题和推进建议”。刘峥法官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仍然存在四个方面的难题:一是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的基本概念尚不明晰;二是总体思路和实施步骤尚未形成“一揽子”系统性解决方案;三是内地与港澳司法文化的深层逻辑影响了推进的具体效果;四是数字经济发展下新技术与新业态给大湾区法治建设带来的新命题和新挑战。
针对上述难题,刘峥法官提出三点推进建议:一是在维持各地原有规则体系的基础上,另立一个衔接不同规范体系的桥梁。典型的例子是区际冲突法,这样可以弥合区际法律冲突,明晰不同情形下的法律适用。二是加强三地立法协同,构筑中国特色规则共识体系,重视粤港澳三地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对于法律规则的共识培养,促进三地实体法律规则相向而行。三是不断拓宽司法交流渠道、丰富对外交流形式,相互分享与借鉴争议解决经验,推动消除文化价值层面的隔阂,在底层逻辑上实现认同与尊重;开展司法合作,完善信息交换工作机制,以“司法协作”的小切口开拓规则衔接的大局面;开展人员广泛交流,推动司法理念的趋同与司法能力的同步,进而实现制定与运用规则时的衔接。这一讲座由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南科智库主任姚文胜主持。
第二讲由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南科智库主任姚文胜主持。
此次讲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面依法治国智库前海基地、国际法研究所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法制研究中心、法学研究所法治宣传教育与公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面依法治国智库前海基地办公室在深圳前海正式启用,未来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前海实际,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前海改革创新策源能力和法治软实力的提升提供智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