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杨延超研究员接受央视专访 谈“网络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
字号:

202210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科技与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杨延超教授接受央视采访,解析“AI时代的网络安全”,探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维护网络安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发挥的重要作用。

 

 

采访内容:

主持人:请问杨教授,这十年当中,公安机关为了维护网络安全所做的工作当中,您觉得最大的亮点是什么呢?

杨延超:我们在大量的网络安全案例当中,发现最终案件被侦破,包括犯罪人得到惩罚,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都是通过技术能力不断突破。因为涉及到网络安全的案件,包括黑客的案件或者是电信诈骗等案件,都是技术能力很强的。那么,如果要让其绳之以法,公安机关的技术能力就必须比他还要强。所以近十年来公安机关在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我想集中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我们现在通过大数据包括AI算法模型,形成违法犯罪的信息自动识别技术,所以现在我们也能发现有时收到一个短信,马上就会有公安机关的提示,因为它可能会涉及到电信诈骗,事实上它是基于算法模型完成的一种自动提示的功能,这对网络安全的治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还有一方面我认为技术领域取得的成绩在于对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追踪技术。因为黑客往往隐藏的很深,甚至包括IP都是伪造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过不断的技术升级,最终能够追踪到他的服务器,追踪到他的行为,追踪到他的所在地,那么最终对于突破案件维护网络安全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网络安全的话题应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话题,我们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技术不断进步,那么我们侦破未知的技术也应该与之不断提升,我想这样才能真正的构建起网络安全的法律屏障。

主持人: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还要与时俱进,坚持安全与发展同步推进。如今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蓬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网络安全的概念更加宽泛,边界模糊。如今如何更好的守护网络安全呢?

杨延超:刚才提到了物联网的概念,的确我们现在已经从互联网的时代,往物联网的方向发展,网络安全它的重要意义应该说在物联网时代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以前我们常说网络安全的例子就是黑客侵入银行账户窃取了财产,但是在物联网时代、无人驾驶时代、智能交通时代,一旦网络被突破,它可能涉及到的是人民的生命安全。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们要进一步的加大网络安全的保护。一个核心的问题我想就是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当中,对于网络安全的义务的提升。比如现在我们常说智能驾驶的汽车能不能上路,可能产业界更多关注的是它的识别率,对于红绿灯的识别率,对于路况的识别率,其实这背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它的网络安全防火墙技术是不是已经过关。甚至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它的技术的领先度,与它的产品性能相比,可能是同等重要或者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们可能接下来要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当中对于网络安全义务的提升,这样在公安机关侦破能力提升的前提下,全社会助力共同构建网络安全这道屏障。

主持人:杨教授说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的提升,这十年来您感到的变化是什么?

杨延超:我想到一个重要的关键词,智慧安防。最近我还发现机器人也走进了智慧安防,包括机器人巡查,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流动性的发现社会当中的一些违法犯罪的问题。现在相关的科技领域和司法领域也在研究,用人工智能的模型进一步的解决智慧安防的问题,但在这一过程当中我也想特别提示的是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当然我国已经出台了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我们一方面要做好智慧安防,让违法犯罪无遁形之处。以前我们常说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今天我们说通过算法和数据所构建起来的云网,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疏而不漏。但这个过程当中对于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尤为重要。那么,在这一过程当中,我们要强化对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定义务,让公权力机构甚至相关的组织共同筑起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这面墙,我想这样的一个制度,智慧安防这个话题,才可能朝着健康的轨道持续良性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