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中
大
本期《实证法学研究》对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实证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围绕环境保护法治、诉源治理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期还围绕统一法律适用、司法行政人员动态配置、智慧司法、社会治理等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特别是以“基层治理司法指数”的构建分析了司法大数据在基层治理中的运用。同时为了鼓励青年学者开展实证研究,还开辟了“青年法苑”刊发了关于数字鸿沟、残疾人权利保障问题的文章。
编者手记
尚未摆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的世界已经进入2021年的最后几周,《实证法学研究》第六期也在各界朋友的关注和支持下即将面市。
探究实证研究方法在法学研究中的应用、推动以实证方法研究法治发展中的问题,这是本刊的宗旨。本期《实证法学研究》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呈现最新的研究成果。
实证研究在法学研究中的运用还面临不少问题,为此,张玮的《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实证分析方法:现状、问题及思考》选择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的视角,分析了实证分析方法在其中运用的实际状况、存在问题,指出经济法基础理论中的实证研究方法存在研究规模不足、问题意识不强、分析工具单一、可持续性动力不足等问题,并建议加强人才培养、加强跨学科交流、强化实证研究程序规范等建议。
李将的《环境权的最新实践及其理论阐释》以及郝鲁怡的《海洋环境污染跨界损害责任的国际法研究》基于实证分析视角,从国内法、国际法视角对环保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提示我们,环境治理的国际法治可能为中国的环境保护法治提供重要的借鉴,而中国的环境保护法治理论与实践也能够为世界贡献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的环境治理方案。
司法责任制改革的推进给法院、检察院改革提出了诸多新的课题。
首先,如何推进诉源治理?胡鹰、陈中越的《关于诉源治理的几点思考》针对当前多种类型的诉源治理模式,提出建立健全市场化专业化职业化调解制度的建议。
其次,法院审理案件如何统一法律适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对司法的认可度。齐争妍的《统一法律适用的路径探析——以法治理念现代化为视角》提出,构建法律统一适用机制,应立足于法治理念的更新、法治体系的完善和法治手段的现代化,以“庭审为中心”构建法律适用分歧争议机制。
再次,人民检察院改革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发挥法律监督职能?罗伟、张莉的《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实证研究——以“老油”火锅案为例》基于一类具有地方特色的案件的分析,回应了检察机关应如何在办理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解决适格被告选择、惩罚性赔偿金确定及其管理使用等的难点问题。
最后,司法行政实务集约化趋势之下,人民法院司法行政人员如何管理?陈可的《司法行政实务集约化视野下基层法院司法行政人员的动态配置》提出应在以服务审判为中心原则和职业专业化发展原则下,处理好司法行政实务集约化与人员动态配置的内在有机联系。
信息化浪潮极大推动了社会进步,也为法治进步提供了科技支持。朱泓洁、王馨悦的《融合为一:以一体化推进在线纠纷解决平台的重塑》指出当前在线纠纷解决平台面临立法滞后、观念僵化、信息“孤岛”、规则缺失等问题,亟需加快立法、完善规则、提供技术保障等。武胜、朱凌佳的《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民商事审判的实现路径研究——以知识图谱模式和深度学习算法为切入点》提出,面对以知识图谱模式为代表的智能化审判辅助系统存在的不足,不仅要从技术层面提升知识图谱的水平,更应以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为契机,推进与智能化审判的融合对接,开展人工智能与司法审判交叉学科研究、融合教育培训等。郭志远、邢远恒的《民事诉讼框架下微信表情的适用障碍与对策——基于189份裁判文书的分析》针对日益广泛应用的微信表情在司法实践中的问题,提出应加强用户现实沟通反馈、积极构建微信表情法律解释机制以及民事证明标准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社会治理法治化,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法院课题组的《论司法大数据在基层治理中的运用——“基层治理司法指数”构架初探》提出,可以加强司法大数据的挖掘、运用,时期成为地方科学决策的“数据库”,基层治理能力的“晴雨表”以及纠纷源头治理的“新药方”。罗金洪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完善人民调解工作研究》主张,为使有“东方之花”美誉的人民调解常开不谢,应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增加调解工作经费、完善调解工作机制、加强调解文化建设。
为了鼓励青年学者开展实证法学研究,本期开辟“青年法苑”栏目。所收录的两篇文章分别关注了老年人权益保障和残疾人权利保障问题。欧丽娟、陈昕源、孙欢、廖周扬、陈姚戈的《应对老年人“数字鸿沟”路径与对策》针对老年人在信息化面前的无奈、无助,提出应当提升数字环境适老化程度、全面保护老年人权益。张喆姝的《日本残疾人权利保障考察》从比较法视角,分析了日本残疾人权利保障的机制及其可借鉴性。
肆虐全世界两年之久甚至还会更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刻提醒我们,安全可靠的生存环境离不开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有序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离不开紧随社会发展的法治完善和法学研究。只有走出书屋、放眼现实,把法学基础理论放在社会现实中去检验、去发展,才能确保社会发展与进步中法治不缺位。这也正是本刊创设目的,因此,也诚挚邀请各方专家、学术同人,继续给予本刊关注和支持,共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编者
2021年12月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