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全面推进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
李林
字号: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107日至8日在京召开。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并对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引领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开启新征程。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加强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关乎国本、关涉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一系列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文化建设理论创新方面新的飞跃,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视野宏阔、融汇中外、贯通古今,其主要内容包括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使命任务、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等重大理论,为新时代高质量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

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先导和支撑,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201410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发展的重大成果,是中华文明创新发展和新时代文化建设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展现了我国文化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贯通、国内与国际相统一的强大伟力,具有重大的原创性、完备的体系性、鲜明的时代性、突出的实践性,是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强大思想武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涵盖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的基本问题和各个方面的重大战略问题,形成了系统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完整体系,由若干组成部分共同构成,如经济思想、法治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强军思想、外交思想,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随着实践进程的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会越来越丰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确立,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理论体系在伟大实践中不断拓展深化、日益丰富发展、更加博大精深,闪耀着新时代新征程真理的光辉,照亮民族复兴的前行之路。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力文化条件,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法治领域坚持“两个结合”,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和“法治篇”,两者紧密关联、相互作用,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属于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和全面依法治国事业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指导地位、发挥统领性根本性引领作用。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强调指出:“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后者包含了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内容。这意味着经济基础决定国家法律制度及其法治文化。何谓“法治文化”?从文化角度看,法治文化是以“法治”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文化观念;从法治角度看,法治文化是以“文化”为表现形式和主要内容的一种形态和行为方式,两个角度的内容相辅相成、殊途同归。事实上,法治的意义在于它是各种制度、文化和普通公民的信念体系的一个属性。这里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关于“法治是一种文化”的观念。因为法治的含义不只是建立一套机构制度,也不只是制定一部宪法一套法律。法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许是一个国家文化中体现的法治精神。因此,要理解法治在一个国家里的意义,要有效发挥法治运作的价值和规范功能,最重要的是文化。

一般而言,社会主义文化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上层建筑范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引领、文化底蕴和理论支撑;社会主义法治属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上层建筑范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载体、规范表征和法治保障,两者相互嵌入、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繁荣的精神文明,也需要建设高度完备的政治文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必须协调推进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统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以文化建设为法治发展固本培元,以法治建设为文化繁荣保驾护航,实现文化建设与法治建设相辅相成、协同发展。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推进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提出“七个着力”,既是对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出的重点工作。

一是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在法学法治领域就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牢牢把握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法治宣传、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体制机制,将党的领导贯彻到法治中国建设、全民普法守法、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全过程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二是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法学法治领域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在我国法治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原创性贡献,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充分展现习近平法治思想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三是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法学法治领域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要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也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营造全社会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四是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法学法治领域就是要加强和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深入推进全民普法守法,以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为重点,以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工作着力点,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五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法学法治领域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自信,加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制史特别是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的研究,传承红色法治基因,赓续红色法治血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六是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在法学法治领域就是要加强新时代文化法治建设,推进文化领域立法、健全文化法律法规体系,改革文化行政体制、创新文化执法方式,强化文化权利司法保障,提高全社会文化法治意识,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七是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在法学法治领域就是要总结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的经验,阐发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提升我国法治体系和法治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推动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更好走向世界、更深融入世界,推动不同法治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法治文明包容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国际公平正义贡献中国力量。

 

三、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新征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深厚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底蕴,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从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法治篇”和“文化篇”一个十分重要的交汇点和接合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着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法治基础。

一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这是构建“四位一体”法治发展新格局的基本前提;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法治文化“四位一体”,从属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在法学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法治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四位一体”,共同构成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方向指引、理论支撑、制度保障和文化根基,深刻蕴含和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要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牢固树立法治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法治文化自觉。

二是更好发挥法治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保障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并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个总体布局,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这样一个大国执政,要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都需要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把全面依法治国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密联系起来,更好发挥法治对“五大建设”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加强法治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保障作用作出了顶层设计、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是对我国宪法确认的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我国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具有显著优势、坚实基础、强大生命力。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最高法律规范,是国家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对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奋斗目标充满自信,对我国宪法确认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充满自信,对我国宪法确认的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要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深入持久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基本法治观念,维护宪法权威,坚定宪法自信。

四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享有充分的文化权利、有效管理各项文化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文化繁荣兴盛和依法治国全过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切实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和基本政治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保证全体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实现当家作主。

五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坚定全社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牢固确立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确保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注重公民法治习惯的实践养成,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艺。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法治文化创作基地、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等建设,不断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阵地。到2035年,基本形成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基本形成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六是坚持“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两个结合”的正式提出和深入阐述,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在法学法治领域坚持和贯彻“两个结合”,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法治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只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坚持“第二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法治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符合人类法律(文化)发展普遍规律、共同价值和科学理性,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法律文化,是符合人类法治文明本质要求、共同特征和发展趋势,具有先进性和文明性的法律文化,是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现实需要、长远目标和人民意愿,具有实践性和人民性的法律文化。中华法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等等,都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智慧。要传承中华法系的优秀思想和理念,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根据时代精神加以转化,加强研究阐发、公共普及、传承运用,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要深化对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整体性、系统化、集成化研究,系统梳理和科学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哲学理念、知识体系、科学方法和精髓要义等重大文明成果,鉴别良莠、汲取营养、择善而用。要加强对我国法律文化历史遗迹的保护,加强对法律文化典籍、文物的保护和整理,把存留在历史中的故事讲出来、传播开,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传下去。

七是坚持开放包容,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创新发展。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法治文化对世界法治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一方面,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厉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另一方面,要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要以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宽广胸怀和宏大视野对待人类法治文明,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法治文明交流超越法治文明隔阂、法治文明互鉴超越法治文明冲突、法治文明包容超越法治文明优越,加强对世界各大法系、各类法治文明中法律传统、法律文化、法治经验、法律方法、法学教育等的比较研究,以开放包容的宏大胸襟汲取人类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始终保持新时代法治文化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作者:李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2023年第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