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小
中
大
长期以来,部分西方国家将历史虚无主义的“章法”与“技术”嫁接于二战历史的解构与重构,将二战胜利纪念活动异化为一种意识形态工具——对外维系全球霸权地位,对内服务本国政治统治。它们综合运用政治操纵、学术包装、文化渗透、新闻传播及教育渗透等多重手段,竭力构建二战历史虚无主义叙事体系。该体系呈现由国际学术界向国内社会“倒灌”的明显态势,在普通民众与网络平台中滋生蔓延,尤其严重误导广大青少年群体的历史观和国家观,必须高度警惕。历经数十年“深耕”与“技术迭代”,这一叙事体系日益精密化,其国际影响力持续发酵,传播范围不断扩张,在内容构建、方法策略、受众定位及发展趋势等维度均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强化西方”与“虚化中苏”
二战历史虚无主义叙事体系以“强化西方”与“虚化中苏”为着力点。该体系的主要目的,在于抬升并夸大欧美国家在二战胜利中的实际作用与历史意义,矮化甚至全盘否定中苏两国为赢得胜利付出的巨大牺牲与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所谓“强化西方”,就是坚持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立场,刻意凸显美英等国对二战胜利的主导作用。比如,采用选择性“失明”的叙事手法,只聚焦欧洲战场,刻意遮蔽亚洲战场,竭力论证“二战六年论”观点,极力标榜美西方国家对二战胜利的决定性作用。《华盛顿邮报》外交事务专栏作家伊尚·塔鲁尔曾说:“在西方——尤其是美国人——的想象中,二战是一场靠我们赢得的冲突。……这场胜利是由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的钢铁意志、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道德情操以及原子弹的强大威力铸就的。”
“虚化中苏”则各有侧重。在虚化和丑化苏联方面,一是蓄意将苏联塑造为发动战争的“主要参与者”乃至“始作俑者”,否定苏联反法西斯作战的正义性。美国历史学家西恩·麦克米金直言不讳地将二战称为“斯大林的战争”,在《斯大林的战争》一书中指控斯大林是欧洲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始作俑者。二是刻意聚焦苏联在二战前后外交策略与军事行动的争议点,将其扭曲为二战“策源地”。例如,美国政府长期在欧洲胜利日纪念文本中宣称,二战由苏德共同发动,全然不提自身对法西斯主义的绥靖纵容、针对苏联的“祸水东引”;指责战后苏联对欧洲实施所谓“铁腕控制”,全然不提战后自身率先发动“冷战”的历史背景和责任。在对中国的抗战历史叙事方面,刻意忽视中国在亚洲战场为二战胜利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否认中国战场作为东方主战场对二战最终胜利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将中国扭曲为“依赖盟军拯救的失败国家”,全然忘记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以所谓“孤立主义”政策大发战争财,纵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甚至有少数西方政客将中国诬称为所谓“历史修正主义国家”,将中国对二战的隆重纪念活动与历史阐释,曲解成中国意欲“颠覆”或挑战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大国关系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虚化中苏”的历史叙事进一步沿两个方向演进:一是将中俄“绑定”为整体,渲染两国对美西方主导国际秩序的所谓“挑战”;二是通过放大个别历史细节离间中俄战略互信与伙伴关系。个别西方国家在二战历史问题上的虚无化操作,早已撕去“价值中立”的伪装。
打造集多种手段于一体的“工具箱”
打造以“学术虚无化”为核心,融合国民教育、舆论引导、文化产品、市场营销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二战历史虚无主义叙事“工具箱”,具有高度专业性与迷惑性。
假借“学术研究”之名,推行“历史虚无”、“政治虚无”、“价值虚无”,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惯用伎俩。部分西方学者囿于意识形态偏见,长期漠视甚至贬损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历史贡献,有意将中国抗日战争称为中日之间的“地区冲突”或“文化冲突”。即便提及东方战场,亦将叙事重心置于太平洋战场,甚至诋毁中国抗战不力。另有西方学者刻意回避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史实,将“中国东方主战场”从二战历史谱系与叙事框架中剥离,导致西方民众难以准确认知中国共产党在二战中的立场与贡献。“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是“学术虚无化”的鲜明特征,本质是依托个别史料、档案进行所谓学术化、逻辑化、反思性的虚假论证,从中推导错误结论以服务特定政治目的。
从直白给出结论到更具隐蔽性与迷惑性的虚无叙事,从“以论带史”到侧重史料挖掘和分析的专业主义叙事取向,二战历史虚无主义叙事正经历从“低级”向“高级”的演进,其叙事手法愈发专业且具伪装性,表现形式日趋复杂多变。一方面,“学术虚无化”更侧重深度挖掘和综合利用二战档案史料、历史遗迹及亲历者回忆,更强调对中俄史学界理论观点的批判性回应,更着力推进“学术虚无化”成果的国际传播。比如,美国富布莱特基金会等机构每年投入巨额资金,资助杰弗里·罗伯茨、麦克米金等所谓“独立学者”炮制二战史研究著作。这些著作在“档案引用”与“数据论证”的精心包装下极具迷惑性,借助哈佛大学戴维斯中心及美国知名学者的书评,在学术界广泛传播,助推虚无主义叙事向国际社会外溢扩散。
“学术虚无化”的手段既可以独立运用,也可以与影视创作、国民教育、教科书修订、网络议题设置、战争遗迹及纪念设施处置等相互配合,将自身尽可能地隐匿于文化景观、教育活动与网络行为背后。比如美国上映歪曲苏联卫国战争历史的电影《44号孩子》,波兰、捷克等东欧国家拆除苏联红军纪念碑,少数组织和个人肆意破坏二战历史遗迹和纪念设施,日本极右翼势力篡改历史教科书以美化侵华战争。这种跨领域的协同效应导致二战历史虚无主义持续扩散,形成不可忽视的学术导向与舆论声势,对其防范与治理难度显著提升。
极力渗透中国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是二战历史虚无主义叙事的重要目标。为迎合中国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与认知习惯,西方国家以学术虚无化为内核,以“艺术+技术”为手段,精心构建“青年化”的二战历史虚无主义阐释体系。其主要策略是依托市场化机制、借助艺术化包装,将虚无主义元素隐性植入好莱坞电影、电子游戏、动漫等文化产品,以扩大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范围与影响力。例如,好莱坞影片《硫磺岛家书》刻意美化日军“武士道精神”,电子游戏《使命召唤》蓄意将苏联红军刻画为“人海战术机器”,日本右翼势力推动制作的电影《南京的真实》全面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这些文化产品刻意迎合市场需求与青少年文化消费偏好,以高度隐蔽的手法将历史虚无主义元素融入创作理念与制作流程,通过所谓“艺术符号”、“互动体验”、“情感共鸣”等载体向青少年散播错误史观,其叙事手段更具隐蔽性,技术门槛更高,甄别难度显著增加。
服务西方政治利益和全球战略
西方国家对二战历史的虚无主义叙事深度服务于其国内政治利益需求与国际战略部署,已沦为维系其全球霸权、冲击战后国际秩序、对华实施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近年来西方国家对二战历史叙事的议题设置和现实表现显示,二战历史虚无主义叙事并非孤立存在,始终与个别西方国家的全球战略及其国内政治博弈紧密联动。例如,美国总统特朗普大力宣扬“没有美国的介入,就没有欧洲的解放”,正是其“美国优先”执政理念在二战历史叙事中的投射。这种叙事主动介入国际热点问题,炒作新的舆论议题,通过丑化甚至“妖魔化”苏联历史、固化俄罗斯的“负面形象”,为政治解决俄乌冲突、伊核问题等制造障碍,加剧国际社会恐慌。
个别国家将二战历史虚无主义叙事纳入“以台制华”战略,刻意模糊台湾问题的历史经纬,无视台湾光复乃二战胜利成果,无视一个中国原则系战后国际秩序基石的事实,助长“台独”势力在历史观与国家认同上的“去中国化”行径。尤其是今年以来,台湾当局领导人赖清德多次发表谬论,歪曲二战历史,偷换概念、混淆是非,妄图将二战反法西斯、反侵略的正义历史与民进党当局分裂国家的邪恶勾当相提并论,以虚假叙事蛊惑岛内民众、误导国际舆论,威胁恫吓赴大陆参加抗战胜利纪念活动的抗日老兵,大搞“绿色恐怖”,充分暴露其逆历史潮流而动、反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丑恶面目。总之,二战历史虚无主义叙事是某些西方国家的长期战略定式,不会也绝无可能轻易改变,而且与我国内部的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合流互动,在政治、社会及学术领域的危害不容低估。
历史虚无主义从来不承认自身的“虚无性”。每逢重大政治历史节点,每临关键历史转折,历史虚无主义必然伺机而动、甚嚣尘上、内外勾连,扰乱思想共识,意图破坏政治安全与社会稳定。历史虚无主义在二战历史叙事问题上的种种表现和现实危害表明,我们面临的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严肃斗争,必须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高度予以高度重视。
作者:刘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历史评论》202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