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商法课题组在国家博物馆就文物保护法等进行立法课题调研。调研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孙宪忠老师带队,课题组七人参加。课题组一行上午抵达国家博物馆时,国家博物馆王春法馆长迎接,并陪同课题组就国博文物的甄选、收藏和展览等流程进行了详细的参访和讨论。

课题组一行参观了古代中国展,在一件件国宝文物中,课题组成员不仅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也迸发出深深的民族自豪感。

参观结束后,课题组成员与国家博物馆领导及主要部门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上,王春法馆长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课题组的调研表示热烈欢迎和充分肯定,并从国家博物馆的角度对《文物保护法》修订以及博物馆法立法相关问题发表了看法。国家博物馆张伟明副馆长详细介绍了国家博物馆文物收藏、组织架构以及人员构成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国家博物馆有关部门负责人向课题组介绍了馆藏文物保护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孙宪忠学部委员向国家博物馆对本次调研活动的大力支持和热情接待表示衷心感谢,并交流了关于文物的法律定位、正在修订中的文物保护法的修改完善问题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积聚了大量文物,这些文物是中国人精神的载体,体现了历史传承和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物通过具体的物化的文明发展历史展示,弘扬了中华文化,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文物保护法》的修订以及博物馆法立法等问题,孙宪忠学部委员从参加立法修订过程中的经验出发,和大家进行了交流。他认为,把国家博物馆定义为国家的历史文化殿堂,意义重大。历史文化具体物化在一件件文物之上,而博物馆通过收藏和展示这些文物,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宏伟历史,又体现了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在立法上,应该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即博物馆,不管是国家级和还是地方的,尤其是国家级的历史博物馆,都应该避免过于强调文物的地域属性,而应该把这些文物所记载的精神从国家整体的角度予以解释。另外,目前的《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对可移动文物关注不够,实践中,可移动文物馆际交流存在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对此应在《文物保护法》的修订以及将来的博物馆立法中予以回应。
与会专家还围绕博物馆管理体制、展览评估、数字博物馆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双方一致认为,今后应加强在博物馆立法等领域的合作研究,共同推动我国文物保护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当代中国出版社王茵副总编辑,法学研究所窦海阳副研究员、王琦助理研究员、萧鑫助理研究员、蔡睿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王风瑞参与本次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