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第14届法治国际论坛在京召开
字号:

2025年11月6日至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的“第14届法治国际论坛”在京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数字时代的法治变革:中国实践与国际经验”,来自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波兰、俄罗斯、日本以及中国的专家学者共40余人参加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李洪雷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数字时代,技术发展给法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技术发展需要法治的引领和规范。本届论坛形成了技术与法治协同发展、技术应用应强化权利保障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重要共识。中国数字法治实践为全球治理贡献了独特经验,期待中外学者持续深化学术交流与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莫纪宏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数字技术发展正在促进传统法学体系与权利结构转型,法治变革既关乎传统制度的现代化,也涉及数字技术引发的法律范式重构,呼吁法学界主动回应时代挑战、探索法学理论与制度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谢增毅研究员主持会议闭幕式,对各位与会者表示衷心感谢。

 

 

会议第一单元主题为“数字时代的法治政府建设”,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卢超研究员主持。北京大学法学院王锡锌教授以“中国数字政府的兴起及其法治影响”为题发言,概述我国数字政府从电子政务到“以数治国”的演进,指出数据赋能治理同时也带来责任偏移与技术锁定等风险,并强调需推动以数治国与依法治国相融合。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解志勇教授聚焦“数字文明时代的法治政府建设”,分析数字文明背景下政府治理逻辑与法治原则的延续与变革,指出数字法治政府需在技术赋能与依法行政之间保持平衡,警惕数字鸿沟和算法偏见等风险。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吕艳滨研究员以“数字化时代的政府创新”为题发言,强调数字技术应助力提升政务服务与执法效率,同时需强化数据共享、个人信息保护与法律制度完善。

 

 

会议第二单元主题为“数字经济的权利保护与法律规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冯珏编审主持。清华大学法学院申卫星教授提出数据“三权分置”框架及示范合同在数据流通与安全利用中的作用。早稻田大学上野达弘教授回顾数字化对版权制度的影响,强调既要应对新技术带来的问题,也要保持版权法基本原则的稳定。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管育鹰研究员通过案例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场景下的著作权与平台责任,主张区分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设置注意义务。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金善明研究员分析数字经济中反垄断与创新激励的张力,讨论域外经验并提出差异化监管与动态评估机制的建议。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王江雨教授介绍数字化背景下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新变化,强调中国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和国际治理体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会议第三单元主题为“数字化与政府规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董坤研究员主持。卢超研究员分析数字时代从前置许可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型,强调协同监管与分级分类监管的趋势。澳门大学法学院蒋朝阳教授介绍澳门电子政务建设,强调应突出法律保障与多平台协同,以提升公共服务效率。俄罗斯联邦政府立法与比较法研究所谢凯研究员探讨数字化反腐实践,展示信息系统在个人信息申报、核验与监督中的应用,并指出法律定义与数据协调等面临的挑战。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法学院克里斯托弗·克莱泽教授对比法律与技术治理路径,讨论算法监管等技术治理的法律化问题。

 

 

会议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数字化与法学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余佳楠副研究员主持。剑桥大学法学院西蒙·迪肯教授以“司法语言与工伤赔偿判例演变”为主题发言,利用机器学习分析英国和爱尔兰工人工伤赔偿案件文本,发现司法裁判随经济周期与劳动争议情况呈周期性变化。德国马普比较私法和国际私法研究所本杰明·匹斯勒教授以“数字时代的海外中国法研究”为题发言,介绍相关数据库及人工智能工具在中国法研究中的应用机遇,并指出翻译准确性、数据质量与算法偏误等挑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丁晓东教授以“从单维到多维:数字时代法学知识的组织方式”为题发言,指出传统单一部门法框架难以应对平台责任、个人信息保护与人工智能等数字议题,强调法学知识体系需从单维走向多维交叉。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法学院基莫·诺提欧教授着眼于数字化对法院的影响,指出人工智能工具正在影响法院运作与判决分析方式。

 

 

会议第五单元的主题是“数字化与劳动和社会保护”,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叶静漪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王天玉研究员以“渐进式保护:中国平台用工权益保障机制演进”为题发言,分析中国平台用工权益保障的思路演变以及相应的政策和立法实践,强调应推动“渐进式立法”,实现灵活就业与权益保障的兼顾。波兰华沙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高彬承教授以“算法管理与劳动法典化”为主题,提出算法既可被理解为管理工具、内部规章,也体现雇主指挥权,强调劳动法的法典化应充分考虑算法规制等数字技术带来的新问题。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娄宇教授以“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制度的法律性质与司法适用”为题发言,认为新职伤应定位为不完全劳动关系下的强制社会保险制度,并探讨其与工伤保险、商业保险及雇主责任的衔接与司法处理路径。

 

 

会议第六单元的主题是“数字化与国际治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何庆仁研究员主持。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陆凯研究员以“构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为题发言,分析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强调国际对话、多元参与和渐进协作的重要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徐玖玖助理研究员以“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的伦理共识”为题发言,分析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面临的挑战,指出伦理原则是国际治理的重要准则。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孙南翔副研究员聚焦人工智能立法与涉外法治体系建设,探讨人工智能立法域外适用的必要性及其逻辑,并提出以“适当联系”为基础的多层次域外管辖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