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
中
大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人权话语与人权外交研究”启动会暨“大变局下西方人权话语与人权外交”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成功举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开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郑州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美国研究所、世界经济和政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30余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围绕西方人权话语与人权外交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林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李洪雷研究员致辞。李洪雷指出,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根基,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庄严承诺,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目标和重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权工作,希望课题组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维护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自主性、反对西方对我国的非法人权干涉、提升我国人权研究的理论深度作贡献。
李林学部委员在主持时回顾了1991年全国首次人权理论研讨会在法学研究所召开以及中国人权研究从起步到逐步繁荣的历程,也分享了他参与人权研究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他希望与会者和课题组都能带着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来讨论和研究人权问题,努力提高人权研究的质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课题负责人黄金荣接着就课题的基本设计做了专题报告。黄金荣指出,课题试图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在准确把握西方人权话语与人权外交理论与实践逻辑的基础上提高中国人权话语的影响力,并有效应对来自西方的人权外交压力。课题将重点研究西方人权话语和人权外交的理论逻辑和挑战、联合国机构中的西方人权话语与人权外交、美国对华开展战略竞争的背景下西方对华人权外交与中国应对策略等五个领域。课题研究的难点在于,如何突破西方人权话语藩篱,就现有国际人权规范提出一种有别于西方人权话语的有力理论框架,切实提高中国人权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会议第一单元的主题为“东西方人权观差异与人权话语的理论逻辑”,由李林学部委员主持。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常健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赵建文研究员分别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其对中西人权话语差异的观点;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肖君拥教授分析了《对外关系法》体现的当代中国人权观;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洪乐为助理研究员探讨了中国人权话语构建和传播的“说服力”问题;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严海良教授则对当代西方的政治性人权理论进行了评述,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邱昌情副教授从国际政治伦理的角度分析了“保护的责任”的局限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贺海仁研究员对本单元发言进行了评论。
第二单元主题为“西方人权话语拓展模式与人权外交工具”,由赵建文研究员主持。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毛俊响教授首先以《西方人权话语扩散的规范路径》为题发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梁晓晖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王惠茹助理研究员、浙江外国语学院兰立宏教授分别探讨了供应链人权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研究室王媛媛调研员介绍了欧盟全球人权制裁机制的法律框架及缺陷;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博士生郑童心探讨了国际援助与人权侵犯问题。这一单元的评论人是严海良教授。
第三单元的主题为“联合国机构中的人权话语与人权外交”,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曲相霏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柳华文研究员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陆海娜教授都以自身在联合国相关机构工作的经历探讨了西方人权话语在联合国机构的影响力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朱力宇教授则回顾了中国坚决反对在联合国人权机构搞双重标准的历史,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戴瑞君研究员则分析了西方人权话语与国际人权规范体系之间的关系,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张昊对非政府组织参与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进行了评估与反思。本单元的评议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支振锋研究员。
第四单元由朱力宇教授主持,主题为“大变局下西方对华人权外交及中国应对策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刘得手研究员首先分析了美国对华人权外交新趋势,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严骁骁助理研究员与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则分别评析了欧盟对华人权外交的历史发展问题,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罗艳华教授介绍了大赦国际对中国的人权行动策略及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袁正清研究员分析了中国与国际人权规范重塑的问题,最后曲相霏研究员分析了美国对华人权政策与中国因应策略问题。本单元由华东理工大学郭曰君教授评析。
会议闭幕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谢增毅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莫纪宏致辞。莫纪宏指出,中国人权话语既与西方人权话语存在共同成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对外交往方面,我们既要坚定地维护中国的人权立场,但也要积极参与国际人权交流,努力减少西方对中国人权发展状况的误解和偏见,不断提高中国人权话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