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论坛”在深圳前海举行
字号:

 

2025年7月4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论坛在深圳前海成功举行。来自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广东省司法厅、深圳市委政法委、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深圳市司法局、深圳市法学会、深圳市前海管理局、深圳国际仲裁院等单位的实务界专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的理论界专家近50人,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展开深入研讨。

 

 

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全面依法治国智库副理事长、前海基地主任莫纪宏研究员,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分党组副书记、副庭长,第一国际商事法庭负责人刘峥,广东省司法厅二级巡视员吴小洪,深圳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蒋小文,深圳国际仲裁院副院长安欣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的重要战略性问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面依法治国智库前海基地的重要意义先后发言。

莫纪宏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面依法治国智库前海基地,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支持前海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前海方案》要求,加快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和粤港澳研究基地建设,为深港法治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提供智力的重要举措。未来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前海实际,面向大湾区、面向全国、面向全球,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前海改革创新策源能力和法治软实力的提升提供智识支撑。

 

 

刘峥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特殊性,如何有效查明识别规则冲突、探索建立协调机制、推动法律规则的衔接,是法学界与实务界面临的共同问题。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将积极支持前海基地的建设发展,有效推动理论与实务界的双向互动、协同发展。

 

 

吴小洪表示,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和试验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担负着重要使命任务。相信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面依法治国智库的支持下,前海将成为生动实践、精彩演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阵地。

 

 

蒋小文表示,前海是国家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平台,前海基地的落地对于推动深圳在新时代推进涉外、涉港澳法治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法治改革创新的策源地具有重要意义。深圳市司法局将携手前海基地,深化大湾区法治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安欣表示,前海基地扎根前海,将为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协同创新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劲的智慧动能。深圳国际仲裁院与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国际法所长期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期待前海基地将实务难题转化为智库课题,为优化大湾区纠纷解决方案建言献策。

 

 

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宪法与行政法研究室主任、全面依法治国智库前海基地副主任李霞研究员主持。

 

 

论坛第一阶段的研讨由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院长黄平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原所长李林研究员,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中心主任王江雨教授,澳门大学法学院院长唐晓晴教授,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方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研究室主任刘敬东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法学分馆馆长、法学研究所支振锋研究员,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毕经纬副教授先后发言。

李林指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区域探索需要重点考虑国家法治与区域法治、内地法治与港澳法治、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关系,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路径,实现跨越式发展。

 

 

王江雨认为,无论是法律秩序、法律制度还是法治建设,香港地区的发展都在通过法治实现自身的进步,并积极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中央提出的大湾区机制对接和规则对接如何具体实施,理论探讨仍存在空间,理论框架仍有待厘清。

 

 

唐晓晴表示,大湾区的规则衔接不仅是制度和技术的整合,更是文明与文化互融互鉴的实践。粤港澳三地的法律关系和法律差异,为制度创新提供了空间。三地在人才供给、争议解决、协作创新以及科技法治等前沿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

 

 

方泉表示,大湾区法治建设有其特定的场景,但根本是“一国两制”。大湾区法治建设要突破地域局限,共同研究解决法律冲突、规则互认等深层次问题,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协作范式,同时坚持维护国家安全的底线要求。

 

 

刘敬东认为,粤港澳三地法律制度的融合,短期内会集中于民商事领域。大湾区在民商事争议解决领域可尝试推出临时仲裁相关规则,打造中国仲裁品牌,提升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

 

 

支振锋认为,世界各国的法治有许多共同规律,很多道路和理论也存在相似性,但“一国两制”是中国的伟大创举。前海突出体现了中国法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可以作为重点和新兴领域法治理论和具体实践的重要样本。

 

 

毕经纬认为,大湾区的多元性具有独特魅力,在推进大湾区的法治建设中也会有多种路径选择。建议从比较法的角度、从制度创新的角度进行探索,尝试构建“示范法”等共同性规则。

 

 

研讨的第二阶段由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邹平学教授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陈欣新研究员、中山大学法学院杨晓楠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李广德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科研处副处长孙南翔副研究员、蓝海法律查明和商事调解中心理事长韩婷、炜衡沛雄(前海)联营律师事务所董事会主席和创始合伙人梁建东、中银力图方氏联营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安寿辉先后发言。

陈欣新认为,大湾区制度对接的突破点应聚焦在公共管理和社会治理领域,重点体现在规范行政管理、公共安全及民生保障等方面。

 

 

杨晓楠表示,近年来广东省启动了粤港澳大湾区专项立法活动。前海对于涉外法治的探索具有突出意义,可以通过探索引入国际规则“试运行”的方式推进制度创新。

 

 

李广德认为,在大湾区法治建设中,规则衔接和对接是核心问题。建立健全的制度和协调机制,推动规则的有序对接、程序互认和机制协同,才能高效实现真正的大湾区治理。

 

 

孙南翔认为,推进大湾区的法治建设,可通过规则衔接来打造法律融合发展的新机制,对此需要更多部门规章制度的配合。为满足法律融合发展的实践需要,实务部门应更好地发挥作用。

 

 

韩婷表示,要进一步引入商事调解和法律查明的域外成功经验,同时支持和帮助大湾区的商业实体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更加具有法治意识和法律知识。

 

 

梁建东认为,大湾区法治协同的机制设计与司法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迫切需要科研机构的智力支持。面对多变的国际形势,内地与港澳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将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安寿辉分享了内地、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实务工作中的有关经验,并以案例的形式具体说明了内地与港澳之间法律的衔接以及数字经济等新业态下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

 

 

在论坛总结环节,莫纪宏研究员充分肯定了本次论坛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对与会嘉宾的支持表达了衷心感谢。

 

 

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面依法治国智库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面依法治国智库前海基地、国际法研究所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