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推动中国法治进步
——2023年法治蓝皮书首场发布会暨新时代法治发展研讨会
字号:

 

327日,2023年法治蓝皮书首场发布暨新时代法治发展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京举行。会议分别发布了《中国卫生法治发展报告(2022)》《中国地方法治发展报告(2022)》。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主任、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田禾介绍法治蓝皮书编辑出版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陈国平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莫纪宏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主任、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田禾表示,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对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了明确要求。法治蓝皮书系列正是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的成果。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在广大基层和各个领域得到推进与发展,法治蓝皮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各地区、各领域法治创新经验作学术层面的归纳、总结、提炼,并进行宣传推广。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陈国平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自2002年开始编写法治蓝皮书,坚持每年对社会公开发布。目前,法治蓝皮书系列已成为涵盖中国法治发展报告、地方法治发展报告、司法制度发展报告、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卫生法治发展报告等9个大类的“大家庭”,以科学的方法、鲜活的素材和客观的数据记录了中国法治进程。

在为期一天的会议中,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法学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机构以及部分省市司法机构的专家学者和相关人员,围绕药品广告法律治理、自媒体医疗、医院法治建设、基层法治化改革、青少年普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莫纪宏看来,通过这样的沟通交流,法学理论研究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当前卫生法治和地方法治建设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司法实践工作者则听到了来自学术界的看法、建议和呼吁。双方的思想碰撞推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法治中国的进步与发展。

 

为健康中国提供法治保障

 

 

 

《中国卫生法治发展报告(2022)》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甦致辞。

 

 

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申卫星致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把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卫生法治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法治保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此次发布的《中国卫生法治发展报告(2022)》对中国卫生法治的发展和成效进行全面总结,涵盖儿童健康、三明医改、药品广告、中医药、药品知识产权等系列专题章节,并对控烟执法、医疗美容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议题作专门研讨。报告认为,近年来,我国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各项基本医疗卫生法律制度逐步健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医政服务与卫生监管不断优化完善,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随着健康中国建设持续推进,未来应全面贯彻健康优先理念,推进卫生、医疗保障相关法律制定和修改,加强配套立法优化服务水平,强化执法监管体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将卫生科普与卫生普法有机统一,不断推进卫生制度及其运行的法治化和规范化。

“对于一个自然人来说,没有医疗卫生就没有健康的人生;对一个现代社会来说,没有法治就没有健康的社会。”《中国卫生法治发展报告(2022)》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甦表示,该报告旨在记录中国医疗卫生法治的实践改革和创新,推进国家卫生治理体系的健全化与法治化,服务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壮大,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奠定法治根基,提供法治保障。

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申卫星认为,医疗卫生关系是人类最基础、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更是让公共卫生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此外,近年来频发的医患关系恶化、化妆品及保健品安全隐患等问题,以及伴随医学发展而产生的生命伦理问题,也对卫生法律规范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这个意义来说,加强卫生法治研究,强化卫生制度及其运行的学术背景,具有重大意义。

 

为法治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翟国强点评。

 

地方法治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法治实践也是中国法治创新的源头活水。《中国地方法治发展报告(2022)》聚焦法治热点,从多个层面梳理总结了中国各地的法治探索与经验创新。

报告指出,近年来,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各地区在地方立法、法治政府、司法建设、法治社会等领域,既全面贯彻中央部署要求,又从地方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经验亮点纷呈,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力度与温度。例如,浙江省衢州市因地制宜开展法治化综合改革,组建完善依法治乡(镇、街)委员会,探索信访法治化改革,推进合法性审查、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等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山东省滕州监狱加强部门联动,拓展社会帮教外延,探索推行“5+1”社会帮教模式,充分整合资源、发挥社会力量教育改造罪犯,架起了一座连接大墙内外的“民心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加强植物新品种司法保护,通过打造专业审判队伍、建立多元化查明机制、探索新型案件审理等举措,有效平衡了植物新品种育种者权利与社会公共利益;雄安新区检查机关建立白洋淀常态化巡查机制,开展专项保护行动,建立部门间协作机制,为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基层法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最后一公里’,决定了老百姓对于国家法治的真实感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翟国强谈道,地方在推进基层法治进步方面的很多做法都可圈可点,值得法学界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进一步挖掘。丰富的地方法治实践共同构成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多彩图景,这些图景既是学术研究的富矿,也对学术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从中国地方法治的实践中,才能发现真正的中国问题,进而构建中国特色的法学理论体系。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承办。

 

 

会议现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