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网络法治与电子商务研讨暨《网络法治蓝皮书(2018)》发布青年专家座谈会在北大举行
字号:

2019年1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网络法治蓝皮书》工作室、北京大学法学院《电子商务法》教材编委会、《北大法律评论》编辑部主办的“网络法治与电子商务研讨暨《网络法治蓝皮书(2018)》发布青年专家座谈会”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凯原楼307会议室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法学会、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以及北京互联网法院、京东集团、阿里巴巴、法制日报、京讯律师事务所等媒体及实务部门的30余位嘉宾参加了研讨。与会专家学者、实务界人士围绕《网络法治蓝皮书(2018)》和《电子商务法》教材的出版充分发表了意见,并就网络法治相关重要主题进行讨论。

《网络法治蓝皮书(2018)》发布会由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电子商务法》主编凌斌主持。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网络法治蓝皮书》主编支振锋介绍了《网络法治蓝皮书》的编辑情况。他说《网络法治蓝皮书》聚焦于对当前中国网络法治领域的重大进展和重大问题,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专题研究,鼓励贴近现实的对策建言,以参与实践发展、推动制度完善、促进理论提升;《网络法治蓝皮书》着眼于对中国网络法治领域重大进展和重大问题全景式、全周期、全方位的研究与记录,为今天提供参考借鉴,为国外打开中国窗口,为后世留下忠实记录。

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左晓栋对《网络法治蓝皮书》编辑和出版给予高度评价,他建议《网络法治蓝皮书》2019年的编辑和出版要多关注法律的实施效果。他以《网络安全法》为例,认为《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近两年,但是实施效果仍不够理想。

作为编辑团队成员,北大互联网发展中心主任、《网络法治蓝皮书(2018)》工作室副主任田丽教授发言时称,《网络法治蓝皮书》要实现专业性和大众性结合,关注网络法治的蓝图是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中国网络法治发展的独特创新在哪里。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方禹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谈了网络法治的难点,重点关注当前网络法治的发展,希望《网络法治蓝皮书》的出版发行能够推动网络法治的研究。

京东集团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丁道勤则建议《网络法治蓝皮书》关注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新形态、新运用的发展,拓展关注的领域和范围。

阿里巴巴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杨建辉认为,《网络法治蓝皮书》要多关注竞争等领域的网络法治进展,多关注网络法治司法案例,通过《网络法治蓝皮书》对实践发展、政策监管多提合理化建议。他高度评价了《网络法治蓝皮书(2018)》的出版。

西北大学法学院院长、《网络法治蓝皮书(2018)》执行主编王思锋对《网络法治蓝皮书》的内容设计和体例都提了宝贵建议,强调《网络法治蓝皮书》要注重成果的后续发挥,建议加强网络法治的评估。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电子商务法》主编凌斌则建议《网络法治蓝皮书》的出版能够更丰富一些,每年都能侧重特定主题展开。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胡凌认为《网络法治蓝皮书》要通过内容吸引读者,做到知识增量,在体系上、专题上有所推进,做到以问题为中心,再进一步可以以部门法进行分类。

中国社科院国际法所研究员、国际经济法研究室副主任黄晋对《网络法治蓝皮书》的安全视角高度赞赏,但是认为《网络法治蓝皮书》要有前瞻性,多关注工业互联的问题。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屠凯祝贺《网络法治蓝皮书》的出版,建议《网络法治蓝皮书》可以引入小视频、音频等载体向读者介绍网络法治的发展,动态更新调研报告以及依托组织评选互联网法治案例,围绕案例组织讨论。

浙江社会科学院法治政府评估办专职副主任、《网络法治蓝皮书 (2018)》执行主编王崟屾围绕网络法治的主题,以其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对网络法治建言献策。他认为网信部门要增强顶层设计和垂直管理能力,增加有资质的执法人员,完善执法手段和执法体系,切忌立法政绩导向。

法制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凌锋建议可以在每年出版的时候从学术角度评选案例,搭建平台进行互动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刘晓春认为《网络法治蓝皮书》从个人角度来说提供了很好的发表渠道,但是《网络法治蓝皮书》最好能增加研究方法的标签,比如中国的实证调研,倡导新方法。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后白皓建议在报告最后增加一个综述性文章,介绍过去一年在立法、执法、司法、网络法治政策等方面的发展,通过这样的综述型文章,使《网络法治蓝皮书》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副研究员吴峻建议《网络法治蓝皮书》要形成自己的态度,报告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关注稳定不变的中心议题作为报告主题,第二是关注前沿问题。

北京市互联网法院民商团队法官颜君从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实践情况出发,阐述了互联网法院目前存在的问题,希望得到学界的关注。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助理研究员张鹏建议《网络法治蓝皮书》可以对网络法治的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情况的动态事实进行权威表述,客观翔实地记录这些方面的具体事实和变化,为各方了解中国网络法治提供资料,也为后世研究提供历史文献。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助理研究员刘明称赞这本书集中于对中国经验介绍的同时,还能更详细梳理中国网络法治发展的特点;他建议要多介绍司法经验,总结重点案例的判决,因为司法要处理新问题,推进力量比立法更强。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助理研究员周辉认为《网络法治蓝皮书》的内容全面,基本能涵盖网络法治的各个层面,但是建议就每篇文章提前组织线下讨论,及时丰满文章内容。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助理研究员刘灿华赞赏了《网络法治蓝皮书》编委会的工作,并建议突出和深入热点,概括中国网络法治的创新点,增加网络产业和网络法治的特色栏目,做好年度追踪。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博士后郑佳认为《网络法治蓝皮书》是能够做到信息汇总和知识增量的好作品,同时建议《网络法治蓝皮书》能列表梳理、总结、研究案例,提炼热点和重点问题,明确学术体例和编辑规范。

中国社科院国际法所助理研究员、《网络法治蓝皮书》工作室副主任孙南翔认为《网络法治蓝皮书》吸引眼球的部分是调研报告和指数评估,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倡法律的实证研究。

在下午的专题讨论中,第一环节由北京大学法学院杨明教授主持,胡凌老师做了《塑造数字身份》的专题报告,探究了账户作为物理世界和赛博空间两个世界的稳固的连接点被何种需求和技术创设出来,展示了数字身份如何形成,并讨论当账户变成一种智能化服务时,谁控制我们的数字身份等核心问题。支振锋在评议中指出,账户是赛博空间的构成性规则,应重点关注认证、识别、身份三个层级,运用好数字身份这一手段升级国家治理能力,但也要关注非账户的身份识别。刘晓春副教授在本报告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发问,数字账户的分类是在什么意义上的区分,是不是在政治和商业逻辑之外还有社会和伦理的维度,它怎样影响了我们的主体性?

接着,第二位报告人刘晓春副教授就《电子商务法》知识产权条款做了专题报告。评议人张韬律师指出,思考电商领域的知识产权问题应顾及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不应给平台增加过多负担,可以引入不正当竞争思路,应考虑分层次进行。胡凌教授指出,应从后果看平台责任的轻和重,从各方主体看影响,电商法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各主体的成本。

第二个环节的讨论由《北大法律评论》主编邵博文博士主持,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雷逸舟首先就电商平台侵权责任做了专题报告,认为新出现的法律规则挑战了传统的“避风港”原则,显示出可称为“瞭望塔”的新的归责原则。北京大学法学院刘凯湘教授在评议中指出,我们需要电子商务及其平台的视角,考虑怎么推动电商产业发展和社会利益,后续应考虑如何从避风港规则发展出瞭望塔规则。杨明教授指出,需要清楚避风港原则是怎么梳理出来的,在电商环境下的归责问题。

凌斌教授做了《电商革命: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及其法律规制》主题发言,认为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流程和关系,形成了以电商平台为中心的竞争与资本集聚,需要制定适应新组织方式的法律规则,需要重新理解电商及其平台的法律性质。丁道勤主任将上述两篇文章联系起来做了评议,指出互联网中既有聚集趋势,又有去中心化趋势,在新的发展阶段,平台具有更强的资源配置作用,避风港原则确实无法统摄,结合京东、阿里等案例,丁道勤主任指出需要对电商模式进行界定,因为不同模式,主体责任是不同的。

会议最后,凌斌教授发布了《电子商务法》教材,与会其他专家学者就《电子商务法》教材的体例、内容等方面提出了建议,肯定了该书的时代意义和学术担当。

在最后的总结中,《网络法治蓝皮书》主编支振锋研究员向全部与会嘉宾表达了衷心的感谢,指出会议内容厚实,认为在网络泛在化的趋势下,网络领域的法治问题会弥散成未来法治的各个部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电子商务法》主编凌斌指出,《网络法治蓝皮书》和《电子商务法教材》的编纂汇聚了该领域在全国的优秀人才,作者的水平决定了两本书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未来的网络法治问题需要大家从各个角度共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