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区块链与社会治理”沙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召开
字号:

2018年5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网络法治蓝皮书》工作室主办的“《网络法治蓝皮书》系列沙龙第001期——区块链与社会治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法学研究会、北京创投法学研究会、知识产权出版社、北京市数字认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优凯科技有限公司等专家学者和实务界人士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网络法治蓝皮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支振锋教授策划打造的一本高端蓝皮书,旨在全景式反映中国互联网法治年度发展的概貌、重点问题、重点立法和监管政策以及相关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的最新进展,并就中国互联网法治发展中的重点和典型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和评估,并发布相关报告。

本期沙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博士生导师支振锋主持。支振锋介绍了本次学术沙龙的背景和目的,即在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通过《网络法治蓝皮书》这一平台,呈现我们时代的互联网法治发展史,也为其他国家研究中国互联网法治提供便利。同时,以此作为一个交流平台,针对当前互联网发展的具体问题,充分发挥学者、产业界以及相关部门的合力作用,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和对策建议。

专家们认为以蓝皮书的形式记载互联网法治发展历史非常有价值,通过“沙龙”的形式对包括区块链在内的互联网技术及时交流有助于学术研究的与时俱进。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治理与公共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凌锋认为,当前,科学技术日益全面渗入人们的生活,对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新挑战,也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研究视角。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组织开展“《网络法治蓝皮书》系列沙龙”,进行跨领域、具有前瞻性的学术交流讨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也是学术机构的一种责任担当。

专家学者们就区块链本质、如何正确理解区块链、区块链当前乱象、区块链在金融领域之外的应用、区块链平台治理、国外区块链监管立法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HOW实验室创始人杨延超发言围绕着区块链的本质和应用展开,他首先介绍了自己在实验室从“挖矿到智能合约布控”的实验过程,对区块链技术中的“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区别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区块链应用的若干条件。他指出区块链不仅是一种技术,更应理解为一种程序思想。其次,杨延超认为,区块链的本质是连接到社会的账本,把社会节点投入到社会上,建立社会信用。最后,杨延超对区块链的未来发展作出了展望。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治理与公共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凌锋指出,区块链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模式,本身是中性的,用好区块链的前提是了解区块链。当前,社会上对区块链的认识一些误解,主要有:一是把区块链等于加密货币,甚至等同于比特币;二是把所谓的“去中心化”绝对化。三是把以代币为主的激励机制绝对化。四是高估当前区块链的安全性。他认为,区块链在社会治理领域有很多想象空间,特别是无币区块链应用;凡是需要创造信任环境、链接离散关系、达成共识机制、增加作弊成本等的场景,都可以从区块链的视角来思考,但有一个前提是得全面客观看待区块链,不刻意强调突出某项特征,而是以问题为导向、着眼于实际的场景来规划和设计。凌锋谈到,有关出版社正在与其沟通,研究是否针对金融和技术领域之外的普通读者,出版《一本书读懂区块链》介绍相关基础知识,希望对于厘清认识、启发思考有所帮助。

北京创投法学研究会理事陈磊指出,梳理近年来媒体报道可以发现,区块链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各种乱象,比如区块链概念不清、区块链市场培训混乱、区块链投资市场泡沫、区块链应用领域不规范等问题。在提出上述乱象的基础上,他对区块链的未来发展、法律规制和各国政府联合监管等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北京市法学会旅游法学会研究会副秘书长王惠静梳理了目前区块链+旅游的发展,指出旅游业的区块链应用存在一定的泡沫,应理性认识这个问题,真正的区块链+旅游时代尚未到来。她认为,区块链所具有的去中心化、信息透明、不易篡改等特点,运用在旅游业中可以解决一些行业痛点。同时,区块链在旅游业的应用将会挑战现有的监管体制,旅游监管在技术上的投入会大大增加,对监管人员在技术上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

知识产权出版社原创认证保护平台运营中心主任刘睿以“版权”为例介绍了知识产权领域确权、维权、用权的区块链应用,指出平台是以数字认证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的新模式,通过加密技术、数字签名、加盖时间戳等将作者、创作过程与成果以及认证时间各要素固化保全,形成不可逆、不可篡改的电子证据,但考虑知识产权保护在当下法律与政策框架内开展,平台没有应用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技术。她提出“技术的价值评判是让社会变得更美好”,对区块链的应用应该客观理性。

北京数字认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经理霍云通过对比特币、以太坊的不同交易模式的介绍,界定了区块链是从前述两种交易模式中抽象向出来的分布式帐本架构。他从区块链的数据采集、数据存证、数据权属、数据交易、数据管控等方面分析了区块链应用解决了传统数据共享方式的痛点,同时也从密码及共识算法,系统性能,隐私保护和监管等方面指出了区块链应用还有待成熟完善,另外还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在区块链领域标准制订情况。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北京优凯科技首席技术官张磊以农产品质量监管为例,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阐述了区块链的基本原理、溯源以及区块链与溯源结合的问题。指出区块链交易的核心即交易是有顺序的、不可伪造的、不可抵赖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文化法制研究中心研究员、网络信息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周辉指出区块链平台的运营者基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天然的对平台运营具有很强地控制和支配能力,即“私权力”。平台运营者已成为互联网监管不可缺少的角色,平台管理的专制、对用户的教育以及第三方机构监管都是我们需要考虑和解决的。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白皓报告了美国、欧盟的区块链政策和立法动态。他首先介绍了美国联邦的国会区块链小组研究区块链相关问题;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发布《2018联合经济报告》的第九章名为“构建安全未来,一个区块链的时代”,专门章节讨论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技术;以及国会召开今年召开的四次加密货币与区块链相关的听证会;布鲁金斯学会发布的区块链评估报告;美国一些州对区块链的立法动态。其次介绍了欧盟成员国家在布鲁塞尔签署了“关于建立欧洲区块链合作关系的宣言”并成立了区块链观测站和论坛探讨区块链问题。

沙龙上,专家们还对区块链技术发展、安全性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同时,还对下一期沙龙如何进行提出了意见建议。支振锋在会议总结中,再次感谢了各位嘉宾的参与,并希望大家支持《网络法治蓝皮书》,争取将其打造成为国外了解中国互联网法治进展的窗口,后人了解当前互联网法治发展的信史,并为当前互联网法治发展的重大与紧迫问题提供专题研究报告和对策建议,从而成为中外互联网法治交流的桥梁,汇聚国内监管部门、学术界、产业界和技术界合力的平台。(霍文韬 文;叶子豪 摄影)

来源:“中国法治评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