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透明度(2018)》报告
小
中
大
5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在京召开政务公开理论研讨会,发布《中国政府透明度(2018)》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战略研究部主任李忠主持开幕式和成果发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魏长宝,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主任田禾分别致开幕辞。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治国情调研室主任吕艳滨以《2017年中国政务公开评估结果与2018年发展展望》为主题进行成果发布。
会议分四个阶段进行:开幕式、成果发布、五单元研讨及闭幕式,主要围绕主动公开的探索与经验、重点领域政务公开实践、依申请公开的现状与问题、解读回应的实践与完善、基层政务公开试点经验等问题进行主题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主任田禾致开幕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主任田禾指出,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十周年之际,组织编纂《中国政府透明度(2018)》这本书,并组织召开政务公开理论研讨会,目的在于对十年间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工作成就与经验的总结,更在于提供一个理论界与实务界沟通交流的平台,对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的理论和实务问题进行全面研讨,为促进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理论的发展,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修订和政务公开工作的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十分有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治国情调研室主任吕艳滨指出,随着对政务公开的需求不断提高,政务公开工作已经进入新的高潮,但部分新的要求有待落实,政务公开工作永无止境。对2018年的展望中指出,应借信息化固化公开流程,用好信息化手段,用信息化铁笼管好信息化产生、属性认定、数据归集自动导出、前台展示等各个环节,为政务公开透明服务。
据了解,《中国政府透明度(2018)》报告对2017年国务院各部门和省级政府、较大的市政府和部分县级政府的政府透明度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对部分领域和区域的政务公开工作进行了专项考察,可谓是亮点纷呈。
一、决策预公开渐受重视 公众参与不断扩大
《中国政府透明度》报告指出,决策预公开制度是政府治理社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路径之一。多渠道征求公众意见和建议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的必然要求。政府机关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的政策事项进行预公开,广泛吸纳社会大众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公信力,减少决策执行的阻力,也有利于扩大公众参与,构建良性的政民关系。
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决策预公开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并取得显著成效。政府机关普遍在政府网站设置决策预公开意见征集专门栏目,公开征集意见的渠道及期限。意见征集渠道日趋多元,并用线上线下多种方式。
报告指出,决策预公开工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应主动公开决策事项目录,加强决策草案与草案解读的公开,稳步扩大征集对象,加强意见征集反馈。
二、社会救助信息公开成效显著
《中国政府透明度》报告指出,2017年各类社会救助信息公开情况较好,但社会救助信息公开工作仍有需要改进之处。
报告指出,2017年全国各级政府普遍集中公开本地区社会救助信息。民政部在其网站固定栏目集中并定期公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与特困人员供养的人次数和资金支出情况,不少省、市、县也集中公开了本地区社会救助的基本信息,方便群众了解。一些地区将社会救助标准公开在社会救助事项的办事指南中,并纳入政府门户网站的政务服务平台,将分散在政策性文件中的各种社会救助的救助标准搜集整理放在统一的页面,并以统计表格的形式公开社会救助标准,提升了公开效果。一些地区注重保护受救助群众的个人信息,设置了专门的公开系统,供特定人查阅。
报告指出,未来社会救助信息公开工作应明确社会救助领域信息公开标准,以需求为导向全面系统地公开社会救助信息,完善政府信息源头管理机制,逐步扩大公开范围。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发布《中国政府透明度(2018)》及《中国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报告(2017)》,报告指出:
三、新形势下中国透明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
评估报告指出,2017年是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第二年,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全面推进权力运行全流程、政务服务全过程公开;坚持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回应关切有序衔接,全面扩大公众参与,使社会大众全面深入参与政府治理。
第一,一些领域信息公开成效明显。在环保领域,所有省级政府均公开了环保领域的行政审批结果,83.67%的较大的市政府按月公开了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信息。在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所有省级政府、95.92%的较大的市政府、59%的县级政府公开了2017年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的随机抽查结果,87.76%的较大的市政府、74%的县级政府公开了2017年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的行政处罚结果。在棚户区改造方面,71.43%的较大的市政府公开了2017年棚户区改造年度建设计划,69.39%的较大的市政府公开了2017年棚户区改造项目进展情况。
第二,政策解读与回应关切水平显著提升。评估对象主要负责人带头宣讲政策,解读方式灵活多样,注重采用图表图解、音频视频等形式。部分评估对象尝试将政策解读关口前移至决策过程中。评估发现,评估对象普遍设置了网站在线互动平台并回应公众意见建议。
第三,统一标准,规范平台建设。一些省级政府统一了本地区的公开平台建设,提升了相关领域、相关地区的公开水平。
评估报告指出,政务公开未来仍有诸多提升空间。
第一,信息公开的精细化程度不佳。政府预决算公开不规范,部分评估对象公开本级政府预决算信息较粗犷。仍有评估对象公开的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内容不全面、不明确、不准确。
第二,公众参与、政民互动有待加强。重大决策预公开效果有待提升,多数评估对象未告知征集意见的渠道或期间,或征集期限过短,公众无法有效参与,预公开反馈情况不理想,多数未告知意见采纳情况或不采纳的理由,反馈内容过于敷衍。
第三,依申请公开仍有待规范,主要表现为答复不及时、答复格式不规范、答复内容不严谨、答复口径不一致。
评估报告指出,未来应树立对政务公开的正确认识,以大公开理念推动政务公开工作;理顺公开工作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协同合作;以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为契机,注重总结和推广经验;注重处理好公开与不公开的关系;加强政府网站的信息化建设。
四、政府采用多种形式回应社会关切
《中国政府透明度》报告指出,政府采用多种形式回应社会关切。
2017年,对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事件,政府机关普遍重视,积极主动回应负面舆情。不少政府机关通过权威渠道用事实证据和权威数据有力回应热点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完善政府管理,提升政务服务。但仍有政府机关在信息发布前对舆情预判不足,第一时间回应不力,回应内容不完整、不清楚,搪塞敷衍,无后续回应,甚至相互推诿。
报告指出,积极主动回应政务舆情,解决并回应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是构建法治政府、透明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题中之义。在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新形势下,政府机关已不能仅仅停留在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而应当以大公开理念推动政务公开工作。政府机关应主动转变工作态度,熟悉新的回应方法方式,重视回应内容和回应效果。
五、政务公开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
《中国政府透明度》报告指出,政务公开标准化的稳步推进,有助于规范公开行为,扩大公开范围,提升公开效果。
中央统一部署注重顶层设计。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国办的实施细则明确要求国务院各部门“不断提升主动公开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将标准化作为提高规范度和实效性的重要手段,2017年国办还印发《开展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方案》。
地方、部门积极探索并贯彻实施。四川省南充市、江苏省宿迁市等地,均较早有所探索推进,安徽省还通过了“全省政务公开政务服务标准化深化年”。中央文件印发后,项目组通过对21家国务院部门的门户网站评估发现,15家国务院部门公开了本部门的主动公开目录。其中,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等国务院部门的主动公开目录内容详细,清楚明确;国土资源部、教育部在共性的基础信息之上,还体现出出本部门特色。国土资源部在服务指南和行政审批事项中详细列明具体的审批事项,除此之外,还列明了土地管理、土地督察、地质矿产管理、地质环境管理、执法监察、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具体业务事项。
政务公开标准化推进,应满足分类科学、名称规范、指向明确等要求,起到标准的预期功能。报告指出,政务公开标准化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在理念、制度、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与法治化要求存在偏差,要素残缺,未充分体现现有法规政策文件要求。以公开为常态的原则贯彻不到位,主动公开的目录尚未采取“例外清单”模式,仍主要对需公开的类型予以罗列且设置兜底条款。不少标准内容较为笼统,不够明确,导致工作人员无所适从。
报告认为,政务公开标准化的推进应着力破解表面化、形式化、随意性等问题,真正成为操作指南和考核抓手。为此,应立足法治化推进标准化,主体内容应具有强制性;应总结已有经验教训,尽可能规范、清晰、统一、可适用;应形成闭环管理动态调整,根据法律政策修改调整,总结依申请公开和相关复议应诉、处理投诉举报的经验教训,纳入标准之内;应依托信息化提升智能性,既有静态文本形态的标准,并嵌入政务公开系统平台和政务自动化办公系统之中,将标准化纳入系统节点管理,促进政务公开标准化再上新台阶。
会议在热烈的讨论中闭幕,来自法学界、实务界等学术机构、高校和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