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发布《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报告》
字号:

2016年4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与会专家总结了中国法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分析了中国法院信息化的成效预问题,对中国法院信息化3.0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并正式发布了《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报告》,这是全国首部关于法院信息化的整体评估报告。

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室主任、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主任田禾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林、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许建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朱景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郭沂纹讲话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林首先介绍了此次中国法院信息化的意义与现状。他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进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法院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法院从观念到行为,从体制到技术的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法院信息化不仅是司法理念,司法行为,审判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升级换代,而且是提升司法能力和优化司法体制的重要路径,是构建新的审判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法院便民服务水平,实现司法为民目标的重要载体。推进法院信息化已经成为新时代解决人民法院如何更好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的关键,成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次评估的宗旨是为了客观中立公正的观察、分析、评价人民法院实施信息化建设的状况,从而不断推进人民法院信息化事业更好发展。在内容上,从落实司法为民,推动司法公开,提升司法能力,服务国家治理等方面,对我们国家法院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了第三方评估,向全社会展示我们国家法院信息化取得的成就,也客观地分析面临的困难,探求未来法院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许建峰介绍了人民法院信息化的现状与评估意义。首先,他介绍了人民法院信息化的基本情况,已形成了网内互联互通,内容较为齐全的信息基础设施;以审判执行为主体,包括司法人事和政务信息的资源初具规模;以信息系统等级保护为主导的安全保障工作逐步开展,以基础设施为重点的运维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人才队伍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为深化司法改革,提升审判质效、规范司法、提供了有力支撑。接下来,他指出,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报告是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作为全国首部关于法院信息化的整体评估报告,显示以互联互通的人民法院2.0版已经基本建成。最后,许主任介绍了人民法院信息化下一步的工作打算。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共赢发展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加快系统建设,强化保障体系,提升应用成效,为人民法院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科技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朱景文进一步强调了法院信息化的重要性。现在的信息化,和传统最大的不同在于信息化搜集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最高法院把信息化的问题作为一个非常突出司法改革的突出问题,在司法管理上确实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郭沂纹强调了第三方评估报告对于中国法治发展的重要作用。她指出,作为全国第一次对法院进展成效及应用的第三方评估,其开创性的意义不言而喻。评估结果显示,中国法院基本建成了以互联互通为主要特征的人民法院信息化2.0版,法院网络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国超过99%的法院建成了案件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网上办案,科技法庭,远程视频,电子法院,法院电子签章等信息化方式的应用。对助力法院审判能力现代化,增强法院执行能力,深化司法公开,提升法院公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副主任吕艳滨研究员发布了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报告。首先他介绍了评估背景。信息化已经是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是当前人民法院工作的车之两轮,鸟之双冀。推进法院信息化有重大现实意义,是服务人民群众、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增强司法透明度,有助于审判管理,提升审判质效,并适应社会变迁,服务国家战略。接下来,吕艳滨研究员介绍了此次评估的标准确定,包括落实司法为民方面,推动司法公开方面,规范司法权力运行方面,提升司法能力方面,服务国家治理方面。从评估结果来看,法院信息化2.0版已经建成,包括办公内网、法院专网、外部专网在内的五大网系和十大类的应用,同时形成了以审判执行,司法人事,司法政务信息为主的三类的信息资源,形成了庞大的数据库,数据集中平台,而且在安全、运维、人才方面提供了三大保障体系。在2.0版的背景下,法院信息化的网络建设突飞猛进,开通了中国审判流程公开网、查控系统、庭审直播网、诉讼服务网、管理协同系统大大提升了审判质效。已有99%的地方法院已经建成了办公网,并且接入了法院专网。全国法院普遍建成了视频系统,实现了科技法庭,远程提讯的全覆盖。截至到2015年底,全国已经有1.8万个科技法庭,可以录音录像,而且信息可以同步到数据库里。到2015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建成了10套,地方法院建成了14套远程提讯系统。吕艳滨研究员还介绍了一些地方法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出了创新。比如说北京、南京、上海、甘肃、吉林、深圳等地法院的创新和成效。

吕艳滨研究员指出,信息化必须要服务于国家战略,实现国家治理的精细化和现代化。介绍了四川等地法院依托法院的大数据,全面准确掌握特定领域的发展动态,为党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最后,吕艳滨研究员对法院信息化仍面临的困难和今后发展予以展望。针对现存的问题,他建议:提升认识;做好顶层设计,全面统筹推进法院信息化建设;把握司法规律,促进信息技术和法院工作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数据分析运营的能力,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信息互通共享,提升运行效率;加强队伍建设,给技术人员充分的保障等。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法治国情调研室主任田禾研究员予以总结。她指出,法院信息化是一场实实在在的革命,并颠覆了法院传统的工作方式,颠覆了法院传统的跟公众沟通的模式,颠覆了自己神秘的形象。这三个颠覆使得法院更加的开放,更加的自信,更加的丰满,更加的平易近人。田禾主任对未来的法院信息化建设提出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一,认识问题。所有的法官都用信息化技术来解决审判执行的问题。第二,一定要做好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分类分阶段,分地区的推进,而不能一涌而上,建了很多平台,标准不统一,导致无法互联互通和资源浪费。第三,跟司法的业务进行深度融合。各种系统、软件不仅要可用,要易用,要好用。第四,提升大数据的搜集处理能力。

参加发布会的有来自最高人民法院,以及北京、广东、天津、吉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重庆、四川、贵州、甘肃、新疆、陕西等数地三级法院的领导和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科研院所、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法院报、中国新闻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民主法制报社、法制日报、法治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社科报、上海证券报、新京报、小康、人民网、新华网、中国长安网、法制网、中国社科网、等国内数十家新闻媒体参加了发布会。人民网、新浪网等网络媒体对新闻发布会做了全程图文直播和视频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