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纽伦堡、东京审判与战争犯罪”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字号:

8月29日,“纽伦堡、东京审判与战争犯罪”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刑法研究中心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高等院校和学术研究机构的学者专家出席研讨会。

 

研讨会共分为“主旨发言”、“战争犯罪的实体法问题”、“战争犯罪的程序法问题”、“总结致辞”等四个单元。首先进行的是会议主旨发言,这一单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刑法研究中心主任樊文副研究员主持。他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以纽伦堡、东京两个国际军事法庭为代表的国际刑事司法,首次对战争犯罪在许多地方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审判,直至今日一些人仍然对两大审判有不同的理解和争议;既然两大国际军事法庭进行的是审判、有判决,其根据是国际法、国际刑法和国际刑事程序法,那么,在法学上澄清这些争议问题就十分必要。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所长、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泽宪研究员作会议主旨发言,他认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通过对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涉及的战争犯罪及相关问题进行研讨,对学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纪念方式。纽伦堡、东京审判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对于恢复战后和平、重建国际秩序、伸张人类正义都有着重要意义。尽管已经时隔七十年,但由于日本右翼分子拒绝反思历史,仍有必要回顾两大审判尤其东京审判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进而围绕东京审判的概况、缺憾和遗留法律问题展开发言,分析指出,东京审判历经两年七个月,对28名被告进行审判,是世界历史上时间最长的审判,但审判留下了很多遗憾,进行的并不彻底,审判未能囊括所有罪行,其中有很多罪行是极其恶劣的,一些负有罪责的战犯逃脱了审判。东京审判遗留下来的“胜利者的正义”、罪刑法定原则问题、国家责任和个人责任等法律问题中,仍有一些至今在影响着对东京审判正确性的认识,这些问题对相关国际规则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他深刻地指出,与其说东京审判是胜利者的正义,不如说这是受害者的正义,是全人类的正义。

  

   

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的主题研讨均围绕“战争犯罪的实体法问题”展开。第二单元研讨由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王秀梅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黄风教授首先以“日本侵略战争中的国家责任:被掠夺的中国文物的返还问题”的主题发言,黄风教授探讨了战争期间获取文物的性质,指出战时获取、转让、移出文化财产是非法的,构成战争罪,按照联合国公约对其追究和追索不受时效限制,国家对此也应当承担制止、惩罚和返还的责任。并针对“中国已放弃对日赔偿要求,故返还文物没有法律依据”的说法进行了反驳,指出赔偿和恢复原状(返还)是两个不同的法律问题,日本方面不能因此逃避返还的国家义务。接下来,北京大学法学院王世洲教授以“论我国当前国际刑法研究的国内意义与国外意义”为题进行了发言,指出国际刑法的研究中有国际法和刑法两个不同角度,当前研究力量比较分散,应该加强联合。同时指出东京审判的研究不应当局限于教义学,要秉持正义的观念,把全部后续审判纳入东京审判的范围,要认识到国际刑法在信条、用语、体系方面的意义。中国社科院国际法所国际人权法研究室主任赵建文研究员进行了“东京审判的正义性、公正性和合法性”的主题发言,指出东京审判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反对种族主义,具有正义性特征,是公正、合理的审判。最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朱文奇教授作“东京审判,彰显正义”的主题发言。朱文奇教授着重围绕“胜者的正义”、东京审判的彻底性、国际刑法的特质以及国际刑事审判的目的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指出国际审判判决书颁布才意味着研究的开始,纽伦堡和东京审判选择用法律来解决战后问题是人类的理性和进步,回顾国际审判的目的不是为了报复和增加仇恨,而是为了审视记录下来的暴行来杜绝侵略战争,为了历史不再重演。并呼吁加强研究力量,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的凌岩教授和社科院国际法所的朱晓青研究员对本单元的报告进行了点评,高度肯定了各位专家的发言,再次强调只有紧密结合互动合作,才能推动相关问题的研究。

 

  

第三单元的研讨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朱文奇教授主持,北京大学法学院的王新教授首先就“东京审判与战争罪的国际刑事惩治”进行了主题发言,就刑法规范和文本、东京审判和纽伦堡审判的比较研究视角、两大审判对战争罪的规定以及战争罪的发展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中国政法大学凌岩教授则用大量翔实的资料和数据,着重从大量后续审判的角度,进行了“论对日本战犯的审判”的主题报告,提出资料收集是当前研究面临的主要困难,资料的作用不容忽视,只有通过资料彻底地清算才能促使对方彻底的认罪,并呼吁有关机构向学者开放相关时期对日本战犯的全部审判档案,希望学者多在国际研讨的平台上发声。北京师范大学刑事科学法律研究院黄风教授和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黄芳研究员对本单元研讨进行了点评,黄风教授指出,大家的发言都体现了一个精神,即对战争犯罪的审判只是寻求正义过程的开始,并强调现代审判越来越精准,不能简单套用罪刑法定原则,对战争罪要有一种穷追不舍的精神,更多地树立通过审判追求正义的观念。黄芳研究员则评价各位的发言极具启发性,为今后的研究打开一扇窗,高度肯定审判是为了记录,为了让人们不要忘记历史。

  

   

第四单元的研讨主题为“战争犯罪的程序法问题”,由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人权法研究室主任赵建文研究员主持。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诉讼法研究室主任熊秋红研究员首先进行了“东京审判的诉讼程序”的主题发言,围绕东京审判的审理原则、审判公正性、被告方辩护权和上诉权的保障、判决书写作、表决规则等问题,对东京审判的诉讼程序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孙家红副研究员则进行了题为“从‘拒绝遗忘’到‘正视历史’——1949年前苏联伯力城战犯审判摭论”的精彩发言,披露了大量不为人知的史实,通过伯力城审判谈解读国际刑事审判的意义,指出战后国际审判既是法律问题也是历史问题,法律史的学者也要作出自己的贡献。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杨超博士后进行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证据规则”的主题发言,结合证据规则的特征和要求,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刑事证明方面严守了底线,遵守了程序性规范,是充满正义性和法律性的审判。北京大学法学院王新教授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秦一禾副教授对本单元进行了点评,王新教授结合大家的报告,强调对国际刑法和相关审判规则的理解要超越一般的国内法眼光,用动态、发展的视野进行研究。秦一禾副教授肯定了从刑事程序先切入进行研究的可行性,提出东京审判和纽伦堡审判在程序、结论、规则上的差异和意识形态有很大的关系,应该牢牢抓住我们的国际政治话语权,并指出国内刑法太精致,而国际法和国际刑法则具有框架性特征,太具体就没法操作。

 

最后,国际刑法中心黄芳研究员对研讨会作总结致辞。她高度肯定了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举办这一主题研讨会的时代意义和学术价值,认为大会圆满、超额地完成了所有议程,指出本次研讨内容丰富充实,反映了很高的研究水准,是一场知识盛宴。并强调“读史明智、鉴往知来,正因为团队的力量不强,每个人承担的责任就更大”。最后期待学者们增加交流,凝聚力量,使研究向“广深强”三个维度不断展开。

中国法学网记者徐持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