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小
中
大
正直精邃,闻道黉学。满怀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学术传统的景仰与期盼,2025年11月7日,在中国社会科学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本科生辅导员申洁老师的带领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47名2025级本科新生风雨无阻来到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15号,共赴师生访所之约。

北大红楼:触摸觉醒年代的法治初心
当法学院新生们怀着崇敬之心踏入北大红楼的朱漆门廊,走进新文化运动主阵地和中国共产党早期旧址,这座百年建筑承载着的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整容记忆扑面而来。展馆中陈列的泛黄的《新青年》杂志、李大钊手稿复制品、“五四运动”历史照片等文物,将同学们瞬间带回“觉醒年代”。站在这里,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信仰力量,也仿佛听见了百年前进步青年为法治理想呐喊的声音,产生了对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新的思考。法学所副研究员、法学院本科生部副主任焦旭鹏老师迎接同学们并陪同参观。


师生座谈:聆听知行合一的治学箴言
师生一行抵达法学所时,适逢小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法学院院长莫纪宏老师已在门口等候,热情迎接师生,师生合影之后,莫所长亲自带领大家进入所内参观。

在院内,莫纪宏所长向师生介绍了法学所办公地的历史:法学所成立于1958年,并于1964年迁至现址(原北京大学地质馆旧址)。进入主楼后,师生在悬挂“正直精邃”金文所训的壁挂前停留。莫所长讲解了所训的含义——“心须正、行须直、学须精、思须邃”,师生们参与了关于金文字义的讨论。莫所长还逐一介绍楼梯两侧悬挂的学术先贤画像——那些在法治星空中永恒闪耀的名字,令同学们肃然驻足。

登临四层平台,秋风送爽,暮色中的老北大校址尽收眼底。莫所长在此带领大家“一眼看北大”,详细讲解了周边京师大学堂、亢慕义斋及北大三院建筑的历史渊源。
师生座谈会伊始,法学研究所所长、法学院院长莫纪宏老师致辞,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欢迎。随后,莫所长播放了法学所所歌并做了《昨天·今天·明天》的主题报告,详细介绍了法学所的光辉历史和在学术研究、资政建言、教书育人等方面的贡献,法学所、国际法所的亲密渊源与机构、人员等情况。莫所长和同学们共同回首过往,品悟当下,展望未来,他表达了在“科教融合”背景下对本科生的重视与对同学们的殷切期待,强调要坚定社科院为总书记和党中央服务的政治站位,鼓励同学们严谨治学、投身科研,成长为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优秀法治人才。

师生座谈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张初霞老师主持,法学所科研处处长张锦贵老师、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科研处副处长孙南翔老师、法学所副研究员、法学院本科生部副主任焦旭鹏老师、国际法所副研究员、法学院2025级本科生班主任傅攀峰老师、法学院研究生部赵晓莉老师及于宜平老师参加了本次座谈。

座谈会的最后,张初霞书记代表参会同学对莫院长的精彩报告表示诚挚的谢意。深深寄语情以切、殷殷嘱托向未来!张老师激励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牢固树立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心系祖国,胸怀天下,传承社科院法学所国际法所的优良学术传统,充分利用好学校和研究所提供的机会、平台和丰富资源,争取在未来的四年大学生涯中有所成长,有所收获,做一个有智慧、有格局、有情怀、有担当的社科大法律人,不负韶华,未来可期!

晚餐时,法学院本科生部副主任焦旭鹏老师与同学们做了交流,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法学所和法学院的资源,积极开展班级活动。
暮色渐深,石阶留痕,访所活动在依依惜别声中圆满结束。在这场跨时空的对话里,同学们以青春作笺:北大红楼“铁肩担道义”的思想已经觉醒,法学所“心正、行直、学精、思邃”的治学精神必将传承,红色基因与法治信仰在此刻交融共生。未来,同学们必将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学习革命先驱的胆识与法学所前辈的深耕精神,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法治华章。
感想:
景山脚下,立冬悄临,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5级法学院新生,我们怀着初入法学殿堂的赤诚与敬畏,踏上“红色法学”的朝圣之旅。北大红楼的砖石间,百年前的热血与五四惊雷仍在回响,让我们初悟进步青年的赤子之心;法学所的书斋里,青灯黄卷映照着前辈鸿儒为法治筑基的身影,“昨天·今天·明天”主题报告更勉励我们将“正直精邃”的所训变成“强国有我”的实践。百年风云凝于眼前,滚烫誓言在胸中升腾,我们将以新生之姿叩问法学真谛,赓续红色法治基因,在新时代的法治征程上,为镌刻法治中国的星辰大海,写下属于25级法科学子的初心答卷。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5级法学院新生梁家烁
独属于社科大法学生的“朝圣”之旅——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画下了句号。这所坐落于北京大学地质学馆旧址的法学所不仅传承了其科学探索精神,更将法学人“正直精邃”的追求作为自己的所训,反映了几代法学人共同认可和坚守的人生理想——心正行直、学精思邃。
作为一名初踏进法学殿堂的法学新生,此次访所之旅不仅让我切身体验到法学研究的深刻与严谨,更让我深悟作为法律人的坚守与追求。我将笃行“正直精邃”,在法律之路上步履坚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5级法学院新生丁新棣
景山北望,寒露初凝。秋风掠过红楼飞檐,细雨轻叩法学所门扉。我们沿着五四先驱的足迹,走进中国法治思想的溯源之地。莫院长立于门庭,身后是半世纪筚路蓝缕的峥嵘岁月。指尖抚过1958年的奠基铭文,耳畔响起迁址北大地质馆旧址的往事,历史在斑驳墙砖间渐次鲜活。主楼长廊的学者画像——那些曾在此伏案疾书的身影,如今化作法治星空的永恒坐标。“正直精邃”的金文院训前,四字箴言如钟磬长鸣:心正则立身不倚,行直则持法不阿,学精则明辨求真,思邃则洞见未来。登顶平台极目远眺,亢慕义斋的灯火、北大三院的飞檐尽收眼底,莫院长一语道破时空关联:“此处每一寸土地,皆是中国法学觉醒的见证。”
离院时怀抱赠书,扉页墨香犹温。回首暮色中的小楼,愿承景山之风骨,续红楼之气象。让“名山事业”在吾辈笔端,再书新时代的法治华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5级法学院新生黄楚然
当我驻足于陈独秀《敬告青年》的展墙前,看到玻璃展柜中《新青年》扉页上“劳工神圣”的铅字如星火燎原。法治理想需如炬火,既照亮历史迷雾,更需灼灼照见未来。站在所训“正直精邃”四字石刻前的那一刻,林徽因设计的办公楼飞檐与北大红楼的剪影重叠,法学所的学术星火与五四精神悄然共鸣。莫院长对“法学所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做出解读,我忽有所悟:法律人的成长,恰似古槐——向下扎根于法律土壤,向上生长向公平正义的晴空。这场访所之旅,终将化作心间不灭的法治火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5级法学院新生周禹彤
撰稿:黄楚然、周雨彤
摄影:刘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