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
字号:

《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 本书是由中央宣传部和中国法学会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是高等学校系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的核心课程教材,是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的主要读本。

本书由“绪论+15章+结语”构成。绪论部分从“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即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的科学定位出发,系统阐释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的主要内容、精髓要义、原创性贡献、重大意义。第一章至第十五章为本书的主体部分,大体上划分为三大板块,其中第一章至第四章总体属于宪法原理和基础理论,第五章至第十三章属于宪法制度理论,第十四章至第十五章属于宪法实施理论。结语部分以巩固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在我国法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为主旨,深入论述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在我国宪法学教学、法学教育、全民法治宣传教育、对外法治传播中的指导地位和意义。

 

绪论

 

“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即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用宪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理论和基本遵循,在我国宪法实践、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中具有指导性、引领性的作用。《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是高等学校学生系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的核心课程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是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的主要读本。

 

一、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是习近平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推动中国宪法理论、宪法制度和宪法实践创新发展的重大成果,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密的宪法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一)习近平深刻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建设和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规律,推动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发展

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的一个鲜明特征,就在于它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把宪法放在人类政治文明史中考察,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把握,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中,把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同中国立宪修宪行宪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历史主动和法治思维把握宪法的本质属性和重大作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建设和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独创性的宪法学新概念、新判断、新话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推动了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开辟了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新境界,指引着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发展。

(二)习近平从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逻辑起点出发,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宪法和宪法实施的专题讲话、文章、重要指示,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体系

习近平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包括:关于宪法基本原理、宪法建设、宪法实施等的专题讲话、文章;关于宪法相关问题的重要论述;关于宪法建设和实施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等。

习近平关于宪法基本原理、宪法建设、宪法实施等的一系列专题讲话、文章,是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的经典文献。习近平关于宪法相关问题的重要论述同样是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的重要文献,包括在习近平有关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协制度、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等重要讲话中以及关于中央全会若干决定(决议)的说明中涉及宪法问题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对我国宪法及与之关联的民主政治、人权建设、国家制度、法治国家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也为我们在更高层面、更宽维度上研究宪法提供了科学指引。习近平关于宪法建设和实施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也是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的重要来源。

习近平还在各类党政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要场合,围绕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宪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许多明确要求,在治国理政的广阔领域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

(三)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

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是对党领导人民立宪、修宪、行宪的伟大进程和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宪法基本原理、基本规律、重大理论、重大观点的系统提炼,更是对新时代我们党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领导人民科学修宪、民主修宪,全民尊宪、全面行宪生动实践的科学概括。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深刻回答了宪法文明论、宪法本体论、宪法价值论、宪法制度论、宪法实践论以及宪法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等重大问题,谱写了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为充分发挥宪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中的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提供了基本遵循。

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主要内容包括关于宪法原理和宪法文明的论述,关于中国宪法发展史及其内在逻辑的论述,关于宪法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论述,关于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论述,关于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论述,关于坚持和完善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论述,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论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落实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论述,关于坚持宪法确定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论述,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论述,关于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的论述,关于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的论述,关于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宪法的论述,关于加强宪法宣传教育和宪法理论研究的论述,关于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的论述,等等。

上述重要论述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的主要内容。它们植根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所积淀的深厚政治和法治文化传统,诞生和发展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宪法之重器立国安邦、治国安邦、治国理政的历史进程中,矗立在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根本政治基石上,运用于“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的非凡实践中,构筑了内在融贯、相互支撑的宏伟理论大厦。

 

二、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的精髓要义和原创性贡献

 

(一)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的精髓要义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我们党总结运用历史经验,不断完善发展宪法,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勇于推进宪法理论和宪法实践创新,积累了许多新鲜经验,深化了对我国宪法制度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的重要文章《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科学凝练了党在宪法领域的经验性和规律性认识,是宪法认识学理化和体系化的最新成果,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的精髓要义。概括而论,就是“七个必须坚持”:一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二是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三是必须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四是必须坚持宪法的国家根本法地位,五是必须坚持宪法实施与监督制度化法规化,六是必须坚持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七是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宪法。

“七个必须坚持”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同中国宪法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充分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宪法之制、宪制之理和宪治之道,闪耀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的真理光辉和实践伟力。

(二)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和原创性贡献

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新境界,建构了中国自主的宪法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这个判断的主要理据在于,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关于宪法重大问题的科学概念、范畴、判断、命题、观点,指引宪法学尤其是宪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推动宪法制度建设和宪法实施取得历史性成就,在宪法学历史上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原创性贡献。对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和原创性贡献,可重点从宪法文明论、宪法本体论、宪法价值论、宪法制度论、宪法实践论、宪法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来把握。

在宪法文明论上,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沿着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轨迹,追溯到宪法的生命原点,阐明了宪法起源、演进、发展的历史规律,特别是抓住了我国宪法因何而生、为何不同、如何进步、以何而彰的历史逻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宪法文明观。诸如:“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制定和实施宪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现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西方先搞起来的,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我们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宪法,既不同于西方宪法,也不同于近代以来我国曾经出现的旧宪法”;“我国宪法发展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后,经过艰辛探索和实践,成功在中华大地上制定和实施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宪法,在我国宪法发展史乃至世界宪法制度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我国宪法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我国宪法是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反映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党的领导地位”;“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同党和人民开辟的前进道路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连”;“宪法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我们党高度重视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坚定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推动宪法完善和发展,这是我国宪法保持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所在”。在宪法学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种宪法理论和学说对宪法文明论作出如此精辟、如此系统的论述。

在宪法本体论上,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深入宪法的本质,揭示了宪法特别是我国宪法的本体属性、基本特征、本质规律、内在逻辑,系统回答了“宪法是什么”这一本原性理论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论述中:“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而“宪法是国家布最大的公信于天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是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最高法律规范”;“宪法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统一意志和共同愿望,是国家意志的最高表现形式,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我国宪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法律依据”;“我国宪法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根本法律依据”;宪法“是国家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宪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我们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宪法”;我国宪法“是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好宪法”。在宪法学历史上,习近平守正创新,用中国式话语体系和国际融通的概念范畴深刻阐述了宪法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等原理问题,建构了当代中国宪法观、二十一世纪宪法观。

在宪法价值论上,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站在宪法价值的制高点,论证了民主、人权、法治、公正、发展、秩序、安全等社会主义宪法核心价值,回答了“宪法为了谁、宪法为什么好”这一根本价值问题。诸如:“制定和实施宪法,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正是由于我国宪法跳出了一切旧宪法的窠臼,实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高度一致,因而具有显著优势、坚实基础、强大生命力”;“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宪法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必须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价值决定功能,功能呈现作用。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的宪法价值论驱动宪法在治国理政、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宪法制度论上,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切准了宪法的制度逻辑,全面总结了我国宪法具有的制度优势和特色,系统阐明了我国宪法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回答了“中国宪法制度为什么行”的重大现实问题,展现了“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国与国的竞争日益激烈,归根结底是国家制度的竞争”的战略思维和深邃洞见。诸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在实践中显示出巨大优势”;“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我国宪法确认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是我国宪法最显著的特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围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国家机关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有合理分工又有相互协调”;“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国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基本原则”;“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

在宪法实践论上,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把握了宪法的实践本性、实践精髓,深刻论述了立宪、修宪、行宪的普遍规律,阐述了制定、修改、完善、实施、解释宪法的必要性、合理性、可行性,回答了宪法的运行与实践功能等规律性现实性重大问题。诸如:“我们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宪法,是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扫除一切旧势力的基础上制定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制定的全新的宪法”;“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因而能够制定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宪法”;“实践证明,通过宪法法律确认和巩固国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并运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保障了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稳定性”;“我国宪法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这是我国宪法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一条基本规律”;“修改宪法,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活动和重大立法活动”;“宪法修改,既要顺应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又要遵循宪法法律发展规律”;“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国宪法发展历程说明,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是我们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惨痛教训之后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更加坚定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把宪法实施贯穿到治国理政各方面全过程”;“坚持宪法规定、宪法原则、宪法精神全面贯彻,坚持宪法实施、宪法解释、宪法监督系统推进”;“用科学有效、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保证宪法实施”;“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体制和程序,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我们讲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同西方所谓‘宪政’有着本质区别,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要“更好发挥宪法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

在宪法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宪法研究,形成了宪法研究新范式,引领了宪法研究新变革。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的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有机统一,是党和人民处理新时代宪法和宪法实施问题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引着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和中国特色宪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以上六个方面的创新性发展和原创性贡献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有机融合为一个科学体系,共同诠释着新时代中国宪法的真理、政理、法理、哲理、道理、条理,理理相通、环环相扣,持续推动着中国宪法学面向新时代新征程谱写新篇章。

 

三、学习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的重要意义

 

学习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具有政治、理论、专业、实践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学习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强化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总章程的核心地位和统领作用相适应,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提出了诸如“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我们讲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同西方所谓‘宪政’有着本质区别,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等新概念新论断新观点。加强对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一系列重要判断和科学结论的认真学习,必将加深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立场、理论精髓和实践要求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进而强化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全面认同。

第二,学习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是增强宪法认知、坚定宪法自信,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的历史沿革、本质特征、显著优势、坚实基础、强大生命力,论述了我国现行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发展成果的确认。我们增强宪法认知,要始终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我们坚定宪法自信,要始终对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奋斗目标充满自信,对我国宪法确认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充满自信,对我国宪法确认的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 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深刻论证了“两个确立”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和理论逻辑,深刻阐述了“两个维护”的宪法原则、宪法制度和实践要求。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必将使广大学生从宪法理论与宪法精神、宪法制度、宪法实践的结合上更加深刻认识到,“两个确立”“两个维护”具有坚实的宪法制度根基和深厚的法理依据,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也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宪法原则和基本要求,是党和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从而更加自觉拥护“两个确立”、更加坚定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第三,学习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是坚定法治自信,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指导思想,也必然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遵循。只有坚持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的科学指引,才能更加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深刻理解宪法建设、宪法实施与全面依法治国的逻辑关系,不断增强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自觉和政治意识,为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开创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功立业。

第四,学习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是培养德法兼修、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必然要求。德法兼修的“法”,首先是宪法,核心是树立正确的宪法观。实践证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关键在于用中国自主的而不是从外国搬过来的法学理论和法学知识教育法科学生,其中具有决定性、总体性意义的是对法科学生进行中国自主的宪法理论教育,指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宪法观、新时代中国宪法观,科学看待我国宪法建设成就和宪法领域的复杂斗争形势,进一步坚定法治自信、宪法自信,增强宪法自觉,勇于抵制宪法和法治领域的错误思潮,同一切歪曲、抹黑、攻击中国宪法和法治的错误言行作斗争。我们要坚持用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和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教书育人、传道授业,造就一批又一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第五,学习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宪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必然要求。建设中国宪法“三大体系”,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系统工程,是实现从西方宪法理论的“搬运工”到中国宪法理论的创造者和世界宪法知识体系的贡献者根本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的学术基建。建设中国宪法“三大体系”,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内核是理论。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作为中国自主宪法学知识体系的内核、主干和最大增量,不仅是建构中国自主宪法学知识体系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而且其本身所包含的一系列原创性宪法概念、判断、命题、观点,就是中国自主宪法学知识体系的思想精华与学术资源。全面系统学习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必将进一步明确建构中国自主宪法知识体系的政治方向、科学范式、理论本原、路径方法,努力把广大学生的宪法意识和法治理论水平提到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