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禾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中心主任、研究员
亲爱的同学们、各位老师,大家好!
非常高兴能够在这里跟大家面对面交流。
前两周在所里碰见一个年轻学者,她说特别喜欢法学所这个地方,感觉这里曾经住过好多神仙。我理解她是对法学所的前辈充满了崇敬,才会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法学院与法学所两位一体,法学所在中国法治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法学院也在努力培养法治人才。一代一代的法学工作者在这里工作、生活,为国家的法治建设作出贡献。
今天我们又迎来了一群充满阳光和朝气小伙伴。对于本科同学而言,经历过残酷的高考后,一扇大门骤然打开,你们本欲自由奔放、放飞自我,但面对浩瀚的法律文献会可能会茫然失措,对学校和老师充满了期待,请你们放心,老师将与你们亦师亦友,共同前行。对于研究生而言,三年看起来很长,实际上很短,要抓住转瞬即逝的学习机会。人生是一个不断强大自我的过程,所有同学们都应在不同的阶段,使自己在精神上、人格上、能力上变得越来越强大,而这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读书来实现。
一般说来,老师都会让你们多读书。我想说的是,还要会读书。熟读法学著作,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仅看它说什么,还要看它产生的背景和背后的逻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勤学苦思,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精神,不人云亦云,生搬硬套。同时,我们应该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不要只是在写论文或者考试的时候才想起读书,且只读法学书,变成单调乏味的法条姐或法条哥。我们既要读西方的著作,也要读中国的史籍。今天,我们提起西方的作品如数家珍,对自己的文化却相对了解较少,学的历史大多是帝王史,还是好的帝王。对社会生活,地理、地形、地貌、水利建设、农业手工业乃至文学思想宗教道德是如何对中华民族的品质造成影响的,知之不多。总之,书是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如果我们读1000本精彩的书籍,相当于我们与作者一起经历了1000种不一样的人生,这是一种非凡的感受。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要了解中国的实际,不要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有了解中国过去的苦难,今天的辉煌,现实存在的问题,我们才不会胡说八道,未来才有明确的方向。
有的同学不能掌握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这样的大概念,但如果你对中国当下面临问题有所了解,就会对这些术语有更好的感悟。现在中国面临许多紧迫的问题,比如,如何在经济大盘下行形势下,协调解决发展与疫情防控的关系?又如,国家科技创新不力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再如,在产业链和供应链都出现了问题时该如何应对?还有,人才出现外流,躺平内卷,评价机制不科学,无效研究多又怎么办?等等。
上面这些问题看似与法学无关,实际上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的背景,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我们并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这些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疾苦,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息息相关,保障和推动各个领域的健康、安全发展是法学和法治的使命。无论同学们选择什么研究方向,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
在法学所领导的支持下,我们的研究团队行万里路,在很多法治领域都留下了法学所的印记,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力,而这是我们付出了十倍、百倍的努力换来的。我们从零开始,到逐渐得到社会认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2006年,我们去一个高级法院调研死刑案件中二审律师辩护的情况,需要查阅卷宗。在北京联系好了,到了法院后进不了门,说是院长不在,没关系,管档案室的人在就行,说是出差了,也行,钥匙在就可以,最后说档案室在装修。那一次,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法院觉得学者就是来捣乱的。之后,我们团队锲而不舍,努力创新,经过十多年的奋斗,在很多法治领域中都拿到了话语权,研究氛围和研究环境已今非昔比。
我们的研究也锻炼了队伍,青年学者和同学们成长极快,每一次调研都是他们的高光时刻。最近有人推荐我看一个电视剧,叫《底线》,说是很接地气。我看了一眼就笑起来了,所有问题都太熟悉了,感觉自己就是编剧一样。难怪每次在法院调研时,法官们都会被我们问得人仰马翻。今年,许多同学跟我们在全国做法治政府评估,调阅了大量的政府执法卷宗,了解了政府执法程序和方式。回来后说,田老师,我在调研中学到了很多,原来政府是这样运作的。
同学们选择法学是为了学有所得,报效社会。也许在将来,大多数同学在相关领域做不到全国Top 10,或者前50,但是,却可以不断超越自己,将人生每一个学习阶段和每一项工作都做成自己的Top one。当然,如果学习不努力、不勤勉,且方法不正确,这一个目标也很难实现。希望同学们在几年的学习中能做到努力奋进,无愧于父母,无愧于老师,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时代。最后,祝同学们学习好,身体好,心情好!
谢谢大家!
2022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