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美对俄制裁暴露世界经济金融体系弊端
廖凡、崔心童
字号: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联合欧盟及其他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严厉制裁。从内容上看,这些制裁措施有的是克里米亚事件以来美国对俄制裁的延续和强化,有的则属于新增。从性质上看,与依据《联合国宪章》、经安理会授权的多边制裁不同,这些制裁系一国依据其国内法自行采取,属于单边制裁的范畴。

大体而言,当前美国对俄制裁可以分为特定区域制裁、进出口限制、金融制裁及其他相关制裁四大类。

所谓特定区域制裁,是指美国对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地实施的制裁。根据制裁规定,全面禁止美国人(包括个人和机构,下同)参与对顿、卢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或投资,该地区产品禁止进入美国。

进出口限制包括进口禁令和出口管制。进口禁令主要针对俄罗斯能源行业,禁止美国人进口原产自俄罗斯的原油、液化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产品,同时也禁止美国人投资俄能源行业。出口管制则是基于美国《出口管理条例》以及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制定的“商业管制清单”(CCL),对于向俄罗斯出口特定美国产品和技术实施许可证管理。CCL包括数千种军民两用设备、材料、软件和技术,覆盖范围广泛,美国对俄出口管制重点针对国防、航空、海运等行业领域。根据规定,出口管制不仅包括原产于美国的产品,还包括含有一定比例的美国成分或者使用美国技术、设备生产的第三国产品。此次俄乌冲突以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通过修改比例要求、提高审批标准等方式,将更多第三国产品纳入对俄出口管制范围,且除个别情况一事一议外,一律不给予出口许可。

金融制裁是美国对外制裁中的“大杀器”,由美国财政部通过其下设的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负责实施。目前美国对俄金融制裁主要包括如下措施:

一是将重要政府官员、重要行业(国防、情报、能源、金融等)实体、企业高管人员等列入OFAC“特别指定国民清单”(SDN)。 凡是列入SDN清单的实体(包括个人和机构,下同),其所拥有的位于美国、来自美国或者由美国人控制的财产均被冻结,且禁止美国人与其有任何业务往来。不仅如此,SDN清单还实行“穿透式”管理,清单上单独或合计拥有50%以上财产性权益的实体也视同列入SDN清单,适用同样的制裁措施,从而使得制裁范围进一步扩大。

二是限制俄罗斯的主权融资。禁止美国人向俄罗斯中央银行、国家财富基金、财政部提供融资或进行任何其他形式的交易。

三是限制对俄罗斯金融机构及其他行业龙头企业的融资。对部分头部金融机构以及能源、电信、贵金属、运输行业的龙头企业,禁止美国人参与所涉实体的股权融资交易或者超过一定期限的债券融资交易。

四是切断美元交易。将俄罗斯第一大银行俄联邦储备银行及其25家子公司列入“代理行账户或通汇账户”(CAPTA)制裁清单,禁止美国金融机构为其开立美元账户或处理任何资金交易。

此外还有其他相关制裁。一是说服欧盟,将7家俄罗斯银行及其相关子公司“移出”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系统。二是取消美国与俄罗斯的“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即最惠国待遇,为后续对俄罗斯进口产品加征关税准备条件。

美国对俄制裁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限制俄罗斯的能源出口能力,打击俄罗斯经济。二是限制俄罗斯重点行业进口关键产品和技术的能力,切断俄获取支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所需的关键技术的渠道。三是限制俄罗斯的国际融资和资金使用能力。不仅俄罗斯的主权融资和金融机构融资直接受限,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也被冻结,占其外汇储备总额近一半。

进一步说,美国对俄制裁旨在切断俄罗斯同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联系,从经济上彻底孤立俄罗斯。此外,虽然相关制裁措施直接指向的是“美国人”,但第三国个人或机构与俄罗斯的交易一旦触及美国“连接点”,也将受到同样限制。这里的“连接点”非常宽泛,受美国人控制,产品或技术中包含美国成分,乃至使用美国金融系统,均可构成美国连接点。更有甚者,部分制裁措施还具有次级效力,第三国个人或机构与制裁对象的交易,即使没有任何美国连接点,也要遵守制裁要求。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很多第三国企业被迫加入制裁俄罗斯的行列。

从世界范围看,美国对俄经济制裁最显著的影响是加剧全球供应链紧张,抬升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推高本已严重的全球通胀。制裁还会给对俄罗斯风险敞口较大的其他国家金融机构带来额外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如主权债务违约风险。此外,对一国高达数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进行冻结,也给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秩序的稳定性、可靠性蒙上了阴影。此次对俄制裁充分暴露出世界经济过度依赖美元和美国金融体系的弊端,或促使更多国家寻求外汇储备、结算货币和支付体系的多元化。

 

作者:廖凡,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教授;崔心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环球时报》2022319日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