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我们“共同途”了
——在中国社科院大学法学院 2021 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支振锋
字号:

 

我们“共同途”了

——在中国社科院大学法学院 2021 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2021年10月15日

支振锋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各位嘉宾和我的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

在这里看到你们,真好!

十几年前,作为一名博士生,我曾在法学所毕业典礼上与学友依依惜别;今天,我又有幸作为一名教员,在这里跟你们交流。咱们是真正的亦师亦友。神奇的际遇让我们都走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又汇聚在这同一所法学殿堂。用半个世纪前邓稼先先生写给杨振宁先生的一句话来讲,就是“千里共同途”。

是的,我们就这样“共同途”了。往后的几年,希望我们能够有志一同。

刚入大学,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大家可能有憧憬,也有迷茫。某种意义上说,迷茫实在是年轻人才有的奢侈品。有时候迷茫一下,也是人生少不了的体验。但与任何奢侈品都一样,迷茫可能是你感官的宠物,也是你意志的蛀虫。我们不能被迷茫蛀空了灵魂,必须尽快走出。

当然,直率地说,我们许多人来到这里,并不一定是为了“诗和远方”,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当然是硬道理,大家都盼望更美好的人生。但如果仅仅是为了饭碗,为“稻粱谋”,很快你可能会发现,苟且的“生”,导致的往往是无奈的“活”。来到这里,我们还是要让自己变得有某些不同的。

咱们法学所旁边的马路叫“五四大街”,再往里走,东侧一面墙上,满满都是艺术浮雕。那附近是老北大的旧址。一百年前,那里也有一群可能曾经迷茫的年轻人,他们可能还很恐惧,但他们还是勇敢地走出来了。他们呐喊,他们抗争,他们托起了中华民族明天的太阳。今年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家如果回所里,我建议可以多留点时间,附近随意走走,看看红楼,看看《新青年》编辑部,瞻仰一下中共北京早期组织旧址,感怀一下那个觉醒的年代。“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要明白咱法学所、法学院是有传统的,理解这个传统,我们就能够在历史的洪流中辨析方位、找准定位,循正道,走正途,正心诚意。

一入法学院,便为法律人。法学是关于公平正义的学问。古法字(灋)很复杂。左为水字旁,右上为廌,右下为去。水则平之如水;廌为神兽,所以触不直者;去,去之。我以为,法的核心是“直”。《尚书》里言,“夙夜惟寅, 直哉惟清。”《论语》讲,“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韩非子》也说,“所谓直者,义必公正,公心不偏党也。”“直”既体现公平的价值,又有纠偏的功能,还是坦率的德性。离开了直,打理正义这门生意的法律人就容易油腻、变坏。法律人应该有直洁贞清的德性,直声谠言的勇气,直道而行的精神。

法学院不是法院,也不是修道院。我们既不能是污吏黠胥,也不能是冬烘先生。未来几年我们要研习的,是关于公平正义的学问。一方面,图书馆应该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碎片化阅读时代,更需要图书馆的静气。“懒人包”“大神帖”里可能会有灵感和火花,但有规划、有选择的精读,才能为你搭建坚实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法治是实践的事业,不是冥想的产物;应然不等于实然,学问不等于践履。在学有余力、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也要建立起跟真实社会的真实连接。要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要有光着脚板走进工厂、矿山、田野、机关,甚至跋涉重洋的精神,真正体验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和这个时代。“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时代越浮华,越需要专精。静得下心,钻得进去,从体系化的精读中撷取养分。弯得下腰,融得进泥,从亲历性的实践中酿出花蜜。“精”是精神、是态度,也是法门,要精细、精深、精到,要养精气,采精华,得精义。

有人说,诗人是法学院的逃逸生。歌德、纪伯伦、泰戈尔,都曾是我们的法学同道。其实,文学家、哲学家也一样。比如席勒、巴尔扎克、马克思,还有法学博士卡夫卡。所以说,法学院不一定是只让你研习法学知识的。法学院是让你成为一个今天与昨天不一样、明天跟今天又不一样,日新又新,通达明智的人。学科划分是为了知识传承的方便,并非自然之道。我特别建议同学们多去旁听或辅修一下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课程,当然也要看看哲学,了解我们的昨天,知晓我们的今天,才能洞悉我们的明天。邃远的历史纵深感,在一个日新月异而又譬若朝露的时代,能够使我们依邃养、逐邃义、得邃理,从而温养心智,避免速成速朽。

这就是“正直精髓”,我们的所训。我今天借花献佛,把它送给大家。这四个字都很普通,正如我们日常的生活。“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也许若干年后,我们大部分人终究不过是一群平常的男性或女性,生儿女育、朝九晚五,一日三餐、洒扫应对。但在灵魂的深处,总有一处隐秘的空间,保留着我们不同的自我,别样的风流。

这样,我们就“共同途”了。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