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从“上吊”到“殉国”
刘仁文
字号:

早几年,谢泳出了本名为《靠不住的历史》的书,引起许多人的共鸣。我有限的读史和经历也令自己不时对历史的“演绎”感到困惑,同时也对历史的真相产生渴望和好奇。

我上班的地方离景山公园很近,常在中午休息时去那里散步。从景山公园正门进去右转,顺路走不多远,会发现左手边的半山坡上有一棵树洞森森的歪脖子古槐。那里常常挤满了旅游团,导游会津津有味地告诉大家,崇祯皇帝就是在这棵树上吊死的,那语气俨然他活该。

导游的这种口气跟过去公园的介绍一脉相承。20多年前,我到那里散步时,发现那棵树下只有一块简单的说明牌:“崇祯自缢处”,下面有几行小字,大意是: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仓皇出逃,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上吊自杀于此。

但近年来,这个地方其实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是说明牌的内容的变化,原来的“崇祯自缢处”改成了“明思宗殉国处”,下面的小字也改成:“相传,这里是明思宗殉国的地方……”,里面亦不再见“上吊”等字眼。从“上吊”、“自缢”到“殉国”,褒贬立现。而且,“相传”两字更客观,因为史书记载也只是说崇祯皇帝自缢于“景山山麓”,更何况清人哀悼崇祯的诗作中还有“悲啼不知处”这样的句子,说明确实无法保证崇祯皇帝就是在这棵树上自缢的。用“这里”而不是“这棵树”应当也是有考虑的。当初,清政府为笼络人心,以“为崇祯报仇”的名义入关,打败李自成后,将那棵传说中吊死崇祯的歪脖子古槐定为“罪槐”,还加上一条铁链。据有学者研究,1931年时的“罪槐”就已非原树,上世纪60年代,“罪槐”被“文化大革命”的造反派“破四旧”破掉(一说枯死),到1981年,公园管理部门根据群众来信要求,在原来的地方重新栽了一棵小槐树,1996年,为渲染气氛,公园从建国门一带找了一棵树龄约150年的歪脖子老槐树移栽于此。

其次,在槐树的右下方,竖起了两块民国时期的纪念碑:一块是“中华民国十九年三月”“故宫博物院敬立”的“明思宗殉国处”纪念碑,碑文乃沈尹默先生所写。另一块是由傅增湘撰文、陈云诰书丹、潘龄皋篆额的“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该碑有近千字的碑文,有些地方已经模糊。关于这两块碑的来历,我结合袁世文先生的介绍,可以作如下描述:景山作为公园于l928年售票开放,当时由故宫博物院管理,1930年故宫博物院制刻了一块“明思宗殉国处”的石碑,1931年立于景山东麓的古槐前边;l944年为悼念崇祯皇帝殉国三百年,清末的三位翰林傅增湘、陈云诰、潘龄皋分别撰文、书写碑文和碑首,另行制刻了一块新碑。这块碑在1955年景山公园重新开放不久后被撤掉。而“明思宗殉国处”纪念碑在新碑竖立后就被移至景山北部的寿皇殿院内。1955年寿皇殿院筹建少年宫时,该碑被当做废品截成两块,当作井盖用。1990年少年宫方面得知有关部门在查找这个历史文物时,经过反覆回忆、查找,终于在一次施工中发现了被截过的石碑,幸好截断碑时没有伤损碑文。我们现在看这块“愈合”了的碑,中间的截痕还依稀可见。有意思的是,我们一般书写的“明”字是用日和月组成,而这通碑上的“明”字是用目和月组成的。为什么会怎样呢?据《北京志?故宫志》披露,沈尹默先生题写“明思宗殉国处”碑文时,正值抗战前夜,故将“明”的左半边故意写成“目”,以示对“日”不屑。

再次,在旁边还增设了几块说明牌,如“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历史背景介绍、“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碑文、“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作者简介等。把这几块说明牌读完,至少于我而言,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认识产生了颠覆性的效果。从背景介绍中我们得知,1944年正是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作为地处沦陷区的景山,不可能直接喊出“振兴中华民族之魂”等口号,于是傅增湘等人利用纪念明思宗殉国三百年之机,冒着极大的风险,借明思宗舍身殉国之事,宣传忠勇报国的思想,其初衷正如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筹备会给故宫博物院的感谢函中所言:“……明思宗殉国事迹,壮烈悲凉,中外同钦……俾此事以完成建立,既慰思宗在天之灵,而后来过此地读碑文者,知有此壮烈悲凉之事,使忠孝节义之心油然而生,徇私忘公之辈渐然气沮。”至读其碑文,确有此效。全文5小段,每段不到200字,却字字扣人心弦。碑文指出:“纵观史籍,三代以下得天下之正者,莫过于有明”,可见,明朝开国几代皇帝还是很“正”的,只不过“自万历以后,纲纪颓驰”,及至崇祯,虽“奋然欲大有为”,无奈“大势已倾”,加之“饥馑荐臻”,“流寇四起”,遂“酿成滔天之祸”。作者深切同情崇祯皇帝的生不逢时:“以勤俭爱民之举,十七年宵旰忧劳而终无救于危亡”,高度评价其壮怀激烈:“及其亡也,义烈之声震铄天地,亦为历朝所未有……毅然舍身殉国,且遗书为万民请命,其悲壮之怀,沦浃于人人心腑者,历千龄万祀而未沫”,感旧伤怀之情溢于言表:“欲叩九阍而一抒其悲愤也。”这里所说的“遗书为万民请命”,应是指崇祯皇帝在自缢前血书的“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官正在其《闲来笔潭》中提到,他曾在明思宗殉国处“站立许久”,认真阅读了碑文,想起他勤奋好学、节俭律己,本是明朝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但面对已病入膏肓的大明江山,仍无法扭转颓废之势。扼腕叹息之余,他还有感而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我希望,再次散步路过那里时,能听到导游给游客介绍一个真实的崇祯。

(原载《检察日报》“绿海副刊”,2013年12月20日)

链接:http://newspaper.jcrb.com/html/2013-12/20/content_1483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