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冀祥德主编、田夫副主编《聆听法治——在最高学术殿堂》(第二卷)出版
冀祥德、田夫
字号: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研究员撰写"总序"、中国社会科学院方志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法学研究所法学系常务副主任冀祥德研究员主编的《聆听法治--在最高学术殿堂》(第二卷)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

《聆听法治--在最高学术殿堂》系统收录"社科法律人"高级学术论坛暨"社科法硕"学术沙龙活动的演讲文稿。第一卷于2012年5月出版。第二卷将"聆听法治--在最高学术殿堂"正式作为本套丛书的系列书名,并增设单卷书名,第二卷的单卷书名为《法治的理念、制度与现实》,收入2009年到2011年间举办的10场"社科法硕"学术沙龙的演讲文稿。

附一:

《法治的理念、制度与现实》目录

总 序(李林) 1

序 言(冀祥德) 1

本卷导读(冀祥德、田夫) 1

第一编 法治理论

主题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几个问题(李林) 3

主题二:现代法律观念与法治国家建设(刘作翔) 41

主题三:我国司法改革的若干问题(王越飞) 79

第二编 民商法、经济法

主题四:民事立法与民法学习(梁慧星) 109

第三编 行政法

主题五:冤假错案与国家赔偿(陈春龙) 143

第四编 刑事法

主题六:人权公约与刑事法治(陈泽宪) 169

主题七:人格刑法观思考(张文) 188

主题八:刑事政策执法层次与办案效果的实践探索和理性思考(苗生明) 222

主题九:从李庄案看律师伪证罪(刘仁文) 235

第五编 律师制度

主题十:律师看法学研究--与法硕的谈话(王丽) 261

附二:

《聆听法治--在最高学术殿堂》(第二卷)导读

《聆听法治,在最高学术研究殿堂》第二卷,收入了从2009年到2011年间举办的12场"'社科法硕'学术沙龙活动"。除极个别文稿未经本人审阅而特别注明者外,绝大多数文稿均已经本人或者本人指定的人员修正;由于修正时间晚于相应的讲座时间,所以部分人员在修正文稿时结合相关问题的最新发展予以了适当补充。

2010年,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正式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教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几个问题》主题演讲中,在阐述关于法律体系的概念的基本理论之后,梳理了新中国的立法体制和立法的历史发展,论证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意义,并深度分析了如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问题。

自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提出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的法律体系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与新时期中国法治的起步与发展过程相一致的。法学研究所刘海年荣誉学部委员在《亲历法治进程的若干问题争议》主题演讲中,全面而具体地回顾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法制重建的艰难历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解放和拨乱反正中讨论的一些问题,到林彪集团、江青集团审判中的一些法律问题争议,再到人治、法制、法治,内中实质上蕴含着一条否定人治、肯定法治的逻辑脉络。

自中央1979年64号文件第一次写入"法治"之后,因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中国法治建设的中心一直致力于实现"有法可依"这一基础性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任务变得更为重要。法学研究所刘作翔研究员为此在《现代法律观念与法治国家建设》主题演讲中,全面论述了三个问题。第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具规模的情况下,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战略重点应转移到法律实施的广阔领域,法律实施应该成为下一阶段中国法治建设的重点。第二,在法律实施中,法律观念、法律意识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在法律观念、法律意识中,规则意识则是最重要的归结点。当前中国法律实施的最大障碍是规则意识的缺乏,也是目前法律实施不甚理想的主要症结。应通过教育和制度约束的双重手段,大力加强和确立全社会的规则意识。第三,在法律实施中,培养公民的现代法律观念是关键,也是实现法治国家的观念、心理和文化基础。现代法律观念应该是一个包括古今中外法律历史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系统性、开放性"图谱",这个"图谱"目前至少包括有30余种的观念种类。

"社科法硕"学术沙龙在回顾与展望中国法治的过程中,还邀请了所外著名学者和实务部门的资深专家来共同研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崔敏在《中国法治60年的回顾与反思》主题演讲中,梳理了法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并进行了两次总结经验教训的历史回顾。河北省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法学研究所兼职教授王越飞在《我国司法改革的若干问题》主题演讲中,阐述了五大问题:一,司法改革的基本问题;二,审判方式改革的有关情况;三,诉讼体制改革的主要争论;四,司法改革的价值冲突;五,法院改革的几个问题,即当前法院改革的重点、难点及切入点。

"社科法硕"学术沙龙重视沙龙的教学功能,经常邀请知名专家针对法硕研究生在理论与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予以指导。法学研究所梁慧星学部委员在《民事立法与民法学习》主题演讲中着重就研究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法硕研究生的特殊性、民法典的制定情况、国家征收、合同无效的法律适用、侵权法的归责原则、名誉权案件的法律适用等问题予以了解答。法学研究所陈春龙研究员在《冤假错案与国家赔偿》主题演讲中在先介绍佘祥林冤案之后,阐述了国家赔偿的若干问题。

2010年至2011年间"社科法硕"学术沙龙的又一重大特色,就是其从国际与国内、理论与实务等多个层面对刑事法治的持续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所长陈泽宪研究员在《人权公约与刑事法治》主题演讲中,以人权公约与刑事法治的关系为中心,重点论述了罪刑法定、死刑、劳动教养、审前羁押、法律援助、讯问证人的权利、一事不再理等问题。北京大学张文教授在《人格刑法观思考》主题演讲中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人格刑法观这一刑法学的前沿课题:第一,人格刑法观产生背景;第二,人格刑法观撮要;第三,人格刑法观研究的境遇和前景。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时任石景山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苗生明在《刑事政策执法层次与办案效果的实践探索和理性思考》主题演讲中讲授了六大问题:与不诉和罪刑法定原则的关系;正确处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全面、准确把握宽与严的辩证关系以及执法作风、方法与社会效果的关系;逮捕、继续羁押必要性审查与诉讼效率、效益的关系;刑事政策上的区别对待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关系;刑事和解与法律尊严、司法权威的关系。在"李庄案"发生一年之际,法学研究所刘仁文研究员在《从李庄案看律师伪证罪》主题演讲中从四个方面全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第一,李庄案一审和二审过程中涉及到的起诉书的四项指控;第二,李庄案二审的开庭过程;第三,刑法中的立功制度;第四,与刑法第306条规定的律师伪证罪有关的几个理论问题。

"社科法硕"学术沙龙重视学生学习与未来职业的对接。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主任王丽在《律师看法学研究--与法硕的谈话》主题演讲中从成为德才兼备的法律工作者这一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目标出发,阐述了十大要点:第一,"英雄不问出身"--任何人都能成功;第二,革命不分先后--我们在同一起跑线上;第三,德高望重--我们终身的追求;第四,艺高人胆大,就是要有看家的本领;第五,弄斧到班门--敢于和一流过招;第六,知己知彼--永恒的战略;第七,勤能补拙--十年磨一剑;第八,敢知天高地厚--创新的动力;第九,善待他人--履行我们的社会责任;第十,感恩与贡献。

"'社科法硕'学术沙龙活动"是一个沙龙性的学术活动,既有法学名家的精彩演讲,又有资深专家的褒贬评论,还有听众的现场提问与互动。在收入本卷的学术沙龙活动中,法学研究所的冀祥德研究员、周雯助理研究员和田夫博士、孟涛博士、缪树蕾老师,在主持或者评论中发表了精辟论述。

冀祥德 田 夫  

二〇一三年三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