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
中
大

中国有句脍炙人口的古谚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大约是我们的先辈对读书人应该具有的人生修炼之所需、之必备、之境界。但是,对于古人来说,要做到这一点,要完成这一修炼,是很困难的。我大概算了一下,一个人每天读一本书,一年读三百六十五本,十年读三千六百五十本,大约需要读三十年,才能做到"读万卷书",何况每天读完一本书是不可能的。因此,"读万卷书"可能是古人的一种"修辞",一种理想的境界;我们再来看"行万里路"。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靠老式的交通工具,我不知道如何来计算,才能做到这一点。何况,古人说的"行",应该指的是"步行",即用双脚来走,这就难度更大了,除了极少数的人外(像著名的徐霞客先后用24年的时间走了5万里路),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一目标。因此,如同"读万卷书"一样,"行万里路"也可能是古人的一种"修辞",一种理想的境界。
尽管如此,丝毫不影响我们的先辈在这句古谚上所寄托的人生理想。这种人生理想通过书章典籍以及民间文化形式等被传递给了后来人。近读梁启超在写给子女的家书中,也用这句话激励他们。但如同古人一样,用依然的方式和标准来计算,现代的人也是难以企及。古人做不到,现代的人同样也做不到。现代的人借助于迅捷的交通工具可以日行千里甚至万里,但这同古人所说的"行万里路"的意趣也相去万里;同样,现代的人借助于电脑网络等工具可以日览群书,但那同古人所讲的"读万卷书"更不是一回事。
如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原本就是一种"修辞",一种理想的境界,我们就不可用苛刻的标准来要求古人以及现代的人。但我们不能不认真对待这句古谚上所寄托的一种人生理想。这种人生理想,按我粗浅的理解,就是"知行合一"。"读万卷书"是为了知,获得知,达到知;"行万里路"是为了行,身体力行,实践行。当然,"知行合一"可能还包含着行为、行动等意。这应该是字面的理解。除此,"知行合一"可能还包含着更为深层的意蕴,即"知行同一"或"知行统一"。知决定着行,知指导着行,所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符合于知,践行于知,所谓"行动受思想的支配"。这是"知行合一"的更高境界。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中国的陶行知先生在南京晓庄师范的生活教育实践、晏阳初先生在河北定县的平民教育实践、梁漱溟先生在山东邹平的乡村建设实践等,都可堪称为践行"知行合一"的典范。
现代社会有一句在书斋间流行的话叫"在路上",它的直白的字面上的意思是"行进在路上"。这是一种物理学上的解释。每一个行进在路上的人都是"在路上"。但从人生来讲,每一个人从他来到这个世界,到他离开这个世界,这个人生的全过程都是"在路上"。由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路上的人"。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无止境的不停歇的过程。所谓"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虽有些悲壮,但确实如此。
本书《思想的记录--刘作翔法学演讲选》就是一本"在路上"的作品。它择选了我从1994年以来的部分学术演讲记录稿。1994年,我应时任河南大学法律系副主任陈金钊师弟的邀请,赴开封讲学一周,开启了我的讲学生涯。① 此后的十多年间,我先后应邀在国内的130多所大学法学院系、政法单位以及香港大学法律学院、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法国埃克斯-马赛法律、经济与科技大学欧亚研究所、 挪威奥斯陆大学法学院挪威人权中心、韩国驻中国大使馆等发表学术演讲和举办学术讲座180多次(本书后的"附录一"对这些大学和政法单位等有详细的罗列)。有的大学和单位还多次应邀前往。这些学术演讲和讲座的参加人数从多至几千人、少则一、二十人不等,几百人参加的居多。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是2006年8月17日在西藏大学的演讲,有三千多人参加,这是我迄今为止演讲人数最多的一次,也可能是中国法学会自2006年开展"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以来迄今参加人数最多的一场报告会,地点在西藏大学的体育馆(这可能是拉萨市最大的室内聚会场所)。我当时考虑场地太大与空旷,耽心后面的人听不见,就扯着嗓子对着麦克大声的讲。主持演讲会的西藏大学校长房灵敏教授中途还专门到后面去听了听,回来后悄声告诉我说话筒效果很好,后面能听见。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演讲。
早年的演讲和讲座也没有什么录音,大都没有记录下来。后来的演讲和讲座单位开始有了录音并整理了出来,有几篇是经由我的学生整理出来,这才有可能将这些"在路上"的作品记录了下来并呈现于世。它是"思想的记录",记录下了十多年来我对一些法学专题性问题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这些学术演讲和讲座成为我的学术经历和学术生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对那些邀请过我的单位和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每每想起这些出行和经历,使我感到丝丝暖意,其中的点点滴滴铭记在心。
说到演讲,有不同于写作文章时的自身特点。我发现,同文章写作相比,由演讲记录而形成的"演讲稿文体",是我更为喜欢的一种文体表达方式。当然,大多数学术演讲和讲座的主题都是作者研究过或正在研究的内容,也有邀请单位给出的一些命题。不论是哪种内容,演讲时都会有一些临场发挥和解释,它具有一种现场感、交流感、对话感,有灵性,活泼,自由,挥洒自如。它避免了写作文章时有可能会出现的呆板、僵化、套路化,甚至新八股化(当然,这可能同每位作者的文风、文字修养、语言能力、甚至知识体系相关,并不能否认有将文章写得很漂亮、很优美、很生动的作者)。因为当演讲时,你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专注感动着你,他们的表情感染着你,他们对演讲中一些典型甚至怪异的案例所表达出的惊讶刺激着你也激励着你,他们偶尔表示出的漠然、漫不经心、打瞌睡、甚至个别人的离场也沮丧着你并考验着你(我想每一位演讲者即使"最优秀的"演讲者都会碰到过和遭遇过这种情况)。尤其是每场演讲后的交流和对话,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听讲者有时提出的问题是你在研究和思考时所没有想到的,会激发你的思辨,更启发你对问题的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本书后附有两个附录,一个是《当代中国法学名家》一书中所刊登的作者的介绍,一个是作者的作品目录。这两个附录大体上反映了作者近30年间的学术概况和学术生涯,记载了近30年间作者走过的学术道路。其中"附录一"中所详列的在130多所大学和政法等单位的180多次的学术讲学访问活动和参加过的100多次的学术会议,既是作者的学术经历和学术生涯的组成部分,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向那些邀请过作者的单位和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附录二"中所详列的作品目录,既是作者的学术记录,也是想对这些作品的发表和出版付出过辛勤劳动的编辑老师和朋友以及所在的出版社、杂志和报社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感谢北京理工大学谢晖教授将此书忝列由他主持的"法意文丛";感谢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感谢厦门大学出版社编辑甘世恒先生为此书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书中提到的以及那些未知的同学对录音整理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2013年5月23日于北京
注释:
① 如果单从形式意义上讲,我的正式演讲生涯可以往前追溯至1987年。是年9月,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工作。适逢中共十三大召开,省委组织十三大报告宣讲团,我被分派至延安,在延安地委的大礼堂内为几百名延安地区的党政干部做十三大的辅导报告,讲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等。但这次演讲是政治辅导报告,还算不上真正意义的学术演讲。--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