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中
大
本书是《尚书》研究系列中的第一本专著,分为三篇。上篇《吕刑》要论,有穆王吕王之争、吕国所在歧义、改刑诸说异同三部分。"穆王吕王之争",起因于今人对传统结论的质疑。"吕国所在歧义",大多为古人之争,有些争议起于今人。"改刑诸说异同"上至战国汉魏,下至明清。中篇 《吕刑》句解:古训,下篇 《吕刑》句解下:详刑,汇集汉代至前清四十余部《书经》著作的解说。本书的特点是对于各种着争议进行叙述评论,择优而从。尤其是《吕刑》句解,逐句逐字分类对比。何以为善,出于笔者的判断,包含了学术的感悟。善解,也许并非确实为善,仅仅是笔者以为善,他人可能会有不同见解。
世间存有善心、恶念,人生自我选择,并经法律道德调控。笔者与多数人同心求善,虽时有蒙祸之虞,终而不悔。归,集中、回归。归善斋有三重含义,即汇集经学善解;《吕刑》导人向善;国学诸家合善。此外对学术善政也有所期盼。
本书采用汇纂叙论的方式。经典其实是历代不断推衍的而成。经学数千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者,不同的感悟,各表词义,繁简不一,发挥、产生不同的影响。广阅群书,目的有二,一方面是尽可多地展现历代经学家的各种见解。汇纂,在于戒己利人,在叙论过程中,转述或详,或略,或省,理解难保准确,恐有不当,或有断章取义之嫌,因此采用汇纂,便于查考。在明清,汇纂是经学的治学模式之一,有不少的专门的汇纂书籍,汇纂的范围各有不同。今人顾颉刚、刘起釪所著《尚书校释译论》也是汇纂,只是以对正文注解显示。本书与其近似,但有稍区别,作为叙论引用的脚注。
另一方面,是本书经比较,鉴别,以探觅其善。此中过程冗长,枯燥、烦躁与乐趣交加。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要论》,作为上篇,包括穆王吕王之争、吕国所在歧义、改刑诸说异同。第二部分是《句解》,由于篇幅较长,依据段落分为两篇,即为中篇《古训》,包括书序、古训上、古训下、天牧;下篇《详刑》,包括详刑上、详刑中、详刑下、敬刑。中篇、下篇的篇名及其下一级标题,按《尚书》之例取名,以第一个实词命名。
《要论》各部分均有诸多分歧,"穆王吕王之争",有春秋战国说、炎帝文明说、魏刑说、综合说;"吕国所在歧义",有新蔡说、南阳说、山西说、山东说、江苏说。"改刑诸说异同",有适时说、尽心说、仁爱说、衰世说、敛财说。诸说中又有所歧义。而《句解》的字、词、段、句,又有大多有歧义。
"穆王吕王之争",起因于为今人对传统结论的质疑。"吕国所在歧义",大多为古人之争,有些争议起于今人。"改刑诸说异同"及《句解》均为古人,上至战国汉魏,下至明清,主要是唐宋,尤以宋人为多,解说者官学合一,加入了自己执政司法中的经验教训和为政的理念。宋人解说夹杂理学,带有些许神秘之感。明清大多是汇纂。晚清官、学开始分流,解经多以训诂,而《吕刑》叙述为政刑罚,晚清的解说不如唐宋。今人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汇集有诸多晚清之说,刘起釪也仅从史学角度解说,本书间有采用。
何以为善,出于笔者的判断,包含了学术的感悟。善解,也许并非确实为善,仅仅是笔者以为善,他人可能会有不同见解。笔者虽非愚顽,却聪明不足,深恐思虑有所不至,非敢自善,也难以尽善,仅只希翼减少遗憾。常有此感,以为自己所论相当得体,得意未久,而继续翻阅文献,古人早已说过,并且更为适宜。重读书稿,发现原有论点有错,断句有误,而自我纠错。句解最难,首先要读懂,字词解说都要体现出来,给出如此采信的理由。语言发展演变,又是多义,常有词句百思不得其解,而后顿悟。有论者作长篇幅评论,有助于原文的理解。
思维方法、视觉角度、经历理念的不同,是导致歧义出现的缘由。笔者判断的标准是,《吕刑》全文的宗旨、段落叙述的内容、上下文衔接是否相符。解说难以确信是初始含义,只是尽力使其接近初始含义。有不同论者,解说角度不同,均为合理,就互补,并众善合而为一。见解相同或近似的,采用行文较为贴切的解说;行文相同的,以先前者为准。
"穆王吕王之争"成文较早,并由于自身的特点,体例不同,笔者的评论夹杂在诸说之中。其余部分,体例相同。"吕国所在歧义"、"改刑诸说异同",先以诸说分述,再作叙评总述。《句解》是每句诸段分述,再作叙评总述。一般读者可读叙评总述,学者可读分述,专门研究者可读引述汇纂。
《吕刑》宗旨就在于使民归善。道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法律问题。以邪恶欺诈为荣,良善诚信为耻,人们以为是道德沉沦,实际并非如此。良善诚信、邪恶欺诈并存,古今中外,盖莫如此。人心归善,而空怀善心不敢为。善恶不明,祸福不测,这是一个法律问题。为善得福,为恶得祸应是社会的尺度。
人本善良,竞相为恶,其因何在?《吕刑》在《古训》中对此作了叙述。上古民风淳朴,蚩尤开始作乱,平民仿效成为习俗。三苗国君不分轻重、有罪无罪,滥用刑罚,杀戮无辜。民众对于滥刑习以为常,人心转变为恶,奸邪良善无所分别,一同作恶,违背诚信。随后,叙述帝舜使民归善。放逐三苗国君,增修德政,定民居、厚民生、正民心,用刑中正得当。君臣敬天、敬民,百姓效仿,行德为善。帝舜的司法官杜绝威虐,拒绝贿赂。最后重申,告诫要以此为鉴,勤勉敬刑。
在《详刑》中,除了叙述具体的断狱用刑的方法外,强调择人、敬刑、度及。择人是最重要的,断狱要选择善良纯洁温和的人,而不使用花言巧语的人,才能保障用刑中正。其次是敬刑,用刑要谨慎。再其次是度及,即指忖度情罪相及,罪法相及,不诛连无辜。三者被视为用刑的大纲。此外,强调重申克己私意,告诫徇私枉法必将受到处罚,出入人罪,与犯者同罪。《吕刑》用词最多的是"中"字,是《详刑》要实现的目标,是德政的重要内容。
论《吕刑》者,虽对赎刑毁誉参半,但大多认同存有"恻隐怜悯",并以善为说。天道福善,使善者有所恃,恶者无所肆,为善者得福,为恶者得罪,迁善远恶。就是说,用刑得当,善恶分明,祸福可测,民众自然向善而诚信。"刑期于无刑",正是经学长久的话题。《吕刑》论及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问题。《吕刑》导人向善的宗旨应为司法的尺度。有《吕刑》论者说,恶运之极,治原之开。此说甚是有理。有论西学者将当今司法的弊端简单归因于中国传统,恐在于未知国学。事实恰好相反。
国学复兴,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对的声音渐弱,支持的声音渐强,障碍已基本消除,而国学复兴的意愿正在扩展。这是与当前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基础相适应的。国学有各种流派,各自表述。
笔者以为,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传承、应用。历史注重过去,国学着眼当今,重在经世致用。国学一定是历史上存在的事物,而历史上存在的事物并非皆为国学。国学是实践的学科,现实之学。历史学是既往之学。
复兴国学,并非简单复兴儒学,儒学是帝王之学,等级制度不符合现代社会,而且圣人道德只是虚幻的,独尊儒术已不可能重现。国家是大多是由普通人组成的,必须建立大众道德体系,而墨家是平民之学。在传统文化中,当代最容易被接受的是兼爱。利他是圣贤之心(有心难为),利己为小人之行,兼爱才是凡俗之举。早在1896年梁启超就预测说"当知墨子之学当复兴"。梁启超认为"非孔教之诸子,其学派实皆本于六经",而"六经之文,无一字不可见于用"。1 梁启超对六经的评论,虽有夸张之嫌,却也不无道理。唐人韩愈说,"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只是儒学不认同兼爱。2 墨、儒、法、道各家互补。国学的核心结构应为民本、诚信、兼爱、法制。
西学与国学仍会有长期的争议。而事实上,论西学者也当属国粹。明人王守仁有"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诗句。3 唐人李白有"宋人不辨玉,鲁贱东家丘"诗句。4 "东家丘",隋人顔之推《顔氏家训》有记载,说是"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邻近的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对于他乡异县,"延颈企踵,甚于饥渴"。鲁人称孔子为东家丘。5 可见外寻贤哲,本身就是民族性格。梁启超称说"当知今之西学,周秦诸子多能道之"。梁启超主张融合中西,中学为本,西学为用,对论西学者也有所评论。6 融合中西可为至论,儿对论西学者的评价,虽事出有据,却稍嫌刻薄,有失宽容。笔者以为,国学的民族特色结合时代精神,兼容民主和科学。而国学可以增进民主自生能力。
笔者所指的应用国学合墨、儒、法、道各家之善,而不排斥西学。《墨子》被视为先秦诸子中唯一引用《吕刑》得著述。《吕刑》也将成为应用国学的主体。在此仅是顺题而谈,随后将有专述。
愿人心归善,善者德福。
对《尚书》的研读,起于大学本科时期。此后断断续续地收集积累相关的《书经》文献史料。第一篇论文《象刑歧义考》发表于韩延龙教授主编的《法律史论集》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10月版,收入杨一凡教授总主编的《中国法制史考证甲编》第一卷《夏商周法制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二篇论文《<尚书>所见的法律形式》发表于杨一凡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法律形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0月版。第三篇论文《<吕刑>的穆吕之争:<尚书·吕刑>性质辨析》发表于《江苏警官学院学报》第27卷第2期 ,2012年3月。本书定稿于2012年岁末。长期积累起来的《尚书》文献史料,也拟将整理出版,包括《四库本<书经>集解》、《<书经>四库辑考》(暂定名),并拟在此基础上作系统的研究。当然,这得有待时日,希望不会落空。
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着一字空。这是许多史学前辈的教诲。十分怀念以前良好的学术氛围。正是有这种学术氛围,才使得文献资料的积累成为可能。从今往后,不知是否还有此种福分。但不管如何,能存世方为文与书,一直是笔者的信念。
本书原定在2011年年底结稿,答应社科文献出版社刘骁军主任的约稿。最终却延误了一年,原因已经在自序中说明。此间,刘骁军主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科研处的胡微波先生一直关心本书的进展。本书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获得资助,得以面世。芮素平责任编辑付出了辛劳。在此,对于所有支持和关心本书出版的人士深表感激。
目录
自序
一、汇集经学善解
二、《吕刑》导人向善
三、国学诸家合善
上篇《吕刑》要论
一、穆王吕王之争
㈠关于春秋战国说
㈡关于炎帝文明说
㈢关于魏刑说
㈣关于综合说
1、书序问题
2、史料的可信性问题
3、吕王的身份问题
4、神话和祖宗功德问题
㈤关于周穆王之事
1、周穆王与赎刑问题
2、周穆王与南方神话问题
3、周穆王巡游与征伐问题
4、相互印证关系的形成
㈥关于《尚书·吕刑》的结构和经典意义
1、《尚书·吕刑》的结构
2、《吕刑》的经典意义
㈦结语
二、吕国所在歧义
㈠吕甫关系
1、吕侯改封为甫侯说
2、甫即吕说
3、吕姓封于甫国说
㈡吕国诸说(上)
1、新蔡说
⑴古吕说
⑵东吕说
2、南阳说
⑴南阳说的演变
⑵吕国国都在南阳的具体位置
㈢吕国诸说(下)
3、山西说
4、山东说
5、江苏说
㈣四国关系
1、许国
2、申国
⑴改大说
⑵改封说
⑶初封说
⑷楚灵王迁移说
㈤叙评
三、改刑诸说异同
㈠适时说
1、改刑因由
2、周赎刑与夏赎刑的区别
3、《周礼》五刑与《吕刑》的区别
4、改刑的历史背景
5、吕侯适时改刑
㈡尽心说
㈢仁爱说
㈣衰世说
㈤敛财说
1、赎刑是否古制
2、改刑意图
3、《吕刑》收录原因
㈥失刑说
㈦叙评
中篇 《吕刑》句解:古训
一、书序
㈠编者序:吕命穆王训夏赎刑,作《吕刑》
1、吕命穆王
2、训夏赎刑
3、作吕刑
4、述评
㈡作者自序:惟吕命,王享国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诘四方
1、惟吕命
2、王享国百年耄荒度作刑
⑴王享国百年耄荒,度作刑
⑵王享国百年,耄荒度作刑
3、以诘四方
4、叙评
二、古训(上)
㈠王曰: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
1、王曰
2、若古有训
3、蚩尤惟始作乱
4、延及于平民
5、叙评
㈡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
1、罔不寇贼鸱义
2、奸宄
3、夺攘矫虔
4、叙评
㈢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1、苗民弗用灵制以刑
2、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3、叙评
㈣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
1、杀戮无辜
2、爰始淫为劓、刵、椓、黥
3、叙评
㈤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
1、越兹丽刑并制
2、罔差有辞
3、叙评
㈥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
1、民兴胥渐
2、泯泯棼棼
3、罔中于信,以覆诅盟
4、叙评
㈦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
1、虐威
2、庶戮方告无辜于上
3、叙评
㈧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
1、上帝监民
2、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
3、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
4、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
5、叙评
㈨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
1、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
2、报虐以威
3、遏绝苗民,无世在下
4、叙评
三、古训(下)
㈠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1、乃命重黎
2、绝地天通
3、罔有降格
4、叙评
㈡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鳏寡无盖
1、群后之逮在下
2、明明棐常
3、鳏寡无盖
4、叙评
㈢皇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德威惟畏,德明惟明
1、皇帝清问下民
2、鳏寡有辞于苗
3、德威惟畏
4、德明惟明
5、叙评
㈣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农殖嘉谷
1、乃命三后,恤功于民
2、伯夷降典,折民惟刑
3、禹平水土,主名山川
4、稷降播种,农殖嘉谷
5、叙评
㈤三后成功,惟殷于民;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
1、三后成功,惟殷于民
2、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
3、叙评
㈥穆穆在上,明明在下,灼于四方,罔不惟德之勤
1、穆穆在上
2、明明在下
3、灼于四方
4、罔不惟德之勤
5、叙评
㈦故乃明于刑之中,率乂(yì)于民棐彝
1、故乃明于刑之中
2、率乂于民棐彝
3、叙评
㈧典狱非讫于威,惟讫于富
1、典狱非讫于威
2、惟讫于富
3、叙评
㈨敬忌,罔有择言在身
1、敬忌
2、罔有择言在身
3、叙评
㈩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
1、惟克天德
2、自作元命
3、配享在下
4、叙评
四、天牧
㈠王曰:嗟,四方司政典狱,非尔惟作天牧
1、王曰:嗟
2、四方司政典狱
3、非尔惟作天牧
4、叙评
㈡今尔何监?非时伯夷播刑之迪
1、今尔何监
2、非时伯夷播刑之迪
3、叙评
㈢其今尔何惩?惟时苗民匪察于狱之丽
1、其今尔何惩
2、惟时苗民匪察于狱之丽
3、叙评
㈣罔择吉人,观于五刑之中;惟时庶威夺货,断制五刑,以乱无辜
1、罔择吉人
2、观于五刑之中
3、惟时庶威夺货
4、断制五刑
5、以乱无辜
6、叙评
㈤上帝不蠲,降咎于苗,苗民无辞于罚,乃绝厥世
1、上帝不蠲(juān)
2、降咎于苗
3、苗民无辞于罚
4、乃绝厥(jué)世
5、叙评
㈥王曰:呜呼,念之哉,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皆听朕言,庶有格命
1、王曰:呜呼,念之哉
2、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
3、皆听朕言
4、庶有格命
5、叙评
㈦今尔罔不由慰曰勤,尔罔或戒不勤
1、今尔罔不由慰曰勤
2、尔罔或戒不勤
3、叙评
㈧天齐于民,俾我,一日非终,惟终在人
1、天齐于民
2、俾我
3、一日非终,惟终在人
4、俾我一日非终,惟终在人
5、俾我一日,非终惟终在人
6、叙评
㈨尔尚敬逆天命,以奉我一人,虽畏勿畏,虽休勿休
1、尔尚敬逆天命
2、以奉我一人
3、虽畏勿畏
4、虽休勿休
5、叙评
㈩惟敬五刑,以成三德,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
1、惟敬五刑
2、以成三德
3、一人有庆
4、兆民赖之
5、其宁惟永
6、叙评
下篇 《吕刑》句解下:详刑
一、祥刑(上)
㈠王曰:吁,来,有邦有土,告尔祥刑
1、王曰:吁,来
2、有邦有土
3、告尔祥刑
4、叙评
㈡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
1、在今尔安百姓
2、何择非人
3、何敬非刑
4、何度非及
5、叙评
㈢两造具备,师听五辞
1、两造具备
2、师听五辞
3、叙评
㈣五辞简孚,正于五刑
1、五辞简孚
2、正于五刑
3、叙评
㈤五刑不简,正于五罚
3、五刑不简
2、正于五罚
3、叙评
㈥五罚不服,正于五过
1、五罚不服
2、正于五过
3、叙评
㈦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
1、五过之疵
2、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
3、叙评
㈧其罪惟均,其审克之
1、其罪惟均
2、其审克之
3、叙评
㈨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
1、五刑之疑有赦
2、五罚之疑有赦
3、其审克之
4、叙评
㈩简孚有众,惟貌有稽,无简不听,具严天威
1、简孚有众
2、惟貌有稽
3、无简不听
4、具严天威
5、叙评
二、祥刑(中)
㈠墨辟疑赦,其罚百鍰,阅实其罪
1、墨辟疑赦
2、其罚百鍰
3、阅实其罪
4、叙评
㈡劓辟疑赦,其罪惟倍,阅实其罪
1、劓辟疑赦
2、其罪惟倍
3、叙评
㈢剕辟疑赦,其罚倍差,阅实其罪
1、剕辟疑赦
2、其罚倍差
3、叙评
㈣宫辟疑赦,其罚六百鍰,阅实其罪
1、宫辟疑赦
2、其罚六百鍰
3、叙评
㈤大辟疑赦,其罚千鍰,阅实其罪
1、大辟疑赦
2、其罚千鍰
3、叙评
㈥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
1、解说
2、叙评
三、详刑(下)
㈠上下比罪,无僣乱辞,勿用不行
1、上下比罪
2、无僣乱辞
3、勿用不行
4、叙评
㈡惟察惟法,其审克之
1、惟察惟法
2、其审克之
3、叙评
㈢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
1、上刑适轻下服
2、下刑适重上服
3、轻重诸罚有权
4、叙评
㈣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
1、刑罚世轻世重
2、惟齐非齐
3、有伦有要
4、叙评
㈤罚惩非死,人极于病
1、罚惩非死
2、人极于病
3、叙评
㈥非佞折狱,惟良折狱,罔非在中
1、非佞折狱
2、惟良折狱
3、罔非在中
4、叙评
㈦察辞于差,非从惟从
1、察辞于差
2、非从惟从
3、叙评
㈧哀敬折狱,明启刑书胥占,咸庶中正
1、哀敬折狱
2、明启刑书胥占
3、咸庶中正
4、叙评
㈨其刑其罚,其审克之
1、其刑其罚
2、其审克之
3、叙评
㈩狱成而孚,输而孚,其刑上备,有并两刑
1、狱成而孚
2、输而孚
3、狱成而孚,输而孚
4、其刑上备
5、有并两刑
6、叙评
四、敬刑
㈠王曰:呜呼,敬之哉,官伯族姓,朕言多惧
1、王曰:呜呼,敬之哉,官伯族姓
2、朕言多惧
3、叙评
㈡朕敬于刑,有德惟刑
1、朕敬于刑
2、有德惟刑
3、叙评
㈢今天相民,作配在下,明清于单辞
1、今天相民
2、作配在下
3、明清于单辞
4、叙评
㈣民之乱,罔不中听狱之两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
1、民之乱
2、罔不中听狱之两辞
3、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
4、叙评
㈤狱货非宝,惟府辜功,报以庶尤
1、狱货非宝
2、惟府辜功
3、报以庶尤
4、叙评
㈥永畏惟罚,非天不中,惟人在命
1、永畏惟罚
2、非天不中
3、惟人在命
4、叙评
㈦天罚不极,庶民罔有令政在于天下
1、天罚不极
2、庶民罔有令政在于天下
3、天罚不极庶民,罔有令政在于天下
4、叙评
㈧王曰:呜呼,嗣孙,今往何监,非德于民之中,尚明听之哉
1、王曰:呜呼,嗣孙
2、今往何监
3、非德于民之中
4、尚明听之哉
5、叙评
㈨哲人惟刑,无疆之辞,属于五极,咸中有庆
1、哲人惟刑
2、无疆之辞
3、属于五极
4、咸中有庆
6、叙评
㈩受王嘉师,监于兹祥刑
1、受王嘉师
2、监于兹祥刑
3、叙评
《吕刑》解译
引证文献资料
一、历史文献
二、今人著述
后记
引证文献资料
一、历史文献
1、汉孔氏传唐陆徳明音义孔颖逹疏《尚书注疏》,《钦定四库全书》本。
2、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二上,《钦定四库全书》本。
3、魏张揖《广雅》卷五《释言》,《钦定四库全书》本。
4、宋苏洵《嘉祐集》卷五《衡论下·议法》,《钦定四库全书》本。
5、宋苏轼《书传》卷十九《周书o吕刑第二十九》,《钦定四库全书》本。
6、宋袁燮《絜斋家塾书钞》卷十,《钦定四库全书》本。
7、宋叶时《礼经会元》卷四下《刑罚》,《钦定四库全书》本。
8、宋陈大猷《书集传或问》卷下《周书o吕刑》,《钦定四库全书》本。
9、《朱子语类》卷七十八《尚书一o舜典》,《钦定四库全书》本。
10、《朱子语类卷》七十九《尚书二o周书o吕刑》,《钦定四库全书》本。
11、宋钱时撰《融堂书解》卷二十《周书o吕刑》,《钦定四库全书》本。
12、宋黄伦《尚书精义》卷四十九《周书o吕刑》,《钦定四库全书》本。
13、宋时澜《増修东莱书说》卷三十四《周书o吕刑第二十九》,《钦定四库全书》本。
14、宋黄度《尚书说》卷七《周书o吕刑》,《钦定四库全书》本。
15、宋林之奇《尚书全解》卷三十九《周书o吕刑》,《钦定四库全书》本。
16、宋胡士行《尚书详解》卷十二《周书o吕刑第二十九》,《钦定四库全书》本。
17、宋夏僎《尚书详解》卷二十五《周书o吕刑》,《钦定四库全书》本。
18、宋陈经《尚书详解》卷四十七《周书o吕刑》,《钦定四库全书》本。
19、宋魏了翁《尚书要义》卷十九《周书o吕刑》,《钦定四库全书》本。
20、宋人蔡沉《书经集传》宋蔡沉《书经集传》卷六《周书o吕刑》,《钦定四库全书》本。
21、宋史浩《尚书讲义》卷二十《周书o吕刑》,《钦定四库全书》本。
22、宋郑樵《尔雅注》卷上,《钦定四库全书》本。
23、元陈师凯《书蔡氏传旁通》卷六下《周书o吕刑》,《钦定四库全书》本。
24、元朱祖义《尚书句解》卷十二《周书o吕刑第二十九》,《钦定四库全书》本。
25、元吴澄《书纂言》卷四下《周书o吕刑》,《钦定四库全书》本。
26、元陈栎《书集传纂疏》卷六,《钦定四库全书》本。
27元董鼎《书传辑録纂注》卷六《周书o吕刑》,《钦定四库全书》本。
28、元王充耘《读书管见》卷下《周书o吕刑》,《钦定四库全书》本。
29、元陈悦道《书义断法》卷六《周书·吕刑》,《钦定四库全书》本。
30、元许谦撰《读书丛说》卷六《周书o吕刑》,《钦定四库全书》本。
31、元王充耘《书义矜式》卷六《周书·吕刑》,《钦定四库全书》本。
32、明陈第《尚书疏衍》卷四《周书o吕刑》,《钦定四库全书》本。
33、明刘三吾《书传会选》卷六《周书o吕刑》,《钦定四库全书》本。
34、明王樵《尚书日记》卷十六《周书o吕刑》,《钦定四库全书》本。
35、明胡广等《书经大全》卷十《周书o吕刑》,《钦定四库全书》本。
36、明马明衡《尚书疑义》卷六《周书o吕刑》,《钦定四库全书》本。
37、明梅鷟《尚书考异》卷五《周书·吕刑,《钦定四库全书》本。
38、康熙《日讲书经解义》卷十三《周书o吕刑》,《钦定四库全书》本。
39、清王夫之《尚书稗疏》卷四下《周书o吕刑》,《钦定四库全书》本。
40、程川《朱子五经语类》卷四十九《周书o吕刑》,《钦定四库全书》本。
41、清朱鹤龄《尚书埤传》卷十五《周书o吕刑》,《钦定四库全书》本。
42、清余萧客《古经解鈎沉》卷四《周书o吕刑》,《钦定四库全书》本。
43、《钦定书经传説汇纂》卷二十一《周书o吕刑》,《钦定四库全书》本。
44、汉韩婴《诗外传》,《钦定四库全书》本。
45、汉郑氏笺唐陆徳明音义孔颖达疏《毛诗注疏》,《钦定四库全书》本。
46、宋王应麟《诗地理考》,《钦定四库全书》本。
47、宋李樗、黄櫄《毛诗李黄集解》,《钦定四库全书》本。
48、宋严粲《诗缉》,《钦定四库全书》本。
49、宋人范处义《诗补传》,《钦定四库全书》本。
50、元梁益《诗传旁通》,《钦定四库全书》本。
51、元许谦《诗集传名物钞》,《钦定四库全书》本。
52、元刘瑾《诗传通释》,《钦定四库全书》本。
53、明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钦定四库全书》本。
54、明朱朝瑛《读诗略记》,《钦定四库全书》本。
55、明胡广等《诗传大全》,《钦定四库全书》。
56、明梁寅《詩演義》,《钦定四库全书》本。
57、呉景旭《歴代詩話》,《欽定四庫全書》本。
58、明季本《诗説解颐正释》,《钦定四库全书》本。
59、清毛奇龄《毛诗写官记》,《钦定四库全书》本。
60、清毛奇龄《诗传诗说驳义》,《钦定四库全书》本。
61、清顾镇《虞东学诗》,《钦定四库全书》本。
62、清严虞惇《读诗质疑》,《钦定四库全书》本。
63、清朱鹤龄《诗经通义》,《钦定四库全书》本。
64、清姜炳璋《诗序补义》,《钦定四库全书》本。
65、清陈启源《毛诗稽古编》,《钦定四库全书》本。
66、汉郑氏注唐陆德明音义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钦定四库全书》本。
67、宋卫湜《礼记集说》,《钦定四库全书》本。
68、唐明皇御注、陆德明音义、宋邢昺疏《孝经注疏》,《钦定四库全书》本。
69、汉赵氏注宋孙奭音义并疏《孟子注疏》,《钦定四库全书》本。
70、晋杜预《春秋释例》,《钦定四库全书》本。
71、五代冯继先《春秋名号归一图》,《钦定四库全书》本。
72、宋程公说《春秋分记》,《钦定四库全书》本。
73、宋吕祖谦《左氏传续説》,《钦定四库全书》本。
74、宋吕本中《春秋集觧》,《钦定四库全书》本。
75、宋魏了翁《春秋左传要义》,《钦定四库全书》本。
76、元齐履谦《春秋诸国统纪》,《钦定四库全书》本。
77、明王道焜、赵如源同编《左传杜林合注》,《钦定四库全书》本。
78、清胡安国《胡氏春秋传》,《钦定四库全书》本。
79、清张尚瑗《三传折诸·左传折诸》,《钦定四库全书》本。
80、清顾炎武《左传杜解补正》,《钦定四库全书》本。
81、清顾栋髙《春秋大事表》,《钦定四库全书》本。
82、《春秋集传释义大成》,《钦定四库全书》经部五。
83、《帝王世纪》
84、《今本竹书纪年》
85、《古本竹书纪年》
86、晋郭璞注《穆天子传》,《钦定四库全书》本。
87、吴韦昭注《国语》,《钦定四库全书》本。
88、汉髙诱注《战国策》,《钦定四库全书》本。
89、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
90、南朝宋范晔范晔撰、梁刘昭注《后汉书》,《钦定四库全书》本。
91宋欧阳修《新唐书》,《钦定四库全书》本。
9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钦定四库全书》本
93、宋罗泌《路史》卷二十四《国名纪》,《钦定四库全书》本。
94、宋吕祖谦《大事记》,《钦定四库全书》本。
95、魏郦道元《水经注》,《钦定四库全书》本。
96、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钦定四库全书》本。
97、宋郑樵《通志》,《钦定四库全书》本。
98、宋乐史《太平寰宇记》,《钦定四库全书》本。
99、宋潘自牧《记纂渊海》,《钦定四库全书》本。
100、宋欧阳忞《舆地广记》,《钦定四库全书》本。
101、宋王存等《元封九城志》,《钦定四库全书》本。
102、宋祝穆《方舆胜览》,《钦定四库全书》本。
103、元于钦《齐乘》,《钦定四库全书》本。
104、明李贤《明一统志》,《钦定四库全书》本。
105、《大清一统志》,《钦定四库全书》本。
106、《河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本。
107、《河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本。
108、《山西通志》,《钦定四库全书》本。
109、《江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本。
110、《甘肃通志》,《钦定四库全书》本。
111、汉髙诱注《吕氏春秋》,《钦定四库全书》本。
112、汉王符《潜夫论》,《钦定四库全书》本。
113、宋王应麟《困学纪闻》,《钦定四库全书》本。
114、宋章如愚《群书考索续集》,《钦定四库全书》本。
115、清阎若璩《潜邱札记》,《钦定四库全书》本。
116、《墨子》,《钦定四库全书》本。
117、汉髙诱注《淮南鸿烈解》,《钦定四库全书》本。
118、晋郭象注《庄子注》,《钦定四库全书》本。
119、晋张湛注唐殷敬慎释文《列子》,《钦定四库全书》本。
120、宋郑樵《通志》,《钦定四库全书》本。
121、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本。
122、《御批历代通鉴辑览》,《钦定四库全书》本。
123、元人尚仲贤《洞庭湖柳毅传书》。
二、今人著述
1、章太炎《国学讲演录》。
2、郭沫若《金文丛考》,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3、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版
4、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第4册,中华书局,
5、《顾颉刚读书笔记》,(台北)联经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版。2005年第1版。
6、顾颉刚《论〈今文尚书〉著作时代书》,《古史辨》第一册。
7、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傅斯年《民族与古代中国史·姜原》,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一分,1930年5月。
9、傅斯年《民族与古代中国史·大东小东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一分,1930年5月。
10、钱穆《周官著作时代考》,《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1、何光岳《吕国的形成和迁徙》,《史学月刊》1984年第三期。
12、马小红:《试论<吕刑>的制作年代》,《晋阳学刊》1989年第6期。
13、吴锐《杨向奎先生论炎帝文明》,《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3期。
14、徐少华《吕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探疑》,《中原文物》1996年第4期。
晁福林《郭店楚简<缁衣>与<尚书·吕刑》,《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02期
15、李力《先秦法制研究之批判》,《中国法制史考证》甲篇第一卷,2003年版。
16、郭静云《从不同文本引用<尚书?吕刑>篇试探战国社会思想的多元性》,《史学史研究》2009年第2期
17、金荣权《古吕国综考》,《南都学坛》第 31 卷第 2 期,2 0 1 1 年 3 月。
18、尤韶华《〈尚书〉所见的法律形式》,《法律史论丛》第1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注释:
1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后序》, 见《读西学书法》1896年时务报馆本。
2"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儒讥墨以上同、兼爱、上贤、明鬼。"唐韩愈《读墨子》《墨子》,《钦定四库全书》本。
3明王守仁《王文成全书》卷二十《咏良知四首示诸生》,《钦定四库全书》本。
4唐李白《李太白文集》卷十三《送薛九被谗去鲁》,《钦定四库全书》本。
5"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藉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长短,核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隋顔之推《顔氏家训》卷上《慕贤篇第七》,《钦定四库全书》本。
6"要之舍西学而言中学者,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者,其西学必为无本。无用无本,皆不足以治天下"。"吾尝见乎今之所论西学者矣,彝其语,彝其服,彝其举动,彝其议论,动曰:中国之弱,由于教之不善,经之无用也。推其意,直欲举中国文字,悉付之一炬。而问其于西学格致之精微,有所得乎?无有也。问其于西政富强之本末,有所得乎?无有也。之人也,上之可以为洋行买办,下之可以为通事之西奴,如此而已。更有无赖学子,自顾中国实学,一无所识,乃藉西学以自大,嚣然曰:此无用之学,我不为之,非不能也。然而希、拉(谓希腊拉丁)、英、法之文,亦未上口,声光化电之学,亦未寓目,而徒"三传"束阁,《论语》当薪,而揣摩风气,摭拾影响,盛气压人,苟求衣食。盖言西学者,十人之中,此两种人几居其五"。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后序》, 见《读西学书法》1896年时务报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