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中
大
中央在改革开放之初即决定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社科院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最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之一。随着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持续上升,打造中国软实力,中国社科院设立海外研究机构的历史时机已经成熟。
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我们将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中国社科院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理当成为党和国家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主力军,同时,作为一个具有民间色彩的研究机构,具有开展对外交流的极大便利,有利于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
2、世界需要借鉴中国的发展和治理经验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空前的辉煌成就,逐步让中国人民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方面取得了共识。中国应该进一步向全世界说明和宣传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的政治理论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为中国营造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的同时,也可以为解决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难题提供中国的视角和经验。中国社科院可以担此重任。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美国的布鲁金斯学会已于2003年在中国设立了中国中心和北京办公室,直接雇佣中国学者开展工作,并向其华盛顿总部负责。多年来,布鲁金斯学会在中国设立的研究中心举办了大量公开学术活动,汇聚了众多中国学界、政界、商界精英,在中国的金融改革、税制改革、企业改革、能源与环境、医疗改革等问题上提供了大量政策建议。2010年,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与清华大学合作设立了卡内基-清华中心,其运作方式与布鲁金斯学会相似。除了在中国拓展影响力之外,美国智库还在俄罗斯、印度、日本、中东等与美国利益有重要关联的地区和国家不断设立新的智库中心和研究项目,以此为美国公共外交的顺利推行,搭建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美国智库的海外拓展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目前,中国的众多思想库尚未有在海外设立研究机构的先例。中国社科院敢为天下先,创新性地率先在海外设立研究机构,既可以开风气之先,也具有得天独厚的突出优势。
1、创新工程的实施为设立海外研究机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工程实施以来,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水平和成果质量获得了极大的提升,科研和管理机制体制得到了极大的优化,成效显著。这就为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设立海外研究机构提供了坚实的机制和实力保障。
2、高层次、各专业人才荟萃
中国社科院几乎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包括国际法、国际关系、经济、金融等诸多领域,都拥有一大批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学者专家队伍。
3、中国社科院的身份独特
中国社科院是具有民间色彩的专业研究机构,与那些直接隶属于党政机关和军队的研究机构不同。这就决定了中国社科院在与国外交流的过程中具有敏感度低、地位中立、可信度高的特点。
4、中国社科院具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经过三十多年发展的长期积累,中国社科院已经在国外同行当中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容易被国外同行和有关机构接受。
中国社科院设立海外研究机构,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需要获得党和政府在财政和人事等方面一如既往的坚定支持。初步的具体设想如下:
1、设立地区的选择
中国社科院的海外研究机构应首先在那些与中国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重要国家和地区设立。比如美国、俄罗斯、欧洲、东南亚、日本、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对于中国国家利益,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社科院的首批海外研究机构可以考虑在上述国家和地区分别设立。
2、海外研究机构人才的选聘
中国社科院海外研究机构人才的选聘应坚持高端化、国际化、当地化、多元化的标准。海外研究机构的人才来源可以有如下几个方面:从中国社科院本系统和面向全国选聘优秀人才、驻在国退休的驻华外交官员、曾在驻在国任职的中国退休外交官、驻在国的知名企业家和企业高管人员、驻在国当地的中资机构和企业的高管人员、在驻在国企业担任高层管理职位的华裔和中国公民、曾在中国境内的外资和中资机构担任高层管理职位的返国人员、驻在国相关研究机构和大学的优秀研究人员以及驻在国的各级官员。
3、研究领域应重点突出
中国社科院海外研究机构的研究领域和关注重点应该十分明确。应该根据中国与该国发展国家关系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地展开研究和相关活动。应当在政治、经济、法律、人权和军事等方面,集中优势力量展开长期的、深入的和全面的跟踪研究。比如,中日东海和钓鱼岛争端、南海岛礁和海域主权归属争端、中印边界划分和领土争端、中美和中俄关系研究等,都应该成为未来中国社科院海外研究机构的重点关注领域。
4、坚持本土化发展策略
中国社科院海外研究机构应始终坚持本土化、当地化的发展策略,借鉴跨国公司的海外发展经验,力争做隐形人和隐形机构,完全融入当地的社会环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的本土化--研究人员和管理层应尽量聘用当地合格人员担任;二是管理的本土化--当地注册,正规设立,逐步建立起驻在国的人脉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