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治理公款吃喝“变脸”须三管齐下
支振锋
字号:

十八大之后,中央倡导转作风,提出厉行勤俭节约,制止奢侈浪费,严肃整治公款大吃大喝和公款旅游行为,继续从严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接待场所等楼堂馆所建设,规范公务用车管理和领导干部出访活动,并先后出台一系列规定。成效显著。高档餐饮和名酒消费明显下降;不少领导干部过节安静了,耳根清净了,心底也干净了,能更好地投身于工作之中。但近期却有记者调查发现,少数干部冒充“个体户”公款出境游,还有人将公款吃喝转入“地下”,把单位食堂“变身”为“堪比五星级饭店的内部餐厅”、“把茅台酒倒进矿泉水瓶”,甚至偷偷摸摸到隐秘会所去消费。与此同时,“遏制公款吃喝将影响整体消费”、“内需不足将影响经济增长”的“高论”也开始见诸坊间。

 

现实中,国企和医院、学校等规模较大的事业单位,要么是经营性单位,要么有“创收”项目,手里有“活钱”,有“小金库”,监管困难,因此可以在单位内部食堂上动脑筋,挖空心思让“食堂”变身、茅台酒“变脸”,安全过瘾好走账。而党政机关的经费全来自财政拨款,监管相对较严,如果不与下属事业单位在一起的话,能够规模大到自设内部食堂的,除了中央部委和一级政府部门、公检法三机关外,还只是少数,所以某些干部大多到隐秘会所去消费。令人担忧的是,根据媒体调查,这种化了妆和变了脸的公款消费有蔓延之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不严加整治,来之不易的治理公款奢侈浪费成果就有得而复失之虞。

靠公款吃喝带动经济增长实属谬论,民生投入才更能拉动内需。“要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上紧日子。”中央对此是清醒的,对制止公款吃喝、奢侈浪费的态度也是坚定的。但从20世纪80年代在“四菜一汤”上的挖空心思“加料”,到今天“八项规定”下公款吃喝转入“地下”的“变脸”,总有人千方百计规避中央禁令。这种现象值得深思和警惕。

公款浪费的实质是“公家人”利用公权力花费公款谋取个人享受,或利用公款进行不正当交易,这里面的核心环节就是钱、权和人。因此,根治公款浪费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管住钱、管住权、管住人,必须三管齐下,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

管住钱是源头。一方面要靠李克强总理所说的,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简政放权,对于市场和社会能够做到的,政府尽量放手,而只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产品;继续调整经济结构和事业单位改革,对于非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非基础行业与非战略行业,应该尽可能交给百姓和社会去经营,明晰产权,释放社会活力并藏富于民。另一方面,还要有一套严密而科学的财经金融法律体系,从预算、招标、采购、交易、会计、决算、审计,以及财务公开、公示和银行过账环节严密监管,同时将单位创收纳入财政监管,严格治理小金库,才有可能使公款浪费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管住权是关键。权力是政治体制及其运行过程中的一个核心要素,没有权力,政府就无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但权力是把双刃剑,天然有自我膨胀的倾向和与私欲相勾连的可能,因而需要有制约与监督机制。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高速变化的转型期,对效率的需求又要求必须给权力更大的空间,结果软化了权力之间的硬性制约,淡化了人民对权力应有的刚性约束,从而导致权力傲慢、权力滥用和贪污腐败的滋生。滥用公款,公款浪费,正是权力失去约束的一个典型表现。从根本上遏制公款浪费,就必须以法定权,无法律规定不得动用公帑;民主用权,公款开支达到一定数额须经民主表决;遵守程序,动用经费必须按照法定程序;严格监管,依法严格监管发票和账目;透明公示,三公经费必须公开,实行阳光三公,让老百姓看得见、看得懂。

管住人是根本。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承诺,到“当官发财两条道”的庄严宣示,再到“八项规定”等一系列反腐倡廉制度的公布,中央始终坚持严格管理党员干部,注重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严禁以权谋私。正是铁一般的纪律,使得我们党能够从小到大,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伟大胜利。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所强调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以及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上强调的,要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人,形成不能贪不敢贪机制,给权力涂上反腐剂戴上紧箍咒。只要三管齐下,形成严密监管的制度体系,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公款浪费不可治理。

原刊于《法制日报》2013年4月2日第7版“声音”,有删节,题目改为《严管权钱人,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