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中
大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此召开一年一度的法治蓝皮书新闻发布会,隆重推介《法治发展报告(2013)》(即《法治蓝皮书》)。我谨代表法学研究所,对大家在百忙之中参加发布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一再使我们深知,法治在中国的现实社会运行与历史发展进步中具有极端重要性。在去年召开的十八大上,既系统总结了以往民主法治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也明确提出了今后民主法治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充分表明了法治在中国所获得的高度重视。这种高度重视,使我们从事法学研究的机构与从事法学研究的人深感职业命运的前景光明与责任重大。更为重要的是,使我们深知,我们的科研职业的前景与中国法治的前途联系在一起,我们的科研成果的价值与对中国法治进步的贡献联系在一起。《法治蓝皮书》就是体现法学研究者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科研实践结晶,旨在推动中国的法治进步与法学繁荣。
法学研究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从事法学研究的科研机构,长期致力于有关民主法治人权的理论研究,并为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建议,为法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为了帮助各界全面客观地了解我国法治发展状况,法学研究所自2004年开始,每年组织专家在深入调查研究和严谨科学论证分析的基础上,编创出版《法治蓝皮书》,对我国年度法治发展状况进行评点和总结。到今年,法治蓝皮书已连续出版了11本。另外,通过社科文献出版与荷兰博瑞出版社,在欧洲出版了法治蓝皮书的英文版。可以说,法学研究所编写的《法治蓝皮书》,已经成为国内外了解中国法治发展的重要窗口。
有所了解《法治蓝皮书》的人都知道,在各种法学出版物中,《法治蓝皮书》有独特的性质、风格与气质。《法治蓝皮书》的内容不是纯粹理论推演的过程与结论,而是主要通过实证的方法归纳解析出中国法治过程的年度实态,其中既有对中国法治发展的总体报告,也有反映分析特定领域法治发展的专题报告。《法治蓝皮书》的内容也不是年鉴式的虽然系统但却平铺直叙的事件摹写,而是以深刻的理论手段发现具有指标意义的法治现实要素,并通过将这些现实要素予以指标体系化,以此来透过社会表象反映我国法治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趋势。当然,由于《法治蓝皮书》是对最近的法治现实做最新的描述与分析,其中的许多内容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是,《法治蓝皮书》不是登载新闻的媒介,不以披露个别案件或具体事件为己任,其中所涉个案的陈述,不是文学性的故事叙述,而是理论分析对象的事实解析。《法治蓝皮书》所追求的学术效果和社会影响,不是引人注目的指标数字爆料效应,而是告知读者,中国法治的发展确实如此,如何如此,因何如此。作为一部理论性的实证报告,《法治蓝皮书》力求既能充任理论研究的实证依据,又能充任实证分析的理论模板。
通过创新性的研究方法获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始终是《法治蓝皮书》秉持的科研理念。不拘泥于传统的法学研究模式,不受限于既有的法学关注领域,以新视野、新选题、新方法、新结论为科研主导,是《法治蓝皮书》持续得到各界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在历年的《法治蓝皮书》编创过程中,法学研究所“国家法治指数”课题组针对我国法治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运用科学严谨的方法,立足第一手调研数据,建构了数个具有科学价值、现实意义和鲜明特点的法治指数体系。例如,由《法治蓝皮书》率先建构并逐年完善的政府透明指数年度报告、司法透明指数年度报告、检务透明指数年度报告,已经成为《法治蓝皮书》的重要学术品牌。如果逐年阅读并比较这些指数报告,我们会准确而具体地感到中国法治的实在进步,由此肯定会增强我们对中国法治进步的信心,也由此肯定会增强我们对《法治蓝皮书》的信任。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在开展的国情调研活动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为《法治蓝皮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更为优化更为契合的科研机制和学术环境。法治国情调研是法学研究密切联系法治发展实际、弘扬理论联系实际优良学风的重要过程,也是培养科研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产出优秀科研成果的重要方式,这一措施功效已经在《法治蓝皮书》的形成过程中显现出来。创新工程则使我们更加注重科研体制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成果创新,这一机制效应也已经在《法治蓝皮书》的内容中显现出来。
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的是,社会各界的同行与朋友对《法治蓝皮书》的持续关心和恒久支持。我们深知,正是你们对《法治蓝皮书》的深度阅读、热心转述、接续分析和认真指点,才使得《法治蓝皮书》的逐年发行已经成为某种期待,才使得《法治蓝皮书》影响力的逐年扩大获得相当确定。我们相信,《法治蓝皮书》将决不辜负各界朋友的信任与期待,一定会通过不断丰富的内容和愈加科学的结论,有助于我们观察中国法治状况的视野更加周延,我们分析中国法治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刻,我们追求中国法治进步的理想更加坚定。
最后,祝愿我们的民主法治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