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中国现代经济学教育的一个骈枝

——“伪国立北京大学”的经济学教育
孙家红
字号:

【作者简介】孙家红: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制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收稿日期】2012年5月21日

【版权声明】作者授权本网首发,转载请注明"中国法学网首发"

【责任编辑】樊彦芳

"七七事变"发生后,国立北京大学的教职员纷纷南下,先是筹组长沙临时大学,随后又在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对于北平原国立北京大学之地,起初留有孟森、马裕藻、钱玄同、周作仁四人,作为留平教授,看护校产,联系同仁。随着日军进城,逐渐控制国立各高校,迫使北大校务完全停顿。与此同时,日本侵略者积极筹划在教育界扶植亲日势力,组建傀儡政权。1937年12月,原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校长汤尔和 1受命出长伪教育部,决定合并原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大学各学院,组成新的国立北京大学,是为"伪国立北京大学"。

伪国立北京大学是日本占领北平时期的特殊产物,究其本质,毫无疑问地属于日本推行文化侵略政策的工具。因此,我们在政治上应该予以否定。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伪国立北京大学固然属于历史的客观存在,并在人员和组织建置方面与原国立北京大学存有若干联系,因而在事实上我们自又不能对其视而不见。再者,伪国立北京大学虽然说不上有多大的学术贡献,但是其毕竟属于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一段难以抹去的内容,也为抗战时期沦陷区的学子们提供了一些读书学习的机会,开展了一定的学术研究活动,所以,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将之作为一个教育史的专题来研究,也未尝不可。本此宗旨,笔者谨将伪国立北京大学关于经济学科方面的内容作一简单梳理。

1937年12月,伪国立北京大学成立之初,设置文、理、法、工、农、医6个学院。1938年2月至7月,农、医、工、理四学院相继开学。11月28日,颁布《(伪)国立北京大学组织大纲》,同日任命汤尔和兼国立北京大学总监督。1939年1月3日,汤尔和正式就任伪国立北京大学的总监督。同月14日,在农学院举行开学典礼,并以是日为"(伪)北京大学复兴纪念日"。1940年11月,汤尔和病逝,暂由华北政务委员瞿益锴暂代。1941年4月,改监督为校长,聘钱稻孙为校长。

伪国立北京大学的法学院成立时间较晚,先是借中南海福禄居筹备,后又借用中法大学一部分房屋,作法学院院址。1941年9月1日,正式开学,办公地址选在东皇城根三十九号。据同年4月8日公布的《(伪)修正国立北京大学组织大纲》规定,(伪)国立北京大学法学院下设四系:法律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商学系,以方宗鳌为法学院长,以余天休2 为经济学系主任。实际上,如同其他院系一样,伪北大法学院也是合并原国立北京大学和北平大学的相关院系而成。其中,商学系属原国立北京大学所无,纯是北平大学合并进来。因此,我们下面的叙述和讨论将基本限于经济学系。3

1. 课程设置

在1941年秋伪北大法学院成立之初,即集合若干专家拟定了学科课程。全套课程主要参照和采用东京帝国大学之最新学科模式,"并经体察中国及东亚之情况而定,以求适应时代之需要"4 。从全院政治、经济、法律、商业4个系别来看,各系第一年课程,大抵讲述社会科学之概论,授以各门基本知识。自第二年起,则循序渐进,次第显示其专门特色。当时的课程设计者认为:各系学科虽属分立,但彼此关系相当密切。作为学习者,不应偏重其本系知识,应该兼通其他社科知识。所以,我们在当时的各系课程表中看到,同属法学院下,法律学系课程中,列有经济学、公司法及合作社法、经济政策、票据法、财政学、保险法等,且皆属必修课程;政治学系下面,也有经济学、经济政策、财政学、统计学、经济学史、中国土地问题等课程。可见,当时在课程教授中,讲求既要注重本系课程,同时兼授其他相关社科知识;而在课堂讲授之外也强调实习指导,"期使学力及经验均有相当成就,成一实用人才"。5

据伪北大法学院院长方宗鳌所述,该院成立后,其中经济学系的课程最早得到全面开设,政治、法律二系则后之。6 下面,将1943年伪北大经济学系的课程进行列表: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经济原论 4 经营经济学(第一部) 2

 

 

2 经营经济学(第三部) 2
经济政策总论 4 农业政策 2 商业政策 2 工业政策 2
法制概论 4 会计学(第一部) 2 会计学(第二部) 2 会计学(第三部) 2
哲学概论 2 金融论(第一部) 2 金融论(第二部) 2 交通政策 2
政治学概论 2 财政学(第一部) 3 财政学(第二部) 3 殖民政策 2
日 文 8 一般经济史 3 东亚经济史 3 社会政策 2
国 文 2 经济地理 2 统计学 3 东亚经济思想史 4
欧 文 4 世界经济状况 3 经济学史 3 产业法 2
体 育 2 民法概论 4 商事法概论 5 日 文 2
    日 文 6 刑事法概论 2 实 习 2
    ○心理学 2 日 文 3 特别讲义 4
    ○社会学 2 ○配给论 2 ○经济哲学 2
        ○合作社论 2 ○中国土地问题 2
            ○现代中国经济问题 2
注:有○号者为选修科目。

 

通过上表,我们发现其与抗战前北大经济学系的课程存在很大不同。最明显的,"日文"在课程中占有绝大比重,而且从大一到大四皆属必修。相反,"国文"和"欧文"皆列位其次。甚至在一年级时,"日文"不仅位列在前,而且其与"国文"的比重竟然达到4:1(8:2)。相形之下,"国文"仅有一年级的两个学时,竟然沦落得连"欧文"(四个学时)都不如。这样一来,"日文"俨然已经取代"国文",简直要成为中国人的"母语"了!日本人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百辞莫辩。另外,我们发现课程表中还有"东亚经济史"、"东亚经济思想史"、"殖民政策"三门必修的专业课程,联想到日本军国主义一贯鼓吹的"大东亚共荣圈",我们可以判定:这样的课程设置,无非也是为了他们的侵略政策服务的。

然而,暂时平息一下激动的民族情感,我们有必要对当时课程的内容作进一步的了解。下面,谨据1943年下半年的《(伪)国立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科课程说明书汇编》,将其中经济系的主要课程内容作些摘引:

第一学年

(1) 经济原论

本课程注重全部经济学之概括的介绍,内分经济概论、经济史略、生产、交易与配给、分配、消费,及近代国民经济与国家财政各项实际问题之泛论。其目的为使一般初学者认识近代经济生活之意义,俾作将来研究高深学理之基础。

(2) 经济政策总论

本课程讲述一般之经济政策,尤注重于近时统制经济现象之本质。凡与本政策有密切关系之问题,如农业、工业、商业、货币、金融等政策,均在一并讨论之列。

第二学年

(1) 经营经济学(经营学)第一部

本课程首部以经营事业之基本经济原则,对生产、消费、价值、价格等学说详加讨论。次及现代各种经营事业之概况、企业之分类及组织等。最后讨论企业之财政问题,如资本之来源、资本之招集、盈利之计算、盈利之分配、公积金等。

(2) 农业政策

本课程讲述如何促进农业发展,增进人民利益,其主要内容,为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产问题,以及耕地整理、肥料取缔等项。

(3) 会计学(簿计)第一部

本课程授以簿记之基本原理并注重其实务,由浅入深,由简而繁,使学生真正明了簿记各种方法。第一步论复式簿记之借贷原理。第二步论简略之记账程序,由日记簿、过账、试算以至结账。第三步分章讲解特种日记簿、统制账户、分类账簿、决算时之整理项目及报表之编制与内容。划分账簿为四组,分别说明各组之应用方法,使学生逐组实习。第四步论现代企业采用西式簿记之实际应用方法、所得税实务、合伙及公司所特具之账户与账簿。

(4) 金融论(货币银行)第一部

本课程研究货币、信用及银行之一般管理。中国与各国之通货及银行制度,皆在探讨之列。

(5) 财政学(总论)第一部

本课程分绪论、财政学史、岁入、岁出、公债、预算等部讲授,主要理论与学说之阐明,视为财政学分论之大导言,亦无不可。

(6) 一般经济史

本课程内容共分四编:(一)导论,讲述一般经济史之意义、发展史、学派、研究法等;(二)初民经济史;(三)中国经济史;(四)欧洲经济史。目的在使学生对于一般经济史能有一清楚之概念,并对于如何研究中国经济史,亦可略窥门径。

(7) 经济地理

本课程讲述关于自然和人类经济活动之交互作用及经济之地理限制性等,基于此交互作用之原理,以说明各地方之经济文化种种之现象。

(8)世界经济状况

本课程之主旨,以讲述世界经济之概念为主要之目的。首先概括的授以世界经济之基础理论,次则采取当现阶段下世界经济现象之分析中,以之把握世界经济之实态之方针。

第三学年

(1) 经营经济学(工商管理)第二部

本课程讲述于工商事业之管理问题,如各种公司厂所事务之管理及职工之管理等,引据各国现行工商管理制度,以为研究张本。与管理工商有关之法规,亦在讨论之列。

(2) 商业政策

本课程以研究国家对外经济政策为主旨,先讲授各时代世界政治经济情况之递嬗,国际贸易学说之变迁,及各国对于国际贸易之政策手段及目的。继以现代中国之政治经济环境,并其应采之对外商业政策。

(3) 会计学第二部

本课程研究会计高深学理及实施问题,除指导学生多读关于会计学之书籍及实习各种问题外,对管理方面之问题,如财政、组织、表册、分析等有关会计者,亦详加讨论。

(4) 金融论(投资信托)第二部

本课程主旨在研究投资与信托之原理实务,及其有关法理。如资金之性质、利息之构成、市场之组织、证券之分析,与信托之理念、起源、种类、经营,以及我国资本市场、信托业务之发展近况,皆讨论之。

(5) 财政学 第二部

本课程在原理方面,研究高深学理,撮其要旨,辨其得失,就实用方面,指示财政原则之应用与国民经济之关系,财政制度之异同与国家政体之关系。次批评中国现行财政制度,并泛论改良方策。

(6) 东亚经济史

本课程目的,在阐明东亚各国经济之特征,及其经济发达变迁,并其交互之影响等。

(7) 统计学

本课程之目的,在授以统计资料之征集方法,统计图表之编制、平均数离差、正态与偏态相关系数之计算方法,尤注重于指数之编制与其应用,更对于长期趋势、季节变迁、商情预测等,阐明其关系。并引用原理及其计算方法,以备实际应用。

(8) 经济学史

本课程目的,在使学生对经济哲学得一有系统之认识,以历史之演进为经,以各派经济思想之发展为纬,自重商主义始,以迄现今,分期探讨之。

(9) 商事法概论

本课程目的,在授以商事法之基本知识。凡商法之意义、沿革、法系与立法制度,商人、商业与营业之性质,商号、商业注册与商业账簿之效用,以及公司、票据、海商、保险四大商事单行法规之内容规定,均与以系统之研讨。

(10) 配给论(选)

本课程分交易所及仓库两部。交易所论注重于交易所在一国金融界及货物配给上所占之地位,以及关于各项交易所之问题。仓库论包括仓库业任配给程中之重要经济效用、中外各国仓库业之状况等。

(11) 合作社论(选)

本课程目的,在授以合作社基本知识。凡合作思想、理论、合作运动发展史,及合作社经营实务等,皆在讨论之列。

第四学年

(1) 经营经济学(广告学)第三部

本课程内容,首先阐明广告之本质及变迁,次论广告战之准备问题。(如广告政策、广告费、市场调查等)广告作成之研究等项,亦在讨论之列。

(2) 工业政策

本课程讲述保护工业及发展工业之方策,其主要内容为劳资协调、工业统制、工人福利、工人教育、技术教育等问题。

(3) 会计学(第三部)

本课程之主旨,在使学生习得成本计算方法,如原料所需、人工所需,及其他各种成本之计算手续,皆讨论之。

(4) 交通政策

本课程分绪论、本论二部。绪论讲交通之范围种类及其经营之特权与责任等。本论讲铁路与海洋两大交通之工具、技术、业务、法规诸问题。其重要政策,皆于讲述法规时阐明之。

(5) 殖民政策

本课程以讲述殖民政策之一般的概念为目的。首先授以世界新秩序理念之一般概念,以资确立学生一般之世界观。次则授以殖民政策之一般概念之方针。

(6) 社会政策

本课程目的,在使学生了解社会政策之本质与运用。内容以关于劳工之社会政策为主。如劳资纠纷、失业问题、和解仲裁、劳工保险、劳动立法等。至于现代各国所施行之其他政策,为解决经济性质的社会问题者,皆在附带讲授之列。

(7) 东亚经济思想史

本课程目的,在讲述东方经济思想之真髓,阐明道德与经济之不可分性,及心物交互关系,进而讨论东亚各国经济思想之变迁与进化,以及影响于国家政治之情形。

(8) 实习

本课程约分校内校外两种,其方针由教授随时规定,指导实习,就其所修之主要学科,予以实事印证,以为实际任事及研究深造之准备。

(9) 特别讲义

本课程讲述具有时代性之经济学科问题,及于规定课程外之一切重要问题,以图增进学生之特别知识。其讲座延请专门家分任之。

(10)经济哲学(选)

本课程系从哲学之观点,将含于作为经验科学之经济学中之价值、欲望、货币、劳动等作一哲学之解明,同时研究所谓经济学的"学问"之性质,以及其与诸有关学科之差异的认识论之研究。

(11) 中国土地问题(选)

本课程目的,在使学生明了中国土地制度之沿革及土地问题之一般理论,进而就客观之社会实况,以研讨土地制度改革之问题。

(12) 现代中国经济问题(选)

本课程之主旨,在使学生理解现代中国之经济实际情况,与其在国际上所处之地位。7

上列经济学课程,正如前面所言,"颇多参酌采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之最新学科",带有明显的移植日本痕迹。即如"经营经济学"的名称,不仅为抗战前北大经济学系课程表中所无,而且还将之按照年级分为"经营学"、"工商管理"、"广告学"三部。此外,像"金融论"还被分为"货币银行"、"投资信托"两部。这样的课程设置办法,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经济学界早已被扬弃,当时或许只有日式的学科设置中才会作如此繁琐的名称表述。再有,一方面,在"东亚经济史"、"东亚经济思想史"的课程说明中,龂龂以东亚为研究的特定地域范围,另一方面,在"殖民政策"中直言以"世界新秩序的理念"进行传授灌输,可以说,将日本试图通过殖民侵略政策、垄断东亚的险恶用心表露无遗。尽管这样,我们必须看到,在伪北大经济系的整体课程设计中,确也包含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内容,未可完全轻率地否定之。但是,总体而言,在日本殖民教育的高压下,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当时伪北大的学生相对于西南联大的学生来说,不仅其英文程度普遍较差,专业知识方面也显得逊色许多。

2. 教员与研究

在伪北大成立后,为求装点门面,重新颁布了组织大纲,并仿照抗战前北京大学的样子,组成评议会、行政会议、聘任委员会等校内行政组织,招募教职员工。对于当时没有南下的原北大教师,日本殖民者也极尽拉拢之能事。相当多的教授,保持了民族气节,坚持不与日本人合作,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但也有一些人最终受聘于伪北大,担任教员或行政职务。众所周知的,像原北大留平教授周作人就被"拉下水",出任伪国立北京大学的文学院长,后来又被推举担任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东亚文化协议会会长等。此外,原北大社会学系教授余天休,在伪北大法学院成立时,也被聘为经济学系教授,并兼经济学系主任。早年在北大任教的经济学教授陈兆焜,大约与此同时,也被聘为伪北大经济学系的教授。

我们根据1941《(伪)国立北京大学法学院一览》所附《本院教员录(民国三十年度)》"学历"一栏进行统计,发现除体育教员不计外,全部38名教员中,共有21人有过在日本学习并取得经济相关专业学位,所占比例超过55%。分别为:1. 教授,小山松吉(日)、方宗鳌、刘志敭、胡瀛洲;2. 副教授,陈东达;3. 讲师,孙懿、万子青、吴丰村、丸良夫(日)、谢独青、徐光达、濑川次郎(日)、菅顺之助(日)、钱端仁、江理中、邢振铎、胡兆焯、杨南克;4. 助教,沈令翔、葛次弓、张范。这些人中,甚至有4位就是日本国人。8 相反,留学英美等过的毕业生少之又少,毕业于本国经济类院校或专业者也不多。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伪北大法学院的亲日色彩无疑是很浓厚的。

伪北大不仅在组织形式上尽力做出模仿原国立北京大学的样子,装点门面,而且在学术组织和学术研究方面,也进行仿效。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1942年春天创刊发行了《(伪)国立北京大学法学院社会科学季刊》。根据前面章节的叙述,我们知道,在1922年最早由北大教授王世杰、周鲠生、皮宗石等人创办了《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后经"京师大学校"时期,编辑发行有所中断。1928年复校之后,又重新续办,至1936年停刊,前后发行共6卷4期。当时是冠以北京大学名义,与同一时期的《北京大学自然科学季刊》共为北大学术上的两面旗帜。然而,1942年伪北大重办《社会科学季刊》,乃是以伪法学院的名义。笔者有幸在社科院法学所图书馆得见该刊的合订本一厚册,虽然缺少第一卷第二期,但也算罕见。今将其中经济类论文篇目汇列如下表:

 

1942-1943年伪北大《社会科学季刊》收录经济论文篇目

 

 

 

 

 

 

 

 

 

 

 

 

 

 

 

 

 

 

 

 

 

 

 

 

 

 

 

 

 

 

 

 

 

 

 

 

 

 

 

 

 

卷 期 时 间 篇 名 作 者
第一卷第一期 1942年春 世界经济之性格 菅顺之助
经济学分类之检讨 江 源
第一卷第三期 1942年秋 读亚当斯密原富价值各论书后 陈兆焜
第一卷第四期 1942年冬 狄特马的"经济学·警察学及官房学序说" 小山田小七
大战下之棉花移动及各国棉业 白石幸二郎
金银在经济上之价值 李祥煜
第二卷第一期 1943年春 中国史上之纸币与通货膨胀 刘厚泽
说纸币的膨胀 张尚德
第二卷第二期 1943年夏 中国古代田赋兴革论略 陈兆焜
纽约与上海之证券市场 饶引之
第二卷第三期 1943年秋 唐代庄园考 王辑五
华北物资统制对策之检讨 冯亦吾
我国所得税实施小史 沙 铮
最近经济之新倾向 高木友三郎
第二卷第四期 1943年冬 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的地位 许牧生
中国上古之商业 何铁山
华北物资统制对策之检讨(续) 冯亦吾

 

表中所列文章,共有17篇。单从文章标题看,有的是对于经济理论、学说的一般性探讨,有的是关于经济政策、经济应用的讨论,有的是关于历史或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研究,基本上,还带有若干学术的气息。对于这17篇文章的作者,笔者将之与伪北大法学院教职员录进行比对,发现有一半以上(9人)登记在册。因此说,这份《社会科学季刊》"学院包办"的色彩也很明显。

伪北大经济学系的研究活动并不局限于上述一份期刊,此外还有重要的一项,即经济系研究室。先将该研究室的计划大纲录下,其言谓:

本研究室为深求人类经济生活嬗变之正确记录起见,特先致力研究社会现象之全貌,按诸经济原理,学说政策,而求其真谛。其因社会进化而生之物质给付关系,及其矛盾所在,加以正当指摘,并以合法之方策,调整生产、消费、分配、交换均衡关系,以增进社会福利,使人类生活向上为宗旨。9

初读起来,该研究室"以增进社会福利,使人类生活向上为宗旨",这样的说辞不可不谓冠冕堂皇。然而,一旦读到该研究室的"研究工作和进行程序",就感觉其中大有文章了。首先,该研究室的研究问题对象,分为三大纲目:(1)中国经济史学之研究;(2)事变以来华北经济文案之检讨;(3)金融物价值调查及其统计。其具体工作之分析和分配,大致如次:

(1)中国经济史之研究

就时代不同之分析:A. 上古史部分;B. 中古史部分;C. 近代史部分;D. 华侨经济史部分。

就研究对象不同之分析:A. 农业史部分;B. 工业史部分;C. 商业史部分;D. 财政史部分;E. 交通史部分。

(2)事变以来华北经济文案之检讨

A. 关于资源调查与产业开发者:①矿业部分;②农林牧畜业部分;③渔业、盐业部分;④开发机构组织部分;⑤ 其他。

B. 关于财政政策者:①货币银行政策; ②国际贸易及国际汇兑政策;③税租整理政策;④物资与物价统制政策;⑤其他。

(3)金融物价之调查与统计

A. 物价统计表之编制:① 关于批发物价者;②关于零售物价者。 从上面研究工作的具体内容来看,三个部分皆有值得注意之处。第一部分所谓"华侨经济史"研究,其中"华侨"的含义与今天存在很大不同。因为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迅速占领东三省,并于次年扶植废帝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在日本帝国主义的荒谬定义中,伪满洲国与中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因而,生活在伪满洲国的"中国人"也被视作"华侨"。所以说,这里面的"华侨经济史",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曲解之下的"华侨经济史",也是一段屈辱的"华侨经济史"。尤为显著者,在第二和第三两个部分。第二部分所谓"事变以来",即抗战爆发以来,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针对华北经济的研究--包括第三部分中"华北金融市场现状之调查和前途之展望",日本侵略者的险恶用心不言而喻。

B. 华北金融市场现状之调查与前途之展望:①金融资本之活动情状;② 货币流通量与速率之调查;③物品之供求关系,即生产消费数量与运输情形之调查;④华北金融政策与经济情形,对国际金融市场之相互作用。

因此,我们一方面在关注伪北大经济系对于经济问题的具体研究时,另一方面,也必须对日本侵华的野心保持足够的警惕,否则就会迷失时代的特殊政治背景。这也说明,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人文社会学科,经济学研究本身带有一定的中立色彩。如果运用得法,目的正当,自然有助于实现经世济民之目的。但有时也会被强权、专制或帝国主义者利用,成为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辅翼。

不管怎样,伪北大经济学系的历史,只是中国现代经济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个"骈枝"。它产生于日本大举发动侵华战争的特殊时代背景之下,最终也随着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日本帝国主义的覆灭而走到历史的尽头。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随之,在日本帝国主义卵翼之下的伪教育机构纷纷关闭、解散,伪国立北京大学也面临着被接收的命运。

注释:

1汤尔和( 1878-1940 ) 原名鼐,字调鼐,又字尔和,晚年号六松老人,浙江杭州人。1900 年,就读于杭州养正书塾,以陈黻宸为师。1902年,在上海与陈黻宸创办《新世界报》。次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金泽医学专门学校,又入德国柏林大学学医,获博士学位。1910 年回国,任浙江谘议局议员。同年创办浙江病院,自任副院长,兼内科医师,并兼任浙江高等学堂校医。1912 年10 月,筹办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自任校长。1929年3月,再次赴日留学,获日本帝国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30年后,历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参议、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行政院驻北平政务委员会委员、伪华北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等。译著有《组织学》、《生物学精义》、《精神病学》、《东省刮目论》、《满铁外交论》等。

2余天休(1896-1969),广东台山人,早年留学美国,获法学博士学位。1920年代曾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组织创立"中国社会学会",并担任第一任会长。1941年出任伪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兼教授。著作主要有:《社会学大纲》、《经济学原理》、《世界联邦政府》,以及论文多篇。

3与此同时,在伪北大农学院下面,还设有农林经济学系,以及农村经济研究所。据《农村经济研究所规程》,该所研究目的如下:一、调查中国农村实际状况,加以科学的研究;二、探讨中国农村经济之综合指导原理及其方法。所设职员包括所长、副所长、事务主任各1人,研究员、助理员、事务员、书记各若干人。所长以农学院院长兼任之,副所长由校长就研究员中聘任之。所长商承校长综理所务,副所长辅佐所长掌理一切研究事项。研究员以所长之推荐,由校长聘任之。所长并得遴选各学院之教授、副教授,推荐于校长,聘为兼任研究员、专任之研究员,均为农学院教授之额外人员。助理员由所长任命之,辅助研究员处理研究事项。(《伪国立北京大学法学院一览》,民国三十年度)

4方宗鳌:《(伪)国立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科课程说明书汇编引言》,1943年8月。

5方宗鳌:《(伪)国立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科课程说明书汇编引言》,1943年8月。

6其中言道:"经济系曾于三十一年春奉令特收编级生,各年级课程业已同时设立外,其他各系之三四年级课程,目下虽未开班,亦为份年分门各撰说明,以示完整,而便参考。"(方宗鳌:《(伪)国立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科课程说明书汇编引言》)据此判断,经济系一至四年级课程最早得到全面设立。所谓编级生,似乎应为抗战前原北京、北平大学在籍,而于抗战后没有撤离沦陷区,后经编收登入相应学系和年级者。

7《(伪)国立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科课程说明书汇编》,"经济学系课程说明",1943年8月。上列内容纯属经济类课程,因而编号与原书有所不同。

8《(伪)国立北京大学法学院一览》,《本院教员录》1941年9月,第111页以下。

9《经济系研究室计划大纲》,载《(伪)国立北京大学法学院一览》,1941年9月, 第85页。

1943年伪北大经济系课程时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