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2009--2011年中国法史学研究概况一瞥
孙家红
字号:

【学科分类】法律史

 

【关键词】法律史学 选题 法史资料 研究领域 学术环境

【作者简介】孙家红: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制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联系方式: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15号,邮编:100720

【收稿日期】2012年2月23日

【版权声明】作者授权本网首发,转载请注明"中国法学网首发"

【责任编辑】樊彦芳

中国法律史学是中国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法学研究体系中,法史学研究作为基础性研究,其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地位不言而喻。近年来,与一些部门法领域蓬勃发展的态势相比,法史学研究表面上有点趋冷。然而,我们通过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发现,单单中国法制史专业,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林林总总的期刊、杂志、学术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博、硕士学位论文,约有2900篇之谱。与往年相比,相关研究成果的绝对数量有增无减。因此,可以说,法史学研究事实上非但没有沉寂,而且是逐步升温、不断发展。近两年的中国法史学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力求客观研究和认识法史问题,逐步摆脱以往法史研究的条框约束,选题更为具体,研究更为细密,体现出一种学术研究的纵深。即如有的学者以"一女二嫁"、"典雇妻女"、"买休卖休"案件为中心,对于明清州县司法审判中"人情"因素的讨论,1 由于研究对象相对具体,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往学界空泛讨论"情理法"的弊端,提供不少新的认识。再如某文对于中国古代直诉制度的反思,且与英国衡平法作了细致比较,2 揭示出两种法律体制的暗合与根本不同之处,具有相当的启发性。

其二,注重法史资料的搜集整理,立足史料,对法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谈论,或以发现新史料为契机,提出新的法史专题。这一方面,法学所法史研究室的相关工作一直走在前列。即如《沈家本全集》3 《历代珍稀司法文献》4 等大型法史资料的整理出版,长期为海内外学术界瞩目,影响巨大。再如本所图书馆所藏光绪三十二年《刑律草案》的发现,5 填补了中国近代刑法史上的一段空白,引起不少学者关注。杨一凡教授领军的学术团队更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中国法史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辑佚考辨,提出很多新的学术观点。

其三,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与部门法的交叉性研究讨论更趋普遍。法史学作为法学的一个部分,应该以探讨法律和法学问题为主,必然要与法理学和部门法学相结合。2010年4月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刑法典诞生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和同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古今之平:当代刑法视野下的唐律"学术研讨会,皆采取法史学与相关部门法专家学者共同讨论的形式,取得了相当积极的效果。此外,从侵权法、知识产权保护、金融监管立法、住宅保障立法等方面进行法史研究的成果日益增多,显示出法史研究的一种新气象。

其四,相关专业领域(尤其历史学)的专家学者逐步涉足法史研究。即如中山大学桑兵教授率领的史学团队,曾经组织若干次法史专题研讨,并发表了数篇具有分量的学术成果。6 与此同时,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高校历史专业开设法制史课程、博硕士研究生选择法史题目作为学位论文者,也日益增多。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无疑给法学领域的法史学研究造成一种竞争性压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强法史学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沟通融合,开拓研究视野,取长补短。

其五,国外法史研究成果的引进介绍,有助于国内法史学界了解国外相关研究状况,为中国的法史学研究提供一种外部借鉴。这其中,法国学者巩涛(Jerome Bourgon)的两篇文章颇具代表。7 尤其他对中国古代法律和习惯的讨论,基于中西方法史演进历史,并综合考察日本、美国诸位学者的代表性观点,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颇具学术批判性。此外,《从诉讼档案出发:中国的法律、社会与文化》8 《世界学者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9 两书,搜罗海外学者法史学论文多篇,亦有助于我们认清海外法史学的真实水平,恰当地做出评价。

其六,辛亥革命成为2011年法史研究的一个热点。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众多专业学术刊物组织专栏,从法史学的角度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0 本年的中国法律史学年会更以"辛亥百年与法制变迁"为主题,从"辛亥前期的法制变迁"、"辛亥百年的法制观念"、"辛亥百年的立法司法"、"辛亥百年的宪政历程"四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与探讨,收获学术论文多篇。作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辛亥革命有可能稍时即冷,但是辛亥革命在中国法律史上的重要意义却是历久弥新,值得法史学界作更为深入的研究。

最后,在近两年的法史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1)在两年之内发表的近2900篇论文中,泛泛而谈、低水平重复者所在多有;(2)由于机械套用现代法学概念,对中国法史上诸多问题进行削足适履性的解读研究,难免会得出似是而非的观点或结论;(3)学术风气浮躁,不求学术质量,但求篇幅数量,视学术批评为畏途,自说自话,缺少良性的学术环境。诸如此类的问题,很不利于法史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值得我们注意和反思。

注释:

1潘宇:《明清州县司法审判中的"人情"因素--以"一女二嫁"、"典雇妻女"、"买休卖休"案件为中心》,《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1期。

2董小红:《我国古代直诉制度的反思--兼与英国衡平法的比较》,《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3《沈家本全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历代珍稀司法文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5孙家红:《清末章董氏<刑律草案>稿本的发现和初步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6桑兵:《比较与比附--法制史研究的取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李欣荣:《吉同钧与清末修律》,《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6期;《清末死刑方式的转变与争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谭悦:《清代逆伦行为的认定及量刑》,《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黄国信:《"苗例":清王朝湖南新开苗疆地区的法律制度安排与运作实践》,《清史研究》,2011年年第3期。

7巩涛:《失礼的对话:清代的法律和习惯并未融汇成民法》,《北大法律评论》,2009年第1期。巩涛:《"求生"--论中华帝国晚期的"司法欺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8黄宗智等编:《从诉讼档案出发:中国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9张世明等编:《世界学者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0如《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刊登了两篇:《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几点感悟》(张晋藩)、《"辛亥"百年话"共和"》(焦洪昌、许婕)。《河北法学》2011年第9期亦刊登了两篇:《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法制现代化--历史演变及其实践逻辑》(梁迎修)、《辛亥革命:法制的断裂与传承--以<暂行援用前清法律令>为中心的静态考察》(马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