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一宗社交媒体引发的刑事案
吴峻
字号:

【学科分类】刑法

 

【关 键 词】网络屏蔽 互联网审查 言论自由 公共安全

【作者简介】吴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传媒信息法室助理研究员,电邮:junwu@cass.org.cn

【收稿日期】2011年10月31日

【版权声明】作者授权本网首发,转载请注明"中国法学网首发"

【责任编辑】樊彦芳

2011年8月6日至11日期间,由伦敦开始,英国发生了全国性的骚乱。全球化的媒体和网络将本次骚乱的各种画面传送到了全世界。其中的成因及骚乱中社交媒体的表现,都成为一时议论的话题。其中,两名仅仅在facebook上鼓动进行骚乱活动的人被分别处以四年的监禁,这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尽管此次骚乱引起了英国民众的震惊,而且部分人因此次骚乱而失去了房屋或者店铺,但在骚乱过去不到一周,根据《卫报》于2011年8月17日进行的网站调查,有58.4%的网民认为该项判决并不公平。[1]

在今年九月初于北京举行的中欧司法研讨会上,国际隐私组织项目顾问亚历山大·汉佛(Alexander Hanff)先生作了题为《信息时代的人权:保持权利的平衡》的发言。在随后的讨论中,他将英国治安法院的这个判决作为反例提出,并认为,仅仅将两人在facebook上的发言作为判决依据太不符合比例原则。国际透明组织商业咨询委员会主任杰明·布鲁克斯(Jermyn Brooks)对汉佛先生作出的网络时代欧洲隐私权保护现状的描述并不同意。针对汉佛先生在这个判决中的看法,布鲁克斯先生虽然同意:这个判决不符合比例原则;但是布鲁克斯先生信心满满地指出:这仅仅是治安法院的一审判决。两名被告均已提出上诉。他个人认为,英国的司法系统有能力对这种不符比例原则的判决进行纠正。

但是,2011年10月18日,英格兰及威尔士上诉法院作出判决,维持治安法院的判决,认为两名在facebook进行煽动性发帖的被告须领受四年的监禁。[2]该判决首先认为今年八月份的骚乱对社会的破坏程度严重。判决指出,严刑既是为了惩罚,也是为了威慑,这条原则,必须遵守。这些人员所参与的骚乱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和毁损,并在公众心目中引起了恐慌。因此,刑罚施加于这些人员既是惩罚,也构成了对他人的威慑。并且,上诉法院认为,这种刑罚政策并非新创,而是40年前就已经适用的政策。上诉法院引用的案例是著名的花园房骚乱案。

1970年2月13日,剑桥的花园房饭店发生了骚乱。这也算是1968年欧洲学生运动在英国发生的最激烈回响。希腊旅游委员会在剑桥组织了"希腊周"活动。而以剑桥大学学生为主体的示威人群以反对希腊军政府的名义,在1970年2月13日举行了示威,阻止花园房饭店的"希腊周"晚宴活动。示威在僵持中演变为暴力,造成一名警官重伤,花园饭店受到冲击,财产损失为2,000英镑。[3]六名学生被判处为期9到18个月不等的监禁,而两名不到21岁的学生被责令进入青少年训诫所。[4]

按照上诉法院的观点,在对骚乱中发生的罪行进行审判时,不应该脱离骚乱的背景将之单独看待。上诉法院认为,参与骚乱的人因为和其他人一块儿犯案,所以受到了其他人的鼓励和支持。而他们单个的行为又是对其他人的鼓励和支持。并且,在另一方面,由于参与的人数众多,所以单个犯案的人员通常会有法不责众的安全感。

上诉法院在论述完事实之后进一步说明,在facebook上发帖的两个年轻人虽然没有引发实际的损失,但是在当时骚乱失去控制的情况下,读到该等帖子的守法公民会受到惊吓。正是因为这些守法公民的举报,这两名年轻人发出的帖子才没能引发骚乱。

针对两名年轻人仅仅是在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站上进行发帖、而不是实际亲自煽动骚乱的抗辩,在判决书的第72段和73段,上诉法院对社交媒体网络应用在骚乱中的作用进行了认定,认为:"……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面对面的沟通不再必要。统统可以通过facebook或者其他社交媒体进行。换言之,以犯罪目的而对现代科技的滥用就表现为:仅仅用一个步骤就可以煽动大量从众。的确,这些案件令人厌恶之处就在于:在其他(注:指在两名年轻人所煽动进行骚乱的地区之外的英国本土)未被骚乱所波及的、缺乏警力的地区,现代科技几乎肯定帮助骚乱者实现了快速组织和集结。"

基于上述,上诉法院认为,在facebook上发表帖子的两个年轻人意图是为了引起骚乱。而其发帖背景正是全英骚乱失控阶段。治安法院对于该两人的量刑虽然偏离了正常案件的标准,但考虑到骚乱的背景,量刑的威慑力值得强调。因此,维持了对这两人的判决。

而针对上诉法院的判决,法制评论员乔舒亚·罗森博格(Joshua Rozenberg)以"上诉法院的判决强硬但公平"为题在《卫报》网站发表文章[5],在文章中,他对上诉法院的判决作出了正面的评鉴。认为正是因为这个判决,"占领伦敦"的抗议活动得以和平进行。文章引发了不少跟帖评论,还有很多人对该文的恶评--如果不算那些被网站管理人删除的评论。回帖中,罗森博格认为有许多言论并不值得回应。但讽刺意味浓厚的是,这个有着15年经验的法制评论员竟然流露出应该让网络回帖者署上真实姓名的想法--他认为,只有用真名发帖,才不会出现谩骂的情形。联想到周立波因为不满网络上的批评意见曾建议应该在网络上实行实名制的旧闻,看来,在受到激烈批评的时候,全世界的人都有一样的反映。

总之,互联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英国司法系统和一些法学界人士视为洪水猛兽。但《卫报》社论却对上诉法院发表了三条意见,也许是对此的最好回应。

判决出台后,英国《卫报》发表社论[6]认为,上诉法院的判决确立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先例。首先,该社论认为,上诉法院的判决受英国首相卡梅伦要求严惩骚乱者的影响,政治意味十足;其次,与其他恐怖及藏匿爆炸物的案件相比,上诉法院在这一判决中的量刑显然不合比例原则;最后,上诉法院对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持怀疑态度,认为这些技术的发展接近失控,这种成见使得上诉法院在这个判决中错过了冷却网络舆论的机会。

其实,在骚乱刚刚发生后,无论他们是否正在度假,英国的政客一个个地跑出来主张对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采取措施。先是度假归来的英国首相卡梅伦主张考虑在危机期间关闭诸如facebook和twitter这样的社交网站。[7]保守党议员路易莎·孟实(Louise Mensch)主张对社交媒体进行暂时性的屏蔽。[8]讽刺意味十足的是,她的这个建议是在twitter网上发布的。而内政部长特蕾莎·梅(Theresa May)则召集了黑莓、facebook、twitter公司的人开会,讨论如何对之进行严格管控。[9]

在这片萧杀之声中,总部在美国的社交媒体网络公司及加拿大的RIM公司表现都很淡定,纷纷表示在危机期间关闭社交网站的办法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损害公共利益。[10]

特蕾莎·梅同北美互联网公司的讨论似乎并不如同事先披露的那样关乎社交网站的关闭。相反,特蕾莎·梅在开会伊始就排除了这种可能,而是转而和北美的三家公司讨论,其主题是:执法部门如何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11]实际上,英国对电信网络进行屏蔽仅仅发生过一次,那发生在2005年7月7日伦敦地铁遭遇恐怖袭击发生爆炸期间。事后伦敦警署署长伊安·布莱尔(Ian Blair)称那是一个错误。[12]

以社交媒体代表的互联网是否真的对今年8月的全英骚乱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根据《卫报》于今年8月24日完成的一项初步分析,在对骚乱期间超过250万个twitter网站上发表的信息进行分析后发现,绝大多数的信息仅仅是对骚乱和抢劫场景的反应,其中,8%的信息是人们为了相互协调去清扫骚乱之后的垃圾而发布的。而该项研究也披露,伦敦城市警察局当时也的确想关闭twitter和facebook,但征询了他们自己律师的意见后,他们放弃了这种想法。[13]这些数据揭示出的东西,连同关闭twitter及facebook的法律障碍,也许最终导致英国内政部长同三家互联网公司的会见以和气而终。

对于政府互联网本身的管制要求没有获得支持后,像上诉法院那样,司法体系将矛头转向了用户。那么,对于上诉法院的这个裁决,到底会不会有那样一个机会,有人出来说:这是一个错误?

让我们拭目以待。

注释:

[1]The Guardian, Is It Fair for Severe Sentences to be Imposed on Rioters as a Deterrent? http://www.guardian.co.uk/commentisfree/poll/2011/aug/17/riots-sentencing-facebook?INTCMP=ILCNETTXT3487,访问于2011年10月29日。

[2]除非特别说明,以下对该判决的介绍均来自于R. v. Blackshaw and Others [2011] EWCA Crim 2312。

[3]Christopher Nugent Lawrence Brooke, Damian Riehl Leader, A History of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Vol. 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p.557

[4William Ham Bevan, Riot at the Garden House, in Cambridge Alumni Magazine, Issue 61, pp 22-27.

[5]Joshua Rozenberg, Apeal Court Apeal Ruling is Firm but Fair, http://www.guardian.co.uk/law/2011/oct/18/appeal-riot-sentencing-firm-fair,访问于2011年10月29日。

[6]The Guardian, Sentencing the Rioters: an Alarming Benchmark, http://www.guardian.co.uk/commentisfree/2011/oct/18/editorial-sentencing-rioters-alarming-benchmark,访问于2011年10月29日。

[7]Josh Halliday, David Cameron Considers Banning Suspected Rioters from Social Media, http://www.guardian.co.uk/media/2011/aug/11/david-cameron-rioters-social-media,访问于2011年10月29日。

[8]Josh Halliday, Conservative MP Louise Mensch Backs Social Network Blackouts during Civil Unrest, http://www.guardian.co.uk/uk/2011/aug/12/louise-mensch-social-network-blackouts?INTCMP=SRCH,访问于2011年10月29日。

[9]Juliette Garside, Rioters' Use of Social Media Throws Telecoms Firms into Spotlight, http://www.guardian.co.uk/business/2011/aug/21/riots-throw-telecoms-firms-social-media-controls-into-spotlight,访问于2011年10月29日。

[10]Josh Halliday, Keep Social Media on during Civil Unrest, Executives Tell MPs, http://www.guardian.co.uk/media/2011/sep/15/social-media-civil-unrest

[11] Josh Halliday, Government Backs Down on Plan to Shut Twitter and Facebook in Crisis, http://www.guardian.co.uk/media/2011/aug/25/government-plan-shut-twitter-facebook,访问于2011年10月29日。

[12]Dan Sabbagh, Tories Torn over Regulating Social Media, http://www.guardian.co.uk/uk/2011/aug/24/cameron-twitter-regulation?INTCMP=SRCH,访问于2011年10月29日。

[13]Paul Lewis, James Ball and Josh Halliday, Twitter Study Casts Doubts on Ministers' Post-riots Plan, http://www.guardian.co.uk/uk/2011/aug/24/twitter-study-post-riot-plans,访问于2011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