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现实举措
廖凡
字号:

本月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行董事会批准了一项框架安排,授权IMF向成员国政府及其中央银行发行债券。债券以特别提款权标价和计息,初始期限为3个月,可延长至不超过5年。根据该框架,IMF将同有意认购债券的成员国分别签订协议,约定最大认购额度,在此额度范围内视情况需要实际发行。此前中国已经承诺购买不超过500亿美元的该债券,而巴西和俄罗斯也已各自承诺购买不超过100亿美元债券。

 

这一举措是今年4月G20峰会增资决议的延续和具体化。峰会公报宣布将IMF的可用资金提高2倍,从2500亿美元增加到7500亿美元,以满足向受困于金融危机的成员国提供紧急贷款的需要,而发行债券正是筹集该项应急资金的途径之一。不过,作为IMF自1945年成立以来的首次债券发行,此举的现实意义与潜在影响却又不止于此,而是进一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其有助于促进IMF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作为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IMF的可用资金传统上主要来源于全体成员国认缴的份额和部分成员国提供的贷款。前者直接关涉IMF内部权力对比,轻易难以增减;后者主要在发达成员国和IMF之间双边进行,范围相对有限。发行债券既为IMF开辟了一条新的筹资渠道,又为更多成员国参与对IMF融资提供了机会。

其次,其有助于改善IMF内部治理结构,增加发展中国家话语权。不同于大多数政府间国际组织所遵循的“一国一票”原则,IMF实行的是类似于股份公司的“资本多数决”制度,成员国在IMF中的投票权取决于其所拥有的份额,份额越多,发言权越大,如同股东所拥有的公司股份一样。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欧美发达国家在份额和投票权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美国占到17%左右,欧盟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占到30%左右。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份额和投票权比例偏低,在IMF中的代表性不足。以中国为例,份额和投票权比例长期低于3%,在IMF于2006年通过特别改革方案后才分别提高至3.72%和3.66%;即便如此,该比例同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地位仍然颇不相称。就此次IMF紧急增资而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最希望的无疑是以认缴更多份额的方式提供资金,借此机会增加投票权;而美欧出于巩固自身地位的考虑,对此持消极态度。IMF最终决定首次发债,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两个阵营、两种立场的妥协和折中。尽管新兴经济体未能如愿增加份额,但债券持有人(债权人)这一新身份将使其得以对IMF的决策过程施加新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话语权,并为进一步改善IMF内部治理结构积累经验。

最后,其有助于债券购买国构建多元国际储备,降低主权投资风险。此次债券发行的一大特点在于以特别提款权而非主权国家货币(如美元)计价。特别提款权是IMF的记账单位,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货币,但可用于成员国之间在IMF内部的债权债务结算,还可作为成员国的储备资产,同黄金储备、外汇储备一起构成该国的国际储备。现实中,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是美国国债等美元资产的主要持有国,从而不可避免地要承受美元波动风险并受制于美国经济。在这个意义上,IMF债券可以说提供了一个较为安全的新的投资机会,有利于购买国适度收缩美元资产,构建多元国际储备,降低主权投资风险,从长远来看还可以为超主权储备货币的探讨提供实践素材。这也正是中国、巴西、俄罗斯等国积极认购债券的原因之一。

一言以蔽之,此次IMF债券发行安排固然是针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应急之举,同时却又为IMF的调整和改革、为发展中国家的更多参与提供了潜在的契机。以“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心态观之,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值得人们新的期待。

 

(本文原载于《人民日报》2009年7月13日,发表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