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原理(社科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字号:
小
中
大
内容介绍:
《宪法学原理》一书是我院法学所莫纪宏教授近年来从事宪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该书作为研究生教材与其他同类性质的宪法学教科书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该书采用了最新的宪法学体系,并对宪法学学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全新的探讨。其次,该书避免了传统宪法学学科体系混乱和缺少逻辑性等弊端,以宪法问题为核心,通过引进宪法关系、宪法制度和宪法运行机制等重要的宪法学基础概念,比较好地整理了宪法学的学科知识。再次,该书比较清晰地区分和界定了宪法学与其他法学学科以及政治学等学科之间的分工,并且将宪法学的研究内容以对合宪性的论述为重点,完全从传统的政治学学科框架中剥离出来,具有了非常典型的法学学科的知识特点。最后,该书立足于规范研究和比较研究,所有的学术观点和思想都是以现有的世界各国的宪法制度为依据的,所以,又是一本比较系统的可以反映世界各国宪法制度发展最新特点的比较宪法学著作。该书将宪法学的理论研究的严肃性与宪法学教学的简便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全书的知识体系结构严谨,内容层次感强,前后章节和上下文之间观点统一、逻辑连贯,具有很好的知识系统性,有助于启发读者深入思考宪法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同时也能为读者提供比较有效地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具体的宪法问题的学术思路和方案。
作者简介:
莫纪宏,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宪政与人权、紧急状态、宪法监督与宪法诉讼。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瑞典隆德大学以及瑞士佛里堡大学等外国著名的大学法学院和人权研究所作过客座教授和访问学者。目前担任的主要社会职务有:国际宪法学协会执行委员、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市法学会副会长等。
已经出版个人专著10本,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杂志和报纸上发表学术论文及各类文章400余篇。代表性的学术著作有:个人专著《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实践中的宪法学原理》、《为立法辩护》、《宪法审判制度概要》以及《国际人权公约与中国》;学术论文《审视应然性——一种宪法逻辑学的视野》、《论宪法原则》等。
担任了近三十个中央及北京市和地方国家机关的立法顾问。参加了大量的国家立法起草工作。2004年被评为“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宪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宪法学的性质
一、宪法学是一门法学学科
二、宪法学以宪法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内容
三、宪法学区别于法理学和其他部门法学
四、宪法学在法学学科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
第二节 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二、宪法学的研究任务
三、宪法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宪法学的概念体系及基本范畴
一、宪法学的概念体系
二、宪法学的基本范畴
第四节 宪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宪法学与法理学的关系
二、宪法学与政治学的学科分工
三、宪法学与民法学的功能划分
四、宪法学与公法学的关系
第五节 宪法学学和宪法学的学科框架和体系
一、宪法学学的学科框架和体系
二、宪法学的学科框架和体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宪法的概念及存在形式
第一节 宪法的定义方法及宪法概念的种类
一、宪法的定义方法
二、宪法概念的种类
第二节 宪法的历史演变及特征
一、近代宪法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二、宪法发展的主要类型
三、新中国宪法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
第三节 宪法的实质渊源
一、宪法的实质渊源的历史发展和种类
二、宪法思想和学说对宪法制度的影响
三、宪法原则及其对宪法规范的指导作用
四、宪法政策对宪法规范的辅助作用
第四节 宪法的形式渊源
一、宪法渊源的概念和特征
二、宪法形式渊源的界定标准
三、宪法形式渊源的类型
第五节 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
一、宪法典的形式与结构
二、宪法规范的形式与结构
第六节 宪法与其他法律形式的关系
一、宪法与其他法律形式之间关系的性质
二、宪法与其他法律形式之间关系的表现形式
三、宪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四、宪法与部门法关系的虚拟化及理论弊端
第七节 宪法与国际法的关系
一、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传统法理及其理论缺陷
二、确立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分析方法
三、法治原则在建立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中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宪法的调整对象及宪法关系
第一节 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宪法调整的对象
一、关于宪法的调整对象的若干学说观点
二、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宪法调整的对象
三、宪法的法律功能在于以宪法规范调整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形成宪法关系为目标
第二节 宪法关系的概念、法律构成及类型
一、宪法关系的定义和性质
二、宪法关系的构成
三、宪法关系的类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宪法制度
第一节 宪法制度的法律特征及主要作用
一、宪法制度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二、宪法制度的法律特征
三、宪法制度的种类及划分标准
四、宪法制度的实施机制
五、宪法制度对于发挥宪法根本法的法律作用的意义
第二节 宪法与基本国家制度
一、国家构成制度和主权制度
二、国籍制度和公民资格制度
三、政党制度
四、选举制度
五、基本国家政权制度
六、基本经济制度
七、基本文化制度
八、基本社会制度
九、国家象征制度
第三节 宪法权利制度
一、宪法权利的概念及功能
二、宪法权利制度的构成
三、宪法权利的种类及主要内容
四、宪法权利制度的法律特征
第四节 宪法义务制度
一、宪法义务制度的概念及功能
二、宪法义务制度的构成
三、宪法义务制度的种类及主要内容
四、宪法义务制度的法律特征
第五节 宪法职权制度
一、宪法职权制度的概念及功能
二、宪法职权制度的构成
三、宪法职权制度的类型及主要内容
四、宪法职权制度的法律特征
第六节 宪法职责制度
一、宪法职责制度的概念及功能
二、宪法职责制度的构成
三、宪法职责制度的种类及主要内容
四、宪法职责制度的法律特征
第七节 宪法禁律制度
一、宪法禁律制度的概念及功能
二、宪法禁律制度的构成
三、宪法禁律制度的种类及主要内容
四、宪法禁律制度的法律特征
第八节 中央与地方关系制度
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基础
二、中央与地方关系制度的构成
三、中央与地方关系制度的种类及主要内容
四、中央与地方关系制度的法律特征
第九节 宪法责任制度
一、宪法责任的主体
二、宪法责任的判定标准
三、宪法责任的作用
四、宪法责任的形式
第十节 宪法程序制度
一、宪法发生程序及其功能
二、国家权力运作程序及其功能
三、公民宪法权利的保护程序及其功能
四、宪法救济程序及其功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宪法运行机制
第一节 宪法创制机制
一、宪法制定
二、宪法修改
三、宪法解释
四、宪法惯例
第二节 过渡时期的宪法
一、过渡时期的宪法的表现形式
二、过渡时期的宪法的法律效力
三、过渡时期的宪法的基本法律功能
四、《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曾经扮演了“过渡时期的宪法”的角色
第三节 宪法与紧急状态
一、国家紧急权的概念及其特性
二、对国家紧急权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控制
三、中国紧急权制度的特点以及法治化前景
第四节 宪法适用机制
一、宪法适用的性质
二、宪法适用的概念与类型
三、宪法适用的效力
四、宪法适用的第三者效力
第五节 宪法监督和保障机制
一、宪法监督概述
二、宪法监督权
三、宪法监督的基本类型
四、中国的宪法监督
五、自主监督、授权监督与委托监督
六、宪法保障机制
第六节 宪法争议处理机制
一、宪法争议的性质
二、宪法争议的范围
第七节 违宪审查基准
一、违宪审查基准概念的由来及其存在的学理价值
二、违宪审查基准的类型及在有关国家的适用情况
三、小结
本章小结
参考书目
主要中文参考书目
主要外文参考文献
《宪法学原理》一书是我院法学所莫纪宏教授近年来从事宪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该书作为研究生教材与其他同类性质的宪法学教科书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该书采用了最新的宪法学体系,并对宪法学学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全新的探讨。其次,该书避免了传统宪法学学科体系混乱和缺少逻辑性等弊端,以宪法问题为核心,通过引进宪法关系、宪法制度和宪法运行机制等重要的宪法学基础概念,比较好地整理了宪法学的学科知识。再次,该书比较清晰地区分和界定了宪法学与其他法学学科以及政治学等学科之间的分工,并且将宪法学的研究内容以对合宪性的论述为重点,完全从传统的政治学学科框架中剥离出来,具有了非常典型的法学学科的知识特点。最后,该书立足于规范研究和比较研究,所有的学术观点和思想都是以现有的世界各国的宪法制度为依据的,所以,又是一本比较系统的可以反映世界各国宪法制度发展最新特点的比较宪法学著作。该书将宪法学的理论研究的严肃性与宪法学教学的简便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全书的知识体系结构严谨,内容层次感强,前后章节和上下文之间观点统一、逻辑连贯,具有很好的知识系统性,有助于启发读者深入思考宪法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同时也能为读者提供比较有效地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具体的宪法问题的学术思路和方案。
作者简介:
莫纪宏,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宪政与人权、紧急状态、宪法监督与宪法诉讼。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瑞典隆德大学以及瑞士佛里堡大学等外国著名的大学法学院和人权研究所作过客座教授和访问学者。目前担任的主要社会职务有:国际宪法学协会执行委员、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市法学会副会长等。
已经出版个人专著10本,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杂志和报纸上发表学术论文及各类文章400余篇。代表性的学术著作有:个人专著《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实践中的宪法学原理》、《为立法辩护》、《宪法审判制度概要》以及《国际人权公约与中国》;学术论文《审视应然性——一种宪法逻辑学的视野》、《论宪法原则》等。
担任了近三十个中央及北京市和地方国家机关的立法顾问。参加了大量的国家立法起草工作。2004年被评为“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宪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宪法学的性质
一、宪法学是一门法学学科
二、宪法学以宪法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内容
三、宪法学区别于法理学和其他部门法学
四、宪法学在法学学科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
第二节 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二、宪法学的研究任务
三、宪法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宪法学的概念体系及基本范畴
一、宪法学的概念体系
二、宪法学的基本范畴
第四节 宪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宪法学与法理学的关系
二、宪法学与政治学的学科分工
三、宪法学与民法学的功能划分
四、宪法学与公法学的关系
第五节 宪法学学和宪法学的学科框架和体系
一、宪法学学的学科框架和体系
二、宪法学的学科框架和体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宪法的概念及存在形式
第一节 宪法的定义方法及宪法概念的种类
一、宪法的定义方法
二、宪法概念的种类
第二节 宪法的历史演变及特征
一、近代宪法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二、宪法发展的主要类型
三、新中国宪法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
第三节 宪法的实质渊源
一、宪法的实质渊源的历史发展和种类
二、宪法思想和学说对宪法制度的影响
三、宪法原则及其对宪法规范的指导作用
四、宪法政策对宪法规范的辅助作用
第四节 宪法的形式渊源
一、宪法渊源的概念和特征
二、宪法形式渊源的界定标准
三、宪法形式渊源的类型
第五节 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
一、宪法典的形式与结构
二、宪法规范的形式与结构
第六节 宪法与其他法律形式的关系
一、宪法与其他法律形式之间关系的性质
二、宪法与其他法律形式之间关系的表现形式
三、宪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四、宪法与部门法关系的虚拟化及理论弊端
第七节 宪法与国际法的关系
一、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传统法理及其理论缺陷
二、确立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分析方法
三、法治原则在建立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中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宪法的调整对象及宪法关系
第一节 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宪法调整的对象
一、关于宪法的调整对象的若干学说观点
二、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宪法调整的对象
三、宪法的法律功能在于以宪法规范调整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形成宪法关系为目标
第二节 宪法关系的概念、法律构成及类型
一、宪法关系的定义和性质
二、宪法关系的构成
三、宪法关系的类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宪法制度
第一节 宪法制度的法律特征及主要作用
一、宪法制度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二、宪法制度的法律特征
三、宪法制度的种类及划分标准
四、宪法制度的实施机制
五、宪法制度对于发挥宪法根本法的法律作用的意义
第二节 宪法与基本国家制度
一、国家构成制度和主权制度
二、国籍制度和公民资格制度
三、政党制度
四、选举制度
五、基本国家政权制度
六、基本经济制度
七、基本文化制度
八、基本社会制度
九、国家象征制度
第三节 宪法权利制度
一、宪法权利的概念及功能
二、宪法权利制度的构成
三、宪法权利的种类及主要内容
四、宪法权利制度的法律特征
第四节 宪法义务制度
一、宪法义务制度的概念及功能
二、宪法义务制度的构成
三、宪法义务制度的种类及主要内容
四、宪法义务制度的法律特征
第五节 宪法职权制度
一、宪法职权制度的概念及功能
二、宪法职权制度的构成
三、宪法职权制度的类型及主要内容
四、宪法职权制度的法律特征
第六节 宪法职责制度
一、宪法职责制度的概念及功能
二、宪法职责制度的构成
三、宪法职责制度的种类及主要内容
四、宪法职责制度的法律特征
第七节 宪法禁律制度
一、宪法禁律制度的概念及功能
二、宪法禁律制度的构成
三、宪法禁律制度的种类及主要内容
四、宪法禁律制度的法律特征
第八节 中央与地方关系制度
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基础
二、中央与地方关系制度的构成
三、中央与地方关系制度的种类及主要内容
四、中央与地方关系制度的法律特征
第九节 宪法责任制度
一、宪法责任的主体
二、宪法责任的判定标准
三、宪法责任的作用
四、宪法责任的形式
第十节 宪法程序制度
一、宪法发生程序及其功能
二、国家权力运作程序及其功能
三、公民宪法权利的保护程序及其功能
四、宪法救济程序及其功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宪法运行机制
第一节 宪法创制机制
一、宪法制定
二、宪法修改
三、宪法解释
四、宪法惯例
第二节 过渡时期的宪法
一、过渡时期的宪法的表现形式
二、过渡时期的宪法的法律效力
三、过渡时期的宪法的基本法律功能
四、《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曾经扮演了“过渡时期的宪法”的角色
第三节 宪法与紧急状态
一、国家紧急权的概念及其特性
二、对国家紧急权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控制
三、中国紧急权制度的特点以及法治化前景
第四节 宪法适用机制
一、宪法适用的性质
二、宪法适用的概念与类型
三、宪法适用的效力
四、宪法适用的第三者效力
第五节 宪法监督和保障机制
一、宪法监督概述
二、宪法监督权
三、宪法监督的基本类型
四、中国的宪法监督
五、自主监督、授权监督与委托监督
六、宪法保障机制
第六节 宪法争议处理机制
一、宪法争议的性质
二、宪法争议的范围
第七节 违宪审查基准
一、违宪审查基准概念的由来及其存在的学理价值
二、违宪审查基准的类型及在有关国家的适用情况
三、小结
本章小结
参考书目
主要中文参考书目
主要外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