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研究所概况
国际法研究所概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图书馆
工作平台
搜索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都是金融惹的祸?
廖凡
字号:

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那么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且会造成最大可能的损失,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华尔街近来的风云变幻,再次印证了这条铁律。从次贷危机到信贷危机,从投行破产到商行倒闭,从联储注资到政府救市,一切似乎都在诠释,什么叫没有最糟,只有更糟;一切似乎都在表明,美国这个长久以来因为金融而风光无限的帝国,如今却正在因为金融而深陷泥沼。
    其实,无论如何花样翻新,金融之本质不外两点:一是往来资金,互通有无;二是创造信用,“无中生有”。前者是金融业安身立命的传统功用,后者则是其扩张壮大的不二法门。如果我们承认天上不会掉馅饼,世间没有白吃的午餐,我们就必须承认实体财富是有限的,以收入和储蓄为基础的消费不可能漫无边际。然而,现代金融恰恰给人带来了这样的美妙想象。譬如,20年、30年甚至更长期限的按揭贷款,使得人们可以预支其尚未到手的、未来若干年的收入,提前购买本来无力负担的住房。银行虽然要一次性提供这笔巨量资金,但在转帐制度下,这笔资金并不需要实际的货币交付,而只是从一个户头划到另一个户头,成为银行的派生存款。资产证券化的发明,使得银行可以将这些按揭贷款按品质高低分拆打包,以债券形式出售,提前回收贷出资金。购买了这些债券的专业投资机构,进而又可以之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创造出更多信用。如是往复,形成一个“完美”循环。在此基础上,华尔街的天才们更是叠床架屋,设计出无数用以分散、对冲、延迟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将所涉及的名义资金总量累积到不可思议的天文数字,在局外人的目眩神迷不辨东西中赚得钵满盆满。
    在平均储蓄率接近于零乃至为负的情况下,这种“寅吃卯粮”的借贷消费模式支撑着美国人的高消费水平;而在美国GDP占全球GDP总量四分之一以上,国内消费占GDP三分之二以上的现实下,它实际上还支撑着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被这种方式刺激出来的美国国内消费需求是如此庞大,以致其所需信贷美国金融机构已经无力(也不愿)独自负担,而是扩展到世界各国,由各国金融机构或政府通过购买美国债券予以分担。譬如,单是中国政府持有的“两房”(“房地美”和“房利美”)债券,数额就高达近3800亿美元,占到中国外汇储备总额的五分之一以上。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各国以本国的储蓄盈余“补贴”美国的消费赤字,以维系其消费水平和经济增长。说是合作也好,说是挟持也罢,总之各国是坐上了美国的金融战车,不能独善其身的了。
    一段时期内,这种模式似乎运转良好:美国消费需求旺盛,经济增长平稳;其他国家有了不错的投资渠道,中国这样的出口大国还间接确保了出口稳定;华尔街金融界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其收益令实体经济部门瞠乎其后,大有舍我其谁之势。全球金融市场也是一片欣欣向荣,金融衍生产品规模高达680万亿美元,达到全球年GDP(60万亿美元)的10倍以上。人们有意无意地忘记了,金融毕竟只是金融,信用毕竟只是信用,永远不能代替真金白银,永远无法真正“化虚为实”。直至次级抵押贷款成为杠杆的支点,最终撬动美国乃至全球金融体系这块大石,引发了这场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人们才发现,“卯粮”也不是可以一直吃下去的,总会有不够吃或是拉肚子的那一天。正应了那句经典的台词:“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自金本位制解体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美元本位”时代,美元作为主要国际结算工具和外汇储备形式,成为事实上的世界货币。这意味着全球资产定价权掌握在美国手中,美国可以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和汇率,影响他国资产价值,更意味着美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获取铸币税(货币制造成本与货币面值之间的差价,亦即发行货币的收益)。这是美元带给美国的特权,而特权总是容易被滥用。此番华尔街无节制地扩展高风险业务,种下隐患,最终却让全球金融体系为其“埋单”,不过是又一例证。然而,挟全球以自救的游戏即便能奏效一时,也不可能一直玩下去。正如美元在同黄金脱钩后已经是纯粹的信用货币,其币值完全取决于公众对货币发行者的信心一样,美国的金融体系纵然盘根错节枝蔓丛生,其根基仍然在于公众的信心。而所谓公众信心,说白了,不过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趋利避害,跟涨杀跌,乐于锦上添花,不愿雪中送炭,如此而已。一旦公众失去信心,无论“股神”注资、总统讲话还是各国援手,都挡不住股指一泻千里。
    目前金融危机尚在“进行时”,各方的主要注意力还放在研判市场何时见底以及可能的救市手段上,“秋后算账”尚未大举展开,但不难想见,在不远的将来将会到来的种种问责与声讨。华尔街的贪婪,投资者的盲目,立法者的疏忽,监管者的放纵,想必都会被列入罪状清单。这些可能的责难固然言之有理,被指责者也确实难辞其咎,但似乎并未触及根本。在笔者看来,资产证券化也好,金融衍生产品也罢,金融无非是一种手段,其服务的目的才是关键。决定去往天堂还是地狱的,不是坐骑,而是方向。美国资产膨胀型过度消费模式的不可持续,才是这场金融危机的本质所在。这不仅给美国敲响了警钟,也给其他国家拉响了警报。譬如,对于中国而言,这或许意味着30年来出口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进出口贸易占中国GDP的比重超过60%,其中出口的比重接近40%)难以为继,深化改革、刺激内需成为更加紧迫的任务。
    都是金融惹的祸?恐不尽然。
    
    (本文原载于《法制日报》2008年10月19日,发表时略有删改)